《中國藥典》:牡蠣
英文名
CONCHA OSTREAE
別名
左牡蠣、海蠣子殼、左殼
來源
本品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Ostrea gigas Thunberg、大連灣牡蠣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 或近江牡蠣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貝殼。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凈,曬干。
性狀
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50cm,高4~15cm。右殼較小,鱗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面平坦或具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內面瓷白色,殼頂二側無小齒。左殼凹陷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面小。質硬,斷面層狀,潔白。無臭,味微咸。
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疏松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內面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肋數個,明顯,內面凹下呈盒狀,鉸合面小。
近江牡蠣: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等。右殼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黃等色,環生同心鱗片,幼體者鱗片薄而脆,多年生長后鱗片層層相疊,內面白色,邊緣有的淡紫色。
炮制
牡蠣:洗凈,干燥,碾碎。
煅牡蠣:取凈牡蠣,照明煅法(附錄Ⅱ D)煅至酥脆。
性味
咸,微寒。
歸經
歸肝、膽、腎經。
功能主治
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用于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疬痰核,癥瘕痞塊。煅牡蠣收斂固澀。用于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吞酸。
用法用量
9~30g,先煎。
貯藏
置干燥處。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牡蠣
別名
蠣蛤(《本經》),古賁(楊孚《異物志》),左顧牡蠣(《補缺肘后方》),牡蛤(《別錄》),蠣房、蠔莆(《本草圖經》),蠔殼(《浙江中藥手冊》),海蠣子殼、海蠣子皮(《山東中藥》),左殼(《中藥志》)。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長牡蠣或大連灣牡蠣等的貝殼。全年可采集。取得后,去肉、取殼,洗凈、曬干。
原形態
①近江牡蠣
貝殼2片,堅厚,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左殼附著,較大而厚。右殼(即上殼)略扁平,較左殼(即下殼)小,表面環生極薄而平直的黃褐色或紫褐色鱗片;1~2年的個體,鱗片平、薄、脆,有時呈游離狀;2至數年的個體,鱗片平坦,有時在后緣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狀;生長多年的個體,鱗片層層相迭,堅厚如石。殼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內面白色,邊緣為灰紫色。韌帶紫黑色,閉殼肌痕甚大,淡黃色,大多為卵圓形或腎臟形,位于中部背側。足退化,無足絲。
生活于江河流人海處。雜食性,以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廣東、福建、山東沿海,并有養殖。
②長牡蠣
貝殼大型,堅厚,呈長條形,背腹幾乎平行,一般殼長比殼高大3倍。左殼附著。右殼較平如蓋,鱗片環生,呈波紋狀,排列稀疏,層次甚少.殼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殼內面瓷白色。閉殼肌痕馬蹄形,棕黃色,位于殼的后部背側。左殼凹下,鱗片較右殼粗大。肉質部軟,鰓成直條狀,不彎至背后角。
我國沿海都分布。為河口及內灣養殖的良種。
③大連灣牡蠣
貝殼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長,殼頂至后部漸擴張近似三角形。左殼附著。右殼殼表鱗片起伏成水波狀,不如近江牡蠣平伏,放射肋不明顯。殼面淡黃色;殼內面白色。閉殼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肉質部延長形,鰓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彎曲度小。
分布北方沿海。
生境分部
主產江蘇、福建、廣東、浙江、河北、遼寧及山東等沿海一帶。
性狀
為不規則的卵圓形、三角形或長圓形貝殼,大小不等,通常長10~30厘米,寬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淺灰棕色或灰藍色,呈層狀,并有彎曲的粗糙層紋。殼內面多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澤,基部有橫紋,無光澤,邊緣有波狀層紋。左殼較右殼厚而大,不平坦,殼外面常有海螺、苔蘚等附著,表面并常有洞,洞內有小貝殼;右殼薄而小,較平坦。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白色,層狀。氣無,味微咸。以個大、整齊、里面光潔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并含鎂、鋁、硅及氧化鐵等。另謂大連灣牡蠣的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約1.72%;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和氯化物。煅燒后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等,有機質則被破壞。
炮制
生牡蠣:洗凈、曬干,碾碎用。煅牡蠣:將洗凈的牡蠣,置無煙爐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涼,碾碎。
性味
咸濕,涼。
①《本經》:"味咸,平。"
②《別錄》:"微寒,無毒。"
③《本草正》:"味微咸微澀,氣平。"
歸經
入肝、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少陰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少陰、厥陰、少陽經。"
功能主治
斂陰,潛陽,止汗,澀精,化痰,軟堅。治驚癇,眩暈,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瘰疬,癭瘤。
用于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癘痰核,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泛酸。煅牡蠣收斂固澀。用于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吞酸。
(1)益陰潛陽:生用治陰虛陽亢之潮熱盜汗、頭痛眩暈、煩躁失眠等癥。
(2)軟堅散結:生用治瘰疬、腫塊。
(3)固澀:煅用治多汗、遺精、帶下、崩漏、泄瀉等,常與龍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過多,常配烏賊骨。
①《本經》:"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
②《別錄》:"除留熱在關節榮衛,虛熱去來不定,煩滿;止汗,心痛氣結,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泄精,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
③《藥性論》:"主治女子崩中。止盜汗,除風熱,止痛。治溫瘧。又和杜仲服止盜汗。病人虛而多熱,加用地黃、小草。"
④《本草拾遺》:"搗為粉,粉身,主大人小兒盜汗,和麻黃根、蛇床子、干姜為粉,去陰汗。"
⑤《海藥本草》:"主男子遺精,虛勞乏損,補腎正氣,止盜汗,去煩熱,治傷寒熱痰,能補養安神,治孩子驚癇。"
⑥《珍珠囊》:"軟痞積。又治帶下,溫瘧,瘡腫,為軟堅收澀之劑。"
⑦《綱目》:"化痰軟堅,清熱除濕,止心脾氣痛,痢下,赤白濁,消疝瘕積塊,癭疾結核。"
⑧《醫學衷中參西錄》:"止呃逆。"
⑨《現代實用中藥》:"為制酸劑,有和胃鎮痛作用,治胃酸過多,身體虛弱,盜汗及心悸動惕、肉瞤等。對于懷孕婦及小兒鈣質缺乏與肺結核等有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干撒、調敷或作撲粉。
禁忌
①《本草經集注》:"貝母為之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良。惡麻黃、茱萸、辛夷。"
②《本草經疏》:"凡病虛而多熱者宜用,虛而有寒者忌之,腎虛無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貯藏
置干燥處。
復方
①治眩暈:牡蠣六錢,龍骨六錢,菊花三錢,枸杞子四錢,何首烏四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根、牡蠣(熬),等分。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栝蔞牡蠣散)
③治一切渴:大牡蠣不計多少,黃泥裹煅通赤,放冷為末,用活鯽魚煎湯調下一錢匕,小兒服半錢匕。(《經驗方》)
④治小便數多:牡蠣五兩(燒灰),童便三升。煎至二升,分三服。(《乾坤生意》)
⑤治小便淋閟,服血藥不效者:牡蠣、黃柏(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小茴香湯下取效。(傅滋《醫學集成》)
⑥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氣虛竭:牡蠣、鱉甲各三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⑦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麻黃根(洗)、黃芪、牡蠣(米泔浸,燒赤)各一兩。共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不拘時候。(《局方》)
⑧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牡蠣、白術、防風各三兩。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千金方》牡蠣散)
⑨治盜汗及陰汗:牡蠣研細粉,有汗處撲之。(《經驗方》)
⑩治溫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時三、四行,脈仍數者:生牡蠣二兩。研細,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溫三服。(《溫病條辨》一甲煎)
⑾治一切瘰疬:㈠牡蠣(煅)四兩,玄參三兩。搗羅為末,以面糊丸如桐子大,早晚食后、臨臥各服三十丸,酒下。(《經驗方》)㈡牡蠣粉五錢,和雞膽汁為膏貼之。(《脈因證治》)
⑿治胃酸過多:牡蠣、海螵蛸各五錢,浙貝母四錢。共研細粉,每服三錢,每日三次。(《山東中草藥手冊》)
⒀治大病瘥后,小勞便鼻衄:左牡蠣十分,石膏五分。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次。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補缺肘后方》)
⒁治金瘡出血:牡蠣粉敷之。(《肘后方》)
⒂心脾氣痛,有痰。用牡蠣煅成粉,酒送服二錢。
⒃瘧疾寒熱。用牡蠣粉、杜仲,等分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⒄氣虛盜汗。用牡蠣粉、杜仲,等分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
⒅產后盜汗。用牡蠣粉、麥麩(炒黃)等分。每服一錢,豬肉湯調下。
⒆消渴飲水。用黃泥封固牡蠣,煅赤,研為末。每服一錢,活鯽魚煎湯調下。
⒇百合變渴(由傷寒轉成百合病,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欲臥不臥,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我,一般服藥則有吐瀉,變成渴疾,久治不愈)。用牡蠣(熬)二兩、栝樓根二兩,共研為末。每服一匙,米湯調下。一天服三次。
(21)病后常流鼻血。用牡蠣十分、石膏五分,共研為末。每服一匙,酒關下。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22)小便淋閉(服治血藥無效者)。用牡蠣粉、黃蘗(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小茄香湯送下。
(23)小便數多。用牡蠣五兩,加小便三升,煎成二程式,分三次服。極效。
(24)夢遺便溏。用牡蠣粉。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25)陰囊水腫用牡蠣煅粉二兩、干姜(炮)一兩,共研為末,冷水調糊敷上。不久,囊熱如火。藥干即換,至小便通暢末,冷水調糊敷上。不久,囊熱如火。藥干即換,至小便通暢為愈。又方:改冷水調糊為蔥汁,白面同調。不兒不用干姜。
(26)月經不止。用牡蠣煅過研細。加米醋揉成團,再煅再研,加米醋調酥 末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醋湯送下。
(27)刀傷出血。用牡蠣粉敷涂。
(28)癰腫初起。用牡蠣粉末調水涂搽。藥干即換。
(29)瘰疬。用牡蠣煅過,研為末。取四兩,加玄參末三兩,和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盡除根。又方:瘰頭疬不知已破未破,用牡蠣四兩,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一錢,飯后服,茶湯調下。其效極驗。
臨床應用
治療肺結核盜汗:取牡蠣5錢,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為1天量,早晚分服(可加糖調味),連服數天;汗止后再服2~3天,以鞏固療效。如服數劑后療效不明顯,可根據辨證施治原則,隨癥加減。共治10例,一般服藥2~3劑后盜汗消失;3例初期療效不顯,其中兩例經加龍骨、酸棗仁服數劑后亦收到較好效果。治程中未見不良副作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牡蠣
英文名
Oyster Shell
別名
蠣蛤、古賁、左顧牡蠣、牡蛤、蠣房、蠔山、蠔莆、左殼、蠔殼、海蠣子殼、海蠣子皮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蜀本草》:又有蕚蠣,形短不入藥用。《圖經》云,(牡蠣)海中蚌屬,今萊州昌陽縣海中多有。二月、三月采之。
2.《本草圖經》:(牡蠣)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閩中及通泰間尤多。此物附石而生,]相連如房,故名蠣房,一名蠔山,晉安人呼為蠔莆。初生海邊才如拳石,四面漸長有一、二丈者,嶄巖如山,每一房內有蠔肉一塊,肉之大小隨房所生,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來則諸房皆開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長牡蠣及大連灣牡蠣、密鱗牡蠣等的貝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 .Ostrea riuularis Gould2.Ostrea gigas Thunberg3.Ostrea talienwhanensis Grosse4.Ost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
采收和儲藏:牡礪收獲期是在每年的5-6月,即牡礪生殖腺高度發達而又未進行繁殖,軟體部最肥時進行。采收時,將牡蠣撈起,開殼去肉,取殼洗凈,曬干。
原形態
1.近江牡蠣,貝殼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或略長,殼堅厚,較大者殼長100-242mm,高70-150mm,左殼較大而厚,背部為附著面,形狀不規則。右殼略扁平,表面環生薄而平直的鱗片,黃褐色或暗紫色,1-2年生的個體,鱗片平薄而脆,有時邊緣呈游離狀;2年至數年的個體,鱗片平坦,有時后緣起伏略呈水波狀;多年生者鱗片層層相疊,甚為堅厚。殼內面白色或灰白色,邊緣常呈灰紫色,凹凸不平,鉸合部不具齒,韌帶槽長而寬,如牛角形,韌帶紫黑色。閉殼肌痕甚大,位于中部背側,淡黃色,形狀不規,常隨殼形變化而異大多為卵圓形或腎臟形。
2.長牡蠣,貝殼呈長條形,堅厚,一般殼長140-330mm,高57-115mm,長比高約大3倍,已知最大的長達722mm。左殼稍凹,殼頂附著面小,右殼較平如蓋,背腹緣幾乎平行,殼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自殼頂向后緣環生排列稀 疏的鱗片,略呈波狀,層次甚少,沒有明顯放射肋。殼內面瓷白色,韌帶槽長而寬大,閉殼肌痕大,位于殼的后部背側,呈棕黃色馬蹄形。
3.大連灣牡蠣,貝殼略呈三角形,殼堅厚,一般殼長55-63mm,寬95-130mm,殼頂尖,至后緣漸加寬。右殼較扁平,如蓋狀,殼頂部鱗片趨向愈合,較厚;漸后腹緣鱗片漸疏松,且起伏呈波狀,無顯著放射肋。殼表面淡黃色,雜以紫褐色斑紋,左殼突起,自頂部開始有數條粗壯放射肋,邊緣肋上的鱗片堅厚翹起。殼內而凹陷如合狀,白色,鉸合部小,韌帶槽長而深呈長三角形。閉殼肌痕白色或帶紫色,位于背后方。
4.密鱗牡蠣,貝殼呈圓形或卵圓形,殼堅厚,一般長46-122mm,高58-138mm。左殼較大而凹氏陷,殼頂為附著面,形狀常不規則。右殼頂部鱗片愈合,較光滑,漸向腹緣鱗片環生漸密,薄、脆呈片狀,以覆瓦狀緊密排列,有放射肋多條,使腹緣略呈波狀,殼表面灰青色混雜紫褐色。殼內面白色,稍帶珍珠樣光澤。鉸合部兩側常有小齒1列,約5-8個。韌帶槽較短,呈三角形。閉殼肌痕較大。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活于低潮線附近至水深7m左右的江河入海近處,適鹽度為10%-25%。雜食性,以細小浮游生物為食。繁殖季節5-9月。
2.棲息于從潮間帶至低潮線以下10多米深的泥灘及泥沙質海底,通常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個體小;在鹽度較低海水中生活的個體大。我國沿海均有分布,為河口及內灣養殖的優良品種。
3.棲息于潮間帶的蓄水入及低潮線以下20m左右的巖礁上,適鹽度高,繁殖期6-8月。
4.棲息于低潮線以下水深15-30m左右的巖礁上,或泥沙質海底,有時在低潮線下數米處也能見到。適鹽度27%-34%,繁殖季節5-9月,當水溫在17-19℃時即開始產卵。
資源分布:1.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山東、福建、廣東沿海已人工養殖。
2.我國沿海均有分布,為河口及內灣養殖的優良品種。
3.我國分布于北方沿海。
4.我國分布于沿海,但以北方沿海為多。
栽培
我國養殖礪已有很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即有“插竹養蠔”的方法。目前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已大量人工養殖。
筆活習性 牡礪分布于熱帶和溫帶各海域,從高線至水深10多米的范圍內都有,一般固著于淺海物體或海邊礁石上,以開閉貝殼運動進行攝食、呼吸。以細小的浮游動物、硅藻和有機碎屑等為主要食料,牡礪多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但是由于環境條件的優劣變化可引起性轉換現象,礪產卵其所需的溫度隨種類而不同,密鱗牡礪、大連灣牡礪的水溫約20℃左右,近江牡蠣的水溫約30℃左右,繁殖盛期在5-10月間。受精卵發育成幼體,在海水中浮游一個階段后,遇到適宜環境,即附著變態而成成體。
養殖技術 沿海海灘和巖石岸,都可作為牡礪養殖場。養殖場劃分苗區和養成區。養殖用的礪苗一般采集自然苗種,根據牡礪附著的習性和附著條件選用插竹、投石、立石等方法,使礪苗附著于竹或石上。礪苗的育苗期約9個月,此后即把采苗區的小牡礪移植到養成區進行肥育。
飼養管理 育苗期經常檢修養殖場,發現有倒狀的附著基,要及時排好,并保持行行平正。如遇敵害,及時清除。
性狀
性狀鑒別(1)近江牡蠣 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等。左殼凹陷,大而厚;右殼平坦,稍小。歷史潮流殼外表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黃等色。環生同心鱗片,幼體者鱗片薄而脆,多年生長者,鱗片厚而堅。內表面白色,邊緣有時淡紫色。質硬、斷面層狀明顯,厚2-10mm。無臭,味微咸。
(2)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50cm。右殼較小,鱗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面平坦或具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內面瓷白色,殼頂兩側無小齒。左殼凹下很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面較小。
(3)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疏松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內面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肋數個,明晃,內面凹下呈合狀,鉸合面小。斷面厚0.3-13mm,層次不明顯角質層重疊。
(4)密鱗牡蠣,貝殼圓形或卵圓形,較大,右殼較平坦,殼頂較光滑,其他部分有薄而脆的鱗片排列。左殼腹緣環生堅厚的同心鱗片,放射肋粗大,殼面灰色混雜紫、褐、青色。殼內白色,微具珍珠光澤。閉殼肌痕大,極明顯。斷面厚0.3-12mm,層紋較明顯。
顯微鑒別 將貝殼折斷或鋸開成三種斷面。縱斷面為與生長線相垂直方向;橫斷面為與生長線相平行方向;表平行斷面為貝殼自然平放的方向。將上述三種斷面平放磨石上薄至顯微鏡下能看清為一層結構時,置90%乙醇-95%乙醇-無水乙醇各10min,乙醚30min,二甲苯10min后封片鏡檢。
(1)近江牡蠣,葉片狀結構,葉片不規則并彎曲,寬5-10μ,緊密排列。
(2)大連灣牡蠣,葉片不規則彎曲,寬3-11μm,平行排列,偶有細小的交錯。粉末米色,微粒多聚集,分散的微粒多呈不規則條狀,邊緣不整齊,從微透明的片狀微粒中可見細微的葉片狀結構。
(3)密鱗牡蠣,葉片不規則并彎曲,寬2-10μm,平行排列,略顯交錯。
粉末灰白色,微粒多呈不規則的條將、片狀,邊緣平直不整齊。
化學成分
1.近江牡蠣,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并含磷酸鈣、硫酸鈣。貝殼含少量的鎂、鈉、鍶、鐵、鋁、硅,微量的鈦、錳、鋇、銅、鋅、鉀、磷、鉻、鎳等多種無素,還含蛋白質,水解液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甘氨酸( glycine)、谷氨酸(glutamieacid)等17種氨基酸,總氨基酸含量為0.15-0.24%。
軟體部分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蛋白質、脂及等,其水解后可得甘氨酸、谷氨酸、牛磺酸(taurine)等17種氨基酸1.3%,谷胱甘肽(glutathione),維生素A、B1、B2、D及F(即亞麻酸和亞油酸),無機鹽(銅、鋅、錳、)17.6%,含磺(1-11.53)×10-6(干重)。另含微量元素鎂、鐵、硒、鈷、鎳、鉻、鉬。其脂類中含一種糖脂,其糖由2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巖藻糖構成;另有一種鞘類磷脂(sphingolipid),含糖(葡萄糖gluc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巖藻糖fucose)22.0%,氨基已糖(hexosamine)7。26%,甲基戊糖(methylpentose)10.45%,磷0.47%。
2.長牡蠣,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并含磷酸鈣、硫酸鈣。貝殼含少量的鎂、鈉、鍶、鐵,微量的鋁、硅、鈦、錳、鋇、銅、鋅、鉀、磷、鉻、鎳等多種元素,還含蛋白質,水解液含天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半胱氨酸(cysteine)等15種氨基酸,總氨基酸含量為 0.24%。而貝殼經煅制后不再存在蛋白質,微量元素含量去大多明顯增加。貝殼中有機質約占1.72%。
帶軟體的全動物含有糖原,牛磺酸,10種必需氨基酸,谷胱甘肽,無機質如銅、鋅、錳、磷及鈣等,維生素A、B1、B2、D、E,并含有巖藻糖等。長牡蠣油脂中含多種脂助記詞酸,脂助記詞酸含量為1.5%,其中ω脂及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為15.6%。另報道,長牡蠣含有鞘類磷脂;其脂類物質中含甾醇,它的氫化產物似為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
3.大連灣牡蠣,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紙醉金迷1.72%,含少量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及氯化物,煅燒后碳酸鹽鈉、鍶、硅,微量的鐵、鋁、鈦、錳、鋇、銅、鉻、鉀、磷、鋅等多種元素,還含蛋白質,水解液含天冬氨酸、甘氨酸、絲氨酸(serine)等16種氨基酸,總氨基酸含量為 0.31%。
大連灣牡蠣肉含糖原63.5%,牛磺酸1.3%,140種必需氨基酸1.3%,無機質(銅、鋅、錳、鋇、磷、鈣)17.6%,谷胱甘肽,維生素A、B1、B2、D及F(即亞麻酸和亞油酸),含碘(1-11.53)×10-6(干重)。脂類中含一種糖脂,其糖由2他子葡萄糖和1他子巖藻糖構成;另有一種鞘類磷脂,含糖(葡萄糖、阿拉件糖、巖藻糖)22.0%,氨基已糖7.265,甲基戊糖10.45%,磷0.47%。
另報道,大連灣牡蠣全體(鮮體)含水81.0%,脂及3.9%,總脂及酸中含有多烯脂及酸,如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十八碳三烯酸,少量十八碳二烯酸,微量二十碳四烯酸。
4.密鱗牡蠣,貝殼含80%-95%的碳酸鈣,并含磷酸鈣、硫酸鈣、氧化鐵及鈉、鎂、鉀、鐵、鉻、鋁、氯、鋅、硫等10多種無機元素。帶軟體的全動物含有糖原,牛碘酸,10種必需氨基酸,谷胱甘肽,維生素A、B1、B2、D;無機質如銅、鋅、錳、鋇、磷、鈣等。
5.褐牡蠣,貝殼含80%-95%的碳酸鈣,并含磷酸鈣、硫酸鈣、氧化鐵及無機元素如硅及鋁、鎂、鈉、鉀、鉻、錳。
帶軟體的全動物含有糖原,牛磺酸,10種必需氨基酸,谷胱甘肽,維生素A、B1、B2、D,無機質如鋅、錳、鋇、磷、鈣等,而銅、鈷、鎘、鎳、鉛的含量較低。另有報道,舟山地區的褐牡蠣肉含砷量為(2.0-7.4 )×10-6/0.5kg,其中有機砷在94%左右。
藥理作用
有收斂、鎮靜、解毒、鎮痛的作用;牡蠣的酸性提取物在活體中對脊髓灰質炎病毒抑制作用,使感染的鼠死亡率降低。
炮制
1.生牡蠣:洗凈、曬干,碾碎用。
2.煅牡蠣:將洗凈的牡蠣,置無煙爐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涼,碾碎。
性味
味咸;性微寒
歸經
肝;腎經
功能主治
平肝潛陽;重鎮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主眩暈耳鳴;驚悸失眠;瘰疬癭瘤;癥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漏;帶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干撒或調敷。
禁忌
本品多服久服,易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
復方
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阿膠雞子黃湯《通俗傷寒論》;大定風珠《溫病條辨》;三甲復脈湯《溫病條辨》;一甲煎《溫病條辨》
各家論述
1.張元素: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渴飲不思,故蛤蠣之類能止渴也。
2.《湯液本草》:牡蠣,入足少陰,咸為軟堅之劑,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脅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結核;以大黃引之,能除股間腫;地黃為之使,能益精收澀、止小便,本腎經之藥也。
3.《本草綱目》:(牡蠣)補陰則生搗用,煅過則成灰,不能補陰。
4.《本草經疏》:牡蠣味咸平,氣微寒,無毒,入足少陰、厥陰、少陽經。其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留熱在關節去來不定、煩滿、氣結心痛、心脅下痞熱等證,皆肝膽二經為病。二經冬受寒邪,則為傷寒寒熱;夏傷于暑,則為溫瘧灑灑;邪伏不出,則熱在關節去來不定;二經邪郁不散,則心脅下痞;熱邪熱甚,則驚恚怒氣,煩滿氣結心痛。此藥味咸氣寒,入二經而除寒熱邪氣,則營衛通,拘緩和,而諸證無不瘳矣。少陰有熱,則女子為帶下赤白,男子為泄精,解少陰之熱,而能斂澀精氣,故主之也。
5.《本經逢原》:牡蠣,《本經》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是指傷寒發汗后寒熱不止而言,非正發汗藥也。仲景少陽病犯本,有柴胡龍骨牡蠣湯,《金匱》百合病變渴,有栝萎牡蠣散,用牡蠣以散內結之熱。即溫瘧之熱從內蘊,驚恚之怒氣上逆,亦宜咸寒降泄為務。其拘緩鼠痿、帶下赤白,總由痰積內滯,端不出軟堅散結之治耳。
6.《本草思辨錄》:鱉甲、牡蠣之用,其顯然有異者,自不致混于所施,惟其清熱軟堅,人每視為一例,漫無區分,不知此正當明辨而不容忽者,《本經》于鱉甲主心腹癥瘕堅積,于牡蠣主驚恚怒氣拘緩。仲圣用鱉甲于鱉甲煎丸,所以破癥瘕。加牡蠣于小柴胡湯,所以除脅滿。由斯以觀,凡鱉甲之主陰蝕,痔核,骨蒸者,豈能代以牡蠣。牡蠣之主盜汗,消渴,瘰疬頸核者,豈能代以鱉甲。鱉甲去惡肉而亦斂潰癰者,以陰既益而陽遂和也。牡蠣治驚恚而又止遺泄者,以陽既戢而陰即固也。
7.《神農本草經》: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痿,女子帶下赤白。久服強骨節。8.《名醫別錄》:除留熱在關節榮衛,虛熱去來不定,煩滿;止汗,心痛氣結,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泄精,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
9.《藥性論》:主治女子崩中。止盜汗,除風熱,止痛。治溫瘧。又和杜仲服止盜汗。病人虛而多熱,加用地黃、小草。
10.《本草拾遺》:搗為粉,粉身,主大人小兒盜汗;和麻黃根、蛇床子、干姜為粉,去陰汗。11.《海藥本草》:主男子遺精,虛勞乏損,補腎正氣,止盜汗,去煩熱,治傷寒熱痰,能補養安神,治孩子驚癇。
12.《珍珠囊》:軟痞積。又治帶下,溫瘧,瘡腫,為軟堅收澀之劑。
13.《本草綱目》:化痰軟堅,清熱除濕,止心脾氣痛,痢下,赤白濁,消疝瘕積塊,癭疾結核。14.《醫學衷中參西錄》:止呃逆。
15.《現代實用中藥》:為制酸劑,有和胃鎮痛作用,治胃酸過多,身體虛弱,盜汗及心悸動惕。對于懷孕婦及小兒鈣質缺乏與肺結核等有效。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