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毛筍功效

《中藥大辭典》:毛筍

別名

茅竹筍(贊寧《筍譜》)。

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苗。

原形態

毛竹,又名:貓頭竹(《新安志》),江南竹(《汝南圃史》,貓竹、茅竹(《群芳譜》),孟宗竹、貍頭竹、南竹。

喬木狀竹類。稈高13~25米,直徑10~30厘米,稈圓筒形,著枝一側有溝槽;稈環平,籜環突起,無毛;稈籜與節間等長或較長;籜鞘厚革質,背面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和棕黑色斑點;籜耳不發達,具繸毛;籜葉狹長形,節上常具2枝條。小枝有葉2~8枚;葉鞘長17~25毫米,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鞘口有時僅頂端具數條灰白色繸毛,易落;葉舌長圓形,直立,長1~3毫米。葉片窄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1厘米,寬5~14毫米,背面中脈基部有短柔毛,次脈3~5對,小橫脈甚顯著,葉緣有小鋸齒或粗糙,葉柄長2~4毫米。花枝單生,不具葉,長約50厘米;小穗叢具苞片,苞片狹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6~22毫米,頂端具1直立線形的縮小葉,長7~18毫米;小穗具完全花及退化花各1枚,穎1片,長13~16毫米,外稃長22~24毫米,上部有粗糙硬毛;內稃長20~22毫米,先端雙齒狀,上部及二脊間有微毛,脊有小刺毛。筍期12月下旬(冬筍)至次年4月上旬(春筍)。花期8~9月。

生境分部

多為栽培。分布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性味

《綱目》:"甘,寒。"

功能主治

①汪穎《食物本草》:"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

②《食物宜忌》:"消痰,滑腸,透毒,解醒,發痘疹。"

③《綱目抬遺》:"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煮食。

注意

《食物宜忌》:"小兒脾虛者,多食難化。"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毛筍

英文名

Mose Bamboo shoot

別名

茅竹筍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毛竹的苗。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P.edulis auct.non(Carr.)H.de Leh.]

采收和儲藏:4月采挖,鮮用。

原形態

毛竹 高大竹類,竿高達20m以上,粗者可達20cm以上。幼等密被細柔毛及厚白粉,老竿無毛,并由綠色漸變為綠黃色;基都節間甚短而向上則逐漸較長,中部節間長達40cm;竿環不明顯,低于籜環或在細竿中隆起。籜鞘背面黃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點及密生棕色刺毛;籜耳小,耳緣有毛;籜舌寬短,強隆起乃至為尖拱形,邊緣具粗長纖毛;籜片較短,長三角形至披針形,初時直立,以后外翻。末級小技具2-4葉;葉片被針形,長4-11cm,寬5-14mm,有小橫脈,表面光滑,背面在治中脈基部具柔毛,次脈3-6對,再次脈9條。花枝穗狀,長5-7cm,基部托以4-6片鱗片狀苞片,有時花枝下方尚有l-3片近于正常發達的葉,此時花枝呈頂生狀;佛焰苞通常在10片以上,常偏于一側,覆瓦狀排列,下部數片不孕而早落,致使花枝下部露出兩類似花枝的柄,上部的邊線生纖毛及微毛,無葉耳,具易落的鞘口維毛,縮小葉小,披針形至錐狀,每片孕性佛焰苞內具l-3枚假小穗;小穗僅有1朵小花,小穗軸延伸于最上方小花的內稃的背部,呈外狀,節間具短柔毛;穎1片,長15-28mm,先端常具雛狀縮小葉有如佛焰苞,下部、上部以及邊緣常生毛茸;外稃長22-24mm,上部及邊緣被毛,內稃稍短于外稃,中部以上生有毛茸;鱗被披針形,長約5mm;花絲長4cm,花藥長約12mm;桂頭3,羽毛狀。穎果長橢圓形,先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筍期4月.花期5-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多為人工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自秦嶺、漢水流域至長江流域以南臺灣省,黃河流域也有多處栽培。

化學成分

苗含多糖,水解后有木糖(xylose),阿拉伯糖(arabinose)和半乳糖(galactose)。嫩苗還含、鎂、鈣、鈉、鉀、銅、鎘和鈷。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化痰;消脹;透疹。主食品店積腹脹;痘疹不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煮食。

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各家論述

1.汪穎《食物本草》:治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

2.《食物宜忌》:消痰,滑腸,透毒,解醒,發痘疹。

3.《綱目拾遺》: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

4.《綱目》:贊寧《筍譜》云,筍雖甘美,而滑利大腸,無益于脾,俗謂之刮腸蓖,惟生姜麻油能殺其毒。俗醫治痘,往往勸飲筍湯,云能發痘,蓋不知痘瘡不宜大腸滑利,而筍有刮腸之名,則暗受其害者,不知數千人也。

5.《本草求原》:竹筍,甘而微寒,清熱除痰,同肉多煮,益陰血。痘疹血熱毒盛,不起發者,筍尖煮湯及入藥,俱佳。

6.《隨息居飲食譜》:筍,甘涼,舒郁,降濁升清,開膈消痰。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