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毛大丁草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毛大丁草

別名

兔耳風[云南]、小一枝箭、一枝香[福建]、白眉、一柱香、撲地香、白花一枝香、頭頂一枝香、磨地香

來源

為菊科毛大丁草屬植物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 (L.)Cass.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痢疾,小二疳積;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5~8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毛大丁草

別名

小一枝箭(《滇南本草》),一枝香(《植物名實圖考》),兔耳風、毛耳風(《草木便方》),無風自動草(《修訂增補天寶本草》),貼地風(《廣西中獸醫藥植》),一炷香、白眉(《南寧市藥物志》),頭頂一枝草、貼地消(《江西民間草藥》),巴地香(《貴陽民間藥草》),四皮香、滿地香、伏地老(《湖南藥物志》),天燈芯、鎖地虎(《福建中草藥》)。

出處

《中國藥植志》

來源

為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厚,有綿毛。葉基生,多少具柄,矩圓形至卵形,長5~8厘米,先端圓,基部楔形,全緣,幼時上面被毛,而老時常變禿凈,下面密被綿毛。花莖長15~30厘米,有時竟達40厘米,被綿毛,尤于頂端為甚,頭狀花序頂生;總苞長16~18毫米,基部狹,苞片線狀披針形,2層,被綿毛;花雜性;邊緣舌狀花,雌性,白色,2唇形,外唇伸長,3齒裂,內唇細小,2深裂,柱頭2裂;中央為管狀花,兩性,花冠上部也為2唇形,外唇3裂,內唇2深裂;雄蕊5,藥合生。瘦果線狀披針形,具繳肋,冠毛淡紅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于向陽地、山坡、路邊、田邊。分布江蘇、浙江、四川、廣西、廣東、云南等地。產于四川、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干燥的全草,葉叢生于基部,葉片皺縮,展開后呈矩圓形或卵形,葉面黑褐色,葉背棕褐色,被黃白色綿毛;質極脆弱,有時葉叢中留有一棕黃色的花,花梗中空。帶根的全草在根莖部叢生多數細長的須根,長可達11厘米,外表棕灰色,質脆,斷面黃白色。味澀。以干燥、葉多、少破碎者為佳。

性味

苦辛,平。

①《天寶本草》:"辛,溫。"

②《廣西中藥志》:"味苦微甘辛,性平,無毒。"

歸經

①《四川中藥志》:"入肝、肺二經。"

②《閩東本草》:"入脾、腎、膀胱三經。"

功能主治

宣肺,止咳,發汗,利水,行氣,活血。治傷風咳嗽,哮喘,水腫,脹滿,小便不通,小兒食積,婦人經閉,跌打損傷,癰疽,疔瘡,流注。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小兒食積。"

②《分類草藥性》:"散寒,治咳嗽,風濕。"

③《天寶本草》:"治癰疽,發背。"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宣肺氣,發汗,散寒消風,止咳定喘,止百日咳。"

⑤《江西民間草藥》:"偏頭痛,齒痛;小兒高熱煩渴、急驚風,水煎服。疔瘡搗敷患處。"

⑥《四川中藥志》:"治陰虛白帶,夢遺精滑,面部浮種。并外涂巴骨流痰。"

⑦《閩東本草》:"去濕,行氣,利水,通經破瘀。治水腫,脹滿,疝氣,偏墜,黃胖,經閉,食積,腰胯酸痛,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傷風咳嗽:兔耳風二錢,虎耳草二錢。煎水一次服。

②治咳嗽哮喘:兔耳風一兩,蒸蜂蜜吃。

③治肺癰:兔耳風二兩。水各半煎服。(①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④治水腫:毛大丁草、披地掛、紅糖各一兩,酒四兩。上藥二味,用清水二碗煎成一碗,然后加糖酒燉服。每日一劑,連服三天。

⑤治尿道炎小便淋血:鮮毛大丁草一兩。洗凈煎湯,沖冰糖,日二服。

⑥治痢疾:鮮毛大丁草二兩(干的一兩),水二碗煎成八分,調糖或蜂蜜飯前內服,連服三次。(④方以下出《閩東本草》)

⑦治氣滯胃院疼痛:毛大丁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或灑水燉服。

⑧治風寒泄瀉:毛大丁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⑨治風濕水腫:鮮毛大丁草一至二兩。水煎服。(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⑩治小兒疳積:毛大丁草三錢,同雞肝一個或豬肝二兩,加水煎湯,去藥,食肝及湯。(《江西民間草藥》)

⑾治跌打損傷:毛大丁草五錢至一兩。水煎,兌甜酒服。(《閩東本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毛大丁草

英文名

Herb of Pilose Gerbera

別名

小一枝箭、一枝香、兔耳風、毛耳風、無風自動草、貼地風、一炷香、白眉、頭頂一枝草、貼地消、巴地香、四皮香、滿地香、伏地老、天燈芯、鎖地虎、白花一支香、頭頂一枝香、撲地香、磨地香、銀高杯、毛扶郎花

出處

出自《天寶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毛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而粗壯,密被白色綿毛;須根多數,暗褐色。葉基生;有短柄;葉片質軟而厚,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10cm,寬2.5-4.5cm,先端鈍圓,基部楔形,邊緣全緣,幼時上面具柔毛,老時脫落,下面密被白色綿毛。花莖直立,單生,高10-40cm,被淡褐色綿毛;頭狀花序單生于花莖頂端,直徑約3.5-cm;總苞片2層,條狀披針形,外層稍短,背面密被淡褐色綿毛;舌狀花白色,雌性,二唇形,外唇伸長,3齒裂,內層細小,2深裂;筒狀花兩性,花冠稍二唇形。瘦果條狀披針形,長約5mm,稍扁,有縱肋和細柔毛,喙在花時極短,成熟時則與瘦果等長;冠毛長約1cm,淡紅色,有光澤。花期5-6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向陽山坡草和林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陽光充足的低山區疏林下。只要排水良了,一般土壤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四川地區在3-4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開1.3m,寬的畦,按行、株距各約26cm開穴,深約6cm,們淺底平,施人畜糞水后,每1hm2用種子約3750g,混到攔有人畜糞水的草木灰里,使成種子灰,勻撒穴里,蓋草木灰至不見種子為。

田間管理 播種后,天旱要澆水。播種當年中耕除除草、追肥4次。第1次苗高3-4cm時,追施清淡人畜糞水提苗。第2次在苗高10-13cm時進行,并勻苗、補苗,每穴留苗4-5根。第3次在7-8月。第4次在10-11月。第2次3-4月再中除、追肥1次,肥料均施用人畜糞水。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蛞蝓蝸牛和蚜早;蛞蝓;蝸牛可在早晨撒鮮石灰粉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叢生多數須根,長可達11cm,表面棕褐色;質脆,斷面黃白色。葉叢生,多皺縮,完整葉片展平后矩圓形或卵形,上面黑褐色,下面棕褐色,被黃白色絨毛;質脆,的葉片中留有一棕黃色花,花梗中空。氣微,味澀。

以葉多、少破碎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酚類,甙類,還原糖,揮發油,粘膠及葉綠素,紫花F 甙元(nodakenetin),熊果酚甙(arbutin),醌醇(quiinol)異彩山子萜醇(isoarborinol)和五環三萜類化合物[1]。

藥理作用

本品所含紫花前胡甙元的異構體有降低血壓及對氯化鋇引起的大離體腸管痙攣有抑制作用[1]。

性味

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宣肺止咳;行氣活血。主傷風咳嗽;胃脘脹痛;泄瀉;痢疾;水腫;淋濁;瘡癤腫毒;跌打腫痛;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小兒食積。

2.《分類草藥性》:散寒,治咳嗽,風濕。

3.《天寶本草》:治癰疽,發背。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宣肺氣,發汗,散寒消風,止咳定喘,止百日咳。

5.《江西民間草藥》:偏頭痛、齒痛;小兒高熱煩渴、急驚風,水煎服,疔瘡搗敷患處。

6.《四川中藥志》:治陰虛白帶,夢遺精滑,面部浮腫。并外涂巴骨流痰。

7.《閩東本草》:去濕,行氣,利水,通經破瘀。治水腫,脹滿,疝氣,偏墜,黃胖,經閉,食積,腰胯酸痛,小便不通。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