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root of Assam Treebine
別名
左爬藤、葫蘆葉、左邊藤、粗殼藤、紅背絲綢、白背絲綢。
出處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ssus assamica (Laws.)Craib[Vitis assamica Laws.]
采收和儲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鮮用呀曬干。
原形態
苦郎藤 攀援亞灌木。全株無毛或多少被銹色短柔毛。小枝有明顯的條紋,枝圓柱狀;卷須有時分叉,初時被毛,后漸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5cm,初時被銹色長柔毛;托葉膜質,近圓形,長3-4mm;葉片膜質,心形,長和寬各7-12cm,先端短急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鮮綠色或暗灰綠色,多少有光澤,干時呈淺紅褐色,兩面在成熟時無毛或背面有時多少被誘色短柔毛。花兩性,聚傘花序組成比葉短并與其對生的傘形花序;花梗纖細,長3-4mm,結果時伸長;花萼杯狀,無毛;花瓣4,卵圓形;雄蕊與花瓣對生;花盤淺波狀4裂;子房上位,無毛或多少被毛。漿果小,梨形,長6-8mm,直徑4-5mm,干時黑色,有種子1顆。花期4-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低、中山的密林或溪邊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藤莖橢圓形或扁圓形,直徑0.3-1.5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棱狀條紋,并伴有多數紅褐色點狀突起的皮孔。節明顯,節間長5-10cm。斷面不平坦,皮部窄,木質部呈黃褐色,射線輻射狀,導管的孔眼明顯,木質部易縱向片狀分離,中心髓部紅褐色。氣微,味淡,口嘗有滑膩感。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木栓層細胞5-6列,排列緊密,內含棕色或紅棕色物質。皮層較窄。中柱鞘纖維成束,木化。韌皮射線頂端呈喇叭狀,合眾多草酸鈣簇晶,韌皮部篩管直徑25-40μm。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寬廣,導管孔徑較大,直徑10-255μm;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強木化。木射線近髓部細胞木化。髓部細胞較大,直徑30-110μm;纖維散在,薄壁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10ml,50-60℃水浴上回流30min,濾過。取濾液置蒸發血中,揮干,加醋研0.5ml溶解殘渣,沿蒸發皿邊緣滴加硫酸1滴,溶液由紅、黃、藍色最后變為綠色。(檢查皂甙類)(2)取本品粉末1g,加水5ml,水浴上回流15min,趁熱濾過。取濾液置于試管中,加a-萘酚試液2-3滴,沿管壁緩緩加入硫酸0.5ml,在兩液交界處有紫紅色環。(檢查多糖類)
性味
淡;微澀;平
歸經
肝;腎經
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解毒。主咳嗽;哮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味淡、微澀、平。有拔毒消腫、散瘀止痛的功能。用于跌打損傷、扭傷。風濕關節疼痛、骨折、癰瘡腫毒。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