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木鱉子功效

《中國藥典》:木鱉子

來源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木鱉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Spreng. 的干燥成熟種子。冬季采收成熟果實,剖開,曬至半干,除去果肉,取出種子,干燥。

性狀

本品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或微凹陷,直徑2~4cm,厚約0.5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有網狀花紋,在邊緣較大的一個齒狀突起上有淺黃色種臍。外種皮質硬而脆,內種皮灰綠色,絨毛樣。子葉2,黃白色,富油性。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

鑒別

(1)本品粉末黃灰色。厚壁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邊緣波狀,直徑51~117μm,壁厚,木化,胞腔明顯,有的狹窄。子葉薄壁細胞多角形,內含脂肪油塊及糊粉粒;脂肪油塊類圓形,直徑27~73μm,表面可見網狀紋理。

(2)取本品粗粉2g,加乙醚20ml,溫浸30分鐘,濾過。取醚液2ml,置玻璃皿中,揮盡乙醚,殘渣加無水硫酸鈉少量,直接加熱,產生氣泡及具刺激性的濃白色氣體。

(3)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熱30分鐘,濾過,取濾液2ml,置具塞試管中,塞緊,用力振搖1 分鐘,發生大量泡沫,10分鐘內不消失。

炮制

木鱉子:去殼取仁,搗碎。

木鱉子霜:取凈木鱉子仁,炒熱,研末,用紙包裹,加壓去油。本品為白色或灰白色的松散粉末。

性味

苦、微甘,涼;有毒。

歸經

歸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

散結消腫,攻毒療瘡。用于瘡瘍腫毒,乳癰,瘰癘,痔漏,干癬,禿瘡。

用法用量

0.9~1.2g;外用適量,研末,用油或調涂患處。

禁忌

孕婦慎用。

貯藏

置干燥處。

摘錄

《中國藥典》

《全國中草藥匯編》:木鱉子

別名

藤桐、木別子、漏苓子

來源

葫蘆科植物木鱉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Spreng. 以種子、根和葉入藥。根、葉夏季采集,多鮮用。冬初采集果實,漚欄果肉,洗凈種子,曬干。

藥理作用

水浸出液或醇浸出液對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但毒性大。

性味

苦、微甘,溫。有毒。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止痛。用于化膿性炎癥,乳腺炎,淋巴結炎,頭癬,痔瘡。

用法用量

3~5分;外用適量。研末醋調涂患處。

禁忌

外用為主,內服宜慎。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木鱉子

別名

(《開寶本草》),土木鱉(《醫宗金鑒》),殼木鱉(《藥材資料匯編》),漏苓子(《中藥志》),地桐子、藤桐子(《中藥材手冊》),屎瓜子(《藥材學》),木鱉瓜(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開寶本草》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的成熟種子。9~11月果實成熟時采摘,剖開果實,曬至半干,剝取種子;或裝入盆缽內,待果皮近于腐敗時將果皮弄爛,用清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種子,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木鱉子,又名:木鱉藤。

多年生草質藤本,具膨大的塊狀根。莖有縱棱;卷須粗壯,與葉對生,單一,不分枝。葉互生,圓形至闊卵形,長7~14厘米,通常3淺裂或深裂,裂片略呈卵形或長卵形,全緣或具微齒,基部近心形,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密生小乳突,3出掌狀網脈;葉柄長5~10厘米,具縱棱,在中部或近葉片處具2~5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單生葉腋,花梗細長,每花具1片大型苞片,黃綠色;雄花:萼片5,革質,粗糙,卵狀披針形,基部連合,花瓣5,淺黃色,基部連合,雄蕊5,愈合成3體;雌花:萼片線狀披針形,花冠與雄花相似,子房下位。瓠果橢圓形,成熟后紅色,肉質,外被軟質刺災,種子略呈扁圓形或近橢圓形,邊緣四周具不規則的突起,呈龜板狀,灰棕色。花期6~8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

生長于山坡、林緣,土層較深厚的地方。也有栽培。分布廣西、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貴州、云南等地。主產廣西、四川、湖北。此外,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安徽亦產。

性狀

種子略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直徑約2~3厘米,厚約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周邊兩側均有十數個相對的鋸齒狀突起。外種皮質堅而脆,內種皮薄膜狀,表面灰綠色,絨毛樣,其內為二片大形肥厚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以籽粒飽滿、不破裂、體重、內仁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木鱉子酸(momordic acid)、絲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桐酸(α-elaeostearic acid)、氣基酸、甾醇。

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曬干,用時連殼打碎,或去殼取仁。

性味

苦微甘,溫,有毒。

①《開寶本草》:"甘,溫,無毒。"

②《綱目》:"苦微甘,有小毒。"

歸經

入肝、脾、胃經。

①《得配本草》:"入手陽明經。"

②《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③《本草撮要》:"入足厥陰經。"

功能主治

消腫散結,祛毒。治癰腫、疔瘡、瘰疬、痔瘡、無名腫毒、癬瘡,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①《日華子本草》:"醋摩消腫毒。"

②《開寶本草》:"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酐蹭,好人乳癰,肛門腫痛。"

③《綱目》:"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疬。"

④《本草備要》:"瀉熱,外用治瘡。利大腸,治瀉痢疳積,瘰疬瘡痔,乳癰,毒。消腫追毒,生肌除酐。"

⑤《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濕郁熱而為痛風癱瘓、行痹、瘙厥、腳氣、攣癥、鶴膝。"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調敷、磨汁涂或煎水熏洗。內服:多入丸、散;煎湯,2~4分。

禁忌

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胃虛、大腸不實、元真虧損者,不可概投。"

②《醫林纂要》:"忌豬肉。"

復方

①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木鱉子(去殼)二兩,草烏半兩,小粉四兩,半夏二兩。上四味于銚內,慢火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次,自外向里涂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醫宗金鑒》烏龍膏)

②治瘡瘍、疔毒初起,瘰疬,臁瘡,小兒蟺拱頭:土木鱉(去殼)五個,白嫩松香(揀凈)四兩,銅綠研細一錢,乳香沒藥各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余下,即成膏;取起,浸涼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搓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醫宗金鑒》神效千捶膏)

③治兩耳卒腫熱痛: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上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涂之。(《圣惠方》)

④治瘰疬發歇無已,膿血淋漓:木鱉仁二個,厚紙拭去油,研碎,以烏雞子調和,磁盞盛之,甑內蒸熱。每日食后服一次,服半月。(《仁齋直指方》木鱉膏)

⑤治痔瘡:葫蘆 、木鱉子、樸硝各等分。上煎湯,入于瓶內,熏后,湯溫洗之。(《普濟方》)

⑥治小兒丹瘤:木鱉子新者去殼,研如泥,淡醋調敷之,一日三、五次。(《外科精義》)

⑦治倒睫拳毛,風癢,亦爛:木鱉子仁捶爛,以絲帛包作條,左患塞右鼻,右患塞左鼻;次服蟬蛻藥為妙。(《孫天仁集效方》)

⑧治陰疝偏墜痛甚:木鱉子一個磨醋,調黃檗、芙蓉末敷之。(《壽域神方》)

⑨治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同藥四錢,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次下。服后便伸兩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本事方》)

⑩治腳氣腫痛:木鱉子仁,每個作兩邊麩炒過,切片再炒,去油盡為度,每兩入厚桂半兩,為末,熱服二錢,令醉得汗。(《永類鈐方》)

⑾治痞癬:木鱉多用(去殼),獨蒜半錢,雄黃半錢。上杵為膏,入醋少許,蠟紙貼患處。(《昔濟方》木鱉膏)

⑿治瘧母:木鱉子、穿山甲(炮)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醫方摘要》)

⒀治經絡受風寒邪氣,筋脈牽連,皮膚疼痛,結聚成核,拘攣麻痹:木鱉子一兩(去皮,銼如小豆大,用清油二兩,浸一宿,然后慢火熬及一半以來,取出木鱉子,下黃醋一錢,相攪勻,等醋化為度,絹濾去滓),乳香一錢(別研細,等木鱉子油與臘相次欲凝,急投在油內,不住手攪勻)。上以磁器收,每用少許,擦肌肉皮膚疼痛聚硬處,不住手,以極熱為度。(《百一選方》木鱉子膏)

⒁治打撲損傷,瘀血不散疼痛:木鱉子(去殼研)半兩,桂(去粗皮)三分,蕓臺子(酒浸研)二合,丁香五十粒。上四味,將丁香、桂為末,與研者二味和勻,次用生姜汁煮米粥攤紙上,將藥末量多少摻入粥內,看冷熱裹之,一日一換。(《圣濟總錄》木鱉裹方)

⒂治小兒疳疾:木鱉子仁、使君子仁等分。搗泥,米飲丸芥子大,每服五分,米飲下,一日二服。(《孫天仁集效方》)

⒃治疳病目蒙不見物:木鱉子仁二錢,胡黃連一錢。為末,米糊丸龍眼大,入雞子內蒸熟,連雞子食之。(《孫天仁集效方》)

⒄治小兒久痢,腸滑脫肛:沉香二錢,枳殼半兩(麩炒去瓤),五靈脂半兩(微炒),木鱉子(連殼秤)半兩(去殼用)。上件前三味為細末,次入木鱉于同研細,醋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三歲兒每服三十丸,醋調清送下,乳食前。(《楊氏家藏方》木鱉子丸)

臨床應用

外用治療牛皮癬、干癬、禿瘡等有一定效果:用法:將木鱉子去外殼,蘸醋在粗瓷器上(如碗底)磨取藥汁,臨睡前用棉花或毛筆蘸涂患處,每日或隔日1次。涂藥前患處先用鹽水洗凈;癬病蔓及周身者可分期分片治療。一般1錢木鱉子仁約需10毫升醋研磨,其藥汁可涂3x2厘米癬面5~7處。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木鱉子

英文名

Cochinchina Momordica, Cochinchina Momordica Seed, Seed of Cochinchina Momordica

別名

木蟹、土木鱉、殼木鱉、漏苓子、地桐子。藤桐子、鴨屎瓜子、木鱉瓜。

出處

出自《開寶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

采收和儲藏:冬初采集果實,漚爛果肉,洗凈種子,曬干備用。

原形態

多年生粗壯大藤本,長達15m。具板狀根。全株近無毛和稍被短柔毛。卷須較粗壯,光滑無毛,不分歧。葉柄粗壯,長5-10cm,初時被黃褐色柔毛,后近無毛,在基部和中部有2-4個腺體;葉生卵狀心形或寬卵狀圓形,質較硬,長寬均為10-20cm,3-5中裂至深裂或不分裂,葉脈掌狀。雌雄異株;雄花單生于葉腑或有時3-4朵著生豐極短的總狀花序梗軸上,花梗粗壯,近無毛,單生時,花梗長6-12cm,頂端有1大苞片,苞片無梗,兜狀,圓腎形,兩面被短柔毛,花萼筒漏斗狀,裂片寬披針形或長圓形,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齒狀黃色腺體,外面2枚稍大,內面3枚較小,基部有斑,雄蕊3,2枚2室,1枚1室;雌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5-10cm,近中部生1苞片,苞片兜狀,長寬均為2mm,花冠花萼同雄花,子房卵狀長圓形,長約1cm,密生刺狀毛。果實卵球形,先端有1短喙,基部近圓形,長達12-15cm,成熟時紅色,肉質,密生3-4mm的刺狀突起。種子多數,卵形或方形,干后黑褐色,長26-35mm,寬20-38mm,厚5-6mm,邊緣有齒,兩面稍共起,具雕紋。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常生于海拔450-1100m的山溝、木緣和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潮濕的氣候和向陽的環境。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宜選擇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的砂質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根頭繁殖法。種子繁殖直播法:3月播種,按行株距2m×1.5m開穴下種,每穴播各3-5粒,覆土2-3cm,播后澆水保濕。根頭繁殖法:11月至翌年2月,將雌株根頭挖起,按根上的芽數,切成若干塊,每塊必帶有芽1-2個,作種根,按上法穴栽,每穴種1-2塊。

田間管理 苗期松土、除草、追肥各1-2次。苗高60-80cm時,及時搭棚架,插竹枝引蔓上棚。用種子繁殖的植株,于開花時將大部分雄株拔除,僅保留少數雄株,以供授粉。每年萌芽前、開花期、藤蔓枯萎時,各種耕除草、追肥1次,追肥以廄肥、人畜類和復合肥為主。

性狀

性狀鑒定:種子略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直徑約2-3cm,厚約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周邊兩側均有十數個相對的鋸齒狀突起。外種皮質堅而脆,內種皮薄膜狀,表面灰綠色,絨毛樣,其內為二片大形肥厚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以籽粒飽滿、不破裂、體重、內仁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顯微鑒定:粉末:灰棕色。

1.外種皮表皮細胞斷面觀略呈柵狀,外被角質層,細胞長短不一,側壁微彎曲或波狀彎曲;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垂周壁較平直或稍彎曲。

2.種皮下皮細胞較小,壁厚,胞腔內含灰棕色物。

3.星狀厚壁細胞不規則分枝狀,相互連結成團,界限不甚分明,分枝端較平截,壁稍厚,木化,胞腔不規則,有孔溝。

4.外種皮內表皮石細胞形大,形狀不規則,多延長,界限不甚分明,壁波狀彎曲,層紋清晰,孔溝不明顯。

5.內種皮星狀薄壁細胞不規則分枝,壁薄或稍厚,微木化,孔溝不明顯,有的具類方形紋孔。此外,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本品以飽滿、外殼無破裂、種仁色黃白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種皮的表皮細胞1層,近長方形,常徑向延長,壁薄;表皮下為3-4層薄壁細胞,近方形或短圓形,較小,排列整齊,內側為十數層近圓形或形狀不規則的厚壁細胞,大而壁極厚,邊緣波狀,層紋較明顯;其內為3-4層長方形或長圓形薄壁細胞,壁常呈波狀,種子兩側的細胞壁漸增厚,至兩端處細胞壁增厚成縱向延長的石細胞,橫切面呈圓形。胚乳薄壁細胞2至多層,其中有的部分已頹廢,子葉薄壁組織中充滿糊粉粒。

粉末特征:灰黃色或淺棕黃色。①厚壁細胞有兩種:一種棕黃色,不規則橢圓形或矩圓形,邊緣多深波狀,長50-338μm,寬45-143μm,壁厚9-50μm,木化,有層紋,胞腔狹窄或幾無胞腔。另一種呈條狀或棒狀,長100-270μm,直徑約25μm壁厚約10μm,邊緣深波狀。②子葉薄壁細胞五角形或六角形,充滿糊粉料和脂肪油塊,脂肪油塊類圓形,表面可見網狀紋理。

化學成分

種子含木鱉子皂甙(momordica saponin)Ⅰ及Ⅱ,它們分別是棉根皂甙元(gypsogenin)和皂皮酸(quillaic acid)的3-O-β-D-吡喃半乳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1→4)]-α-L-吡喃糖基(1→2)-β-D-吡喃巖藻糖甙

藥理作用

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試驗于狗、貓及兔等麻醉動物,有降壓作用。但毒性較大,無論靜脈或肌肉注射,動物均于數日內死亡。大鼠靜脈注射木鱉子皂甙,血壓暫時下降,呼吸短暫興奮,心搏加快。注射于狗股動脈可暫時增加下肢血流量,其作用強度約為罌粟堿的1/8。對離體蛙心和離體兔十二指腸均為抑制作用,而對豚鼠回腸則能加強乙酰膽堿的作用、拮抗罌粟堿的作用,高濃度時且引起不可逆性收縮。大鼠口服或皮下注射木鱉子皂甙,能顯著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足臊浮腫。對兔紅細胞有溶血作用。

種子的皂甙:6.6mg/kg給大鼠靜脈注射可致短暫的呼吸興奮和血壓下降,并能增加狗后肢末梢血管的血流,對離體蛙心有抑制作用;2×10(-4)g/ml濃度能增加乙酰膽堿對豚鼠回腸的興奮作用;灌胃或皮下注射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部腫脹炎癥有抑制作用;有溶血作用;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靜脈注射為32.35mg/kg,腹腔注射為37.34mg/kg。

木鱉子提取物對麻醉狗,貓及兔等有降壓作用,大鼠靜脈注射木鱉子皂甙,可使血壓暫時下降,心搏加快,呼吸短暫興奮。注射于狗股動脈可暫時增加下肢血流量,其作用強度約為罌粟堿的1/8。另外具有抗炎及溶血作用。

毒性

小鼠靜脈注射木鱉子皂甙半數致死量為32.35mg/kg,腹腔注射則為37.34mg/kg。木鱉子毒性較大,無論動脈或靜脈給藥。動物均于數天內死亡,小鼠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2.35mg/kg,腹腔注射則為37.34mg/kg。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2g,加已醚20ml,溫浸30min,濾過。取醚液2ml,置玻璃皿中,按去已醚,殘渣加無水硫酸鈉少量,直接加熱,發生所泡及具刺激性的濃白色氣體。(檢查油脂)(2)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熱30min,濾過。取帶塞試管2支,各加濾液1ml,一管加5%氫氧化鈉溶液2ml。另管加5%鹽酸深液2ml,密塞,用力振搖1min,兩管產生高度相近的大量蜂窩狀泡沫。(檢查三匝萜皂甙)

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洗凈,曬干,用時連殼打碎,或去殼取仁。

2.切制:取仁搗碎。

3.炮炙:3.1.取凈仁,炒熱,研末,用紙包裹加壓去油。

3.2.炒制:取木鱉子,除去外殼,取凈仁,用清炒法炒焦,以青煙盡,白煙初起為度,取出,放冷,用時研碎。

3.3.煨制:將凈木鱉子放入炒熱的凈木材炭中,用慢火(100-150度)炒至外殼干裂有響聲,外皮呈焦黃色時,去凈硬殼,取出晾涼,搗碎。

3.4.燙制:取凈仁與制油砂拌炒,用文火炒至老黃色,取出,去砂,研細。

性味

味甘;溫;無毒

歸經

歸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

消腫散結;解毒;追風止痛。主癰腫;疔瘡;無名腫毒;痔瘡;癬瘡;粉刺;默黑;乳腺炎;淋巴結結核;痢疾;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牙齦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6-1.2g多入丸、散。久用:適量,研末調醋敷、磨汁涂或水熏洗。

禁忌

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1.《本草匯言》:胃虛、大腸不實、元真虧損者,不可概投。

2.《醫林纂要》:忌豬肉。

復方

1.烏龍膏(《醫宗金鑒》):木鱉子(去殼)二兩,草烏半兩,小粉四兩,半夏二兩。上四味于鐵銚內,慢火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次,自外向里涂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用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2.神效千捶膏(《醫宗金鑒》):土木鱉(去殼)五上,白嫩松香(揀凈)四兩,銅綠研細一錢,乳香,沒藥各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余下,即成膏,即起;浸涼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搓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用治瘡瘍,疔毒初起,瘰疬,臁瘡,小兒蟺拱頭。3.治耳腫痛方(《圣惠方》):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上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涂之。用治兩耳卒腫熱痛。4.木鱉膏(《仁齋直指方》):木鱉仁二個(厚紙拭去油,研碎)以烏雞子調和,磁盞盛之,甑內蒸熟。每日食后服一次,服半月。用治瘰疬發歇無已。5.治痔瘡方(《普濟方》):荊芥,木鱉子,樸硝各等分。上煎湯入于瓶內,熏后,湯溫洗之。用治痔瘡。6.治丹瘤方(《外科精義》):木鱉子新者去殼,研如泥,淡醋調敷之,一日三,五次。用治小兒丹瘤。7.治陰疝方(《壽域神方》):木鱉子一個磨醋,調黃柏,鞭蓉末敷之。用治陰疝偏墜痛甚。8.治腳氣方(《本事方》)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為末,豬腰子一個,去皮膜,切片,同藥四錢,摻在內,濕紙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飲下。服后便伸兩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用治腳氣腫痛,腎臟風氣,攻注下部瘡癢。9.治腳氣方(《永類鈐方》):木鱉子仁,每個作兩邊麩炒過,切片再炒,去油盡為度,每兩入厚桂半兩,為末,熱酒服二錢。令醉得汗。治腳氣腫痛。10.木鱉膏(《普濟方》)木鱉多用(去殼),獨蒜半錢,雄黃半錢,上杵為膏,入醋少許,蠟紙貼患處。用治痞癖。11.治瘧母方(《醫方摘要》):木鱉子、穿山甲(炮)等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下。治瘧母。12.木鱉子膏(《百一選方》):木鱉子一兩(去皮,銼如小豆大,用清油二兩,浸一宿,然后慢火熬及一半以來,取出木鱉子,下黃醋一錢,相攪勻,等醋化為度,絹濾去滓),乳香一錢(別研細,等木鱉子油與臘相次欲凝,急投在油內,不住手攪勻)。上以磁器收,每用少許,擦肌肉皮膚疼痛聚硬處,不住手,以極熱為度,。用治經絡受風寒邪氣,筋脈牽連,皮膚疼痛,結聚成核,鐵路攣麻痹。13.木鱉裹方(《圣濟總錄》):木鱉子(去殼)半兩,桂(去粗皮)三分,蕓苔子(酒浸研)二合,丁香五十粒。上四味,將6∠悖?鷂???胙姓叨?逗馱齲?斡蒙???竺字嗵?繳希??┠┝慷嗌儼羧脛嗄冢?蠢淙裙???蝗找換弧S彌蔚?慫鶘耍?鲅?簧⑻弁礎?4.治疳疾方(《孫天仁集效方》):木鱉子仁,使君子仁等分。搗泥,米飲丸,芥子大,每服五分,米飲下,一日二服。用治小兒疳疾。15.治疳病目蒙不視物方(《孫天仁集效方》):木鱉子仁二錢,胡黃連一錢,為末,米糊丸龍眼大,入雞子內蒸熟,連雞子食之。用治疳病目蒙不視物。16.木鱉子丸(《楊氏家藏方》)沉香二錢,枳殼半兩(麩炒去瓤),五靈脂半兩(微炒),木鱉子(連殼秤)半兩(去殼用),上件前三味為細末,次入木鱉子同研細,醋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三歲兒每服三十丸,醋調茶清送下,乳食前。治小兒久痢,腸滑脫肛。

各家論述

1.《日華子本草》:醋摩消腫毒。

2.《開寶本草》: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野黯,婦人乳癰,肛門腫痛。

3.《綱目》:治疳積痞塊,利大腸瀉痢,痔瘤瘰疬。

4.《本草備要》:瀉熱,外用治瘡,利大腸,治瀉痢疳積。瘰疬瘡痔,乳癰,蚌毒。消腫追毒,生肌除GAN。

5.《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濕郁熱而為痛風癱瘓。行痹、痿厥、腳氣、攣癥、鶴膝。

6.《本草經疏》:木鱉子,為散血熱、除癰毒之要藥。夫結腫惡瘡,粉刺GAN黯,肛門腫痛,婦人乳癰等證,皆血熱所致。折傷則血亦瘀而發熱。甘溫能通行經絡,則血熱散,血熱散則諸證無不瘳矣。其止腰痛者,蓋指濕熱客于下部所致,而非腎虛為病之比也,用者詳之。味雖甘而氣則大溫,《本經》雖云無毒,然亦未免有毒,但宜外用,匆宜內服。

7.《本草正》:木鱉子,有大毒,《本草》言其甘溫無毒,謬也,今見毒狗者,能斃之于頃刻,使非大毒而有如是乎?人若食之,則中寒發噤,不可解救,若其功用,則惟以醋磨,用敷腫毒乳癰,痔漏腫痛及喉痹腫痛,因此醋漱于喉間,引痰吐出,以解熱毒,不可咽下。或同朱砂艾葉卷筒熏疥,殺蟲最效,或用熬麻油,擦癬亦佳。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