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木賊
英文名
HERBA EQUISETI HIEMALIS
別名
銼草、筆頭草、筆筒草、節骨草
來源
本品為木賊科植物木賊Equisetum hi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曬干或陰干。
性狀
本品呈長管狀,不分枝,長40~60cm,直徑0.2~0.7c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18~30條縱棱,棱上有多數細小光亮的疣狀突起;節明顯,節間長2.5~9cm,節上著生筒狀鱗葉,葉鞘基部和鞘齒黑棕色,中部淡棕黃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周邊有多數圓形的小空腔。氣微,味甘淡、微澀,嚼之有沙粒感。
炮制
除去枯莖及殘根,噴淋清水,稍潤,切段,干燥。
性味
甘、苦,平。
歸經
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散風熱,退目翳。用于風熱目赤,迎風流淚,目生云翳。
用法用量
3~9g。
貯藏
置干燥處。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木賊
別名
木賊草(《木草經疏》),銼草(《盛京通志》),節節草(《植物名實圖考》),節骨草(《東北藥植志》),擦草、無心草(《山西中藥志》)。
出處
《嘉佑本草》
來源
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全草。夏、秋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按粗細扎成小捆,陰干或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50厘米以上。根莖短,黑色,匍匐,節上長出密集成輪生的黑褐色根。莖叢生,堅硬,直立不分枝,圓筒形,直徑4~8毫米,有關節狀節,節間中空,莖表面有20~30條縱肋棱,每棱有兩列小疣狀突起。葉退化成鱗片狀,基部合生成筒狀的鞘,鞘長6~10毫米,基部有1暗褐色的圈,上部淡灰色,先端有多數棕褐色細齒狀裂片,裂片披針狀錐形,先端長,銳尖,背部中央有1淺溝,裂片早落,僅在莖先端及幼莖上者不脫落。孢子囊穗生于莖頂,長圓形,長1~1.5厘米,先端具暗褐色的小尖頭,由許多輪狀排列的六角形盾狀孢子葉構成,沿孢子葉的邊緣生敖個胞子囊,孢子囊大形。孢子多數,同型,圓球形,有2條絲狀彈絲,十字形著生,卷繞在孢子小,遇水即彈開,以便繁殖。孢子囊穗6~8月間抽出。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河岸濕地、溪邊,喜陰濕的環境,有時也生于雜草地。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安徽、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主產東北及陜西、湖北等地。
性狀
干燥全草,呈長管狀,中空有節,不分枝。長30~60厘米,直徑約5毫米,每節長3~6厘米。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多數縱枝,順直排列,其上密生細刺,觸之有粗糙感。節處有筒狀深棕色的鱗葉。易自節處拔脫。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內有灰白色或淺綠色的薄瓤。氣無,味甘,微苫澀。以莖粗長、色綠、質厚、不脫節者為佳。
炮制
洗凈,稍潤,剪去根部,切段,晾干。
性味
甘苦,平。
①《嘉祜本草》:"味甘微苦,無毒。"
②《綱目》:"溫。"
③《本草正》:"味微苦微甘。"
歸經
入肺、肝、膽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
②《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陽二經血分。"
③《本草匯言》:"入手、足三陽經。"
功能主治
疏風散熱,解肌,退翳。治目生云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肝,瘧疾,喉痛,癰腫。
①《嘉祜本草》:"主目疾,退翳膜。又消積塊,益肝膽,明目,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
②《綱目》:"解肌,止淚,止血,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
③《本草正》:"發汗,解肌。治傷寒,瘧疾。去風濕,散火邪。"
④《玉楸藥解》:"平瘡瘍腫硬,吐風狂痰涎。治癰疽瘰疬,疔毒,癤腫,汗斑,粉渣,崩中赤白諸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禁忌
氣血虛者慎服。
①《本草經疏》:"目疾由于怒氣及暑熱傷血、暴赤腫痛者,非其所任。"
②《本草匯言》:"多服損肝,不宜久服。"
③《本經逢原》:"多用令人目腫,若久翳及血虛者非所宜。"
復方
①治目障昏蒙多淚:木賊草(去節)一兩,為末,和羊肝搗為丸,早晚各食后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②治目昏多淚:木賊(去節),蒼術(泔浸)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茶凋下,或蜜丸亦可。(《圣惠方》)
③治風寒濕邪,欲發汗者:木賊草(去節)一兩,生姜、蔥白各五錢。水煎熱飲,即汗。(《圣惠方》)
④治腸風下血:木賊(去節,炒)一兩,木饅(炒)、枳殼(制)、槐角(炒)、茯苓、荊芥各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濃煎棗湯調下。(《仁齋直指方》木賊散)
⑤治血痢不止:木賊五錢,水煎溫服。一日一服。(《圣惠方》)
⑥治脫肛歷年不愈:木賊不以多少,燒存性,為末,摻肛門上,按之。(《三因方》)
⑦治月水不斷:木賊(炒)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一服。(《圣惠方》)
⑧治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婦科出血及其它出血:木賊50%,黃柏20%,益母草20%,五倍子10%。分別研末,過120目篩,混勻。外用:將藥粉撒布創面,用紗布壓迫。內服;每次二克,每四至六小時一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⑨治胎動不安:木賊(去節)、川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金銀花一錢煎服。(《圣濟總錄》)
⑩治咽喉紅痛:鮮木賊草搗絞汁調蜜服。(《泉州本草》)
⑾治浮腫型腳氣、皮膚病性腎炎、水腫:木賊草四錢五分,浮萍三錢,赤豆三兩,紅棗六枚。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⑿治舌硬出血:木賊煎水,漱之。(《圣惠方》)
⒀目昏多淚。用木賊(去節)、蒼術(淘米水泡過)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或加蜜做成丸子吞服亦可。
⒁急喉痹塞。用木賊在牛糞火上燒存性,每服一錢,冷水送下,血出即安。
⒂血痢不止。用木賊五錢,水煎,溫服。一天服一次。
⒃瀉血不止。方同上,一天服二次。
⒄腸痔下血。用木賊、枳殼各二兩,干姜一兩,大黃二錢半,一起在鍋內炒黑存性,研細。每服二錢,粟米湯送下。甚效。
⒅大腸脫肛。用木賊(燒存性)研為末,敷肛部,并把它托入體內。藥中加龍骨亦可。
⒆婦女血崩。用木賊、香附子各一兩,樸硝半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血色黑者用酒一碗煎,血色赤者用水一碗煎,連渣服下。一天服二次。臍下痛者,加乳香、沒藥、當歸各一錢同煎。忌食生冷硬物及豬、魚、面等。此方名"雷氏木賊散"。
⒇月經不凈。用木賊(炒)三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每天服一次。
(21)胎動不安。用木賊(去節)、川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碗,加金銀一錢煎服。
(22)小腸疝氣。用木賊銼細,微炒為末。沸湯送服二錢,有效。以熱酒送下亦可。
臨床應用
①治療牛皮癬
木賊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每日2次,半月為一療程;如無不良反應,可連續應用。治療99例,基本痊愈4例,顯效49例。療效最快者經注射15次后即達到基本治愈,但一般需注射70~80次。極個別病例用藥后皮損反見增加而停藥。用藥后未見毒性不良反應,遠期療效待繼續觀察。
②治療硅肺
對改善癥狀有一定效果。據36例觀察,服藥后咳嗽、咳痰、氣喘、胸痛、心悸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或消失,但X線胸片、心電圖及肺功能檢查則無明顯變化。制劑及用法:㈠流浸膏:日服2次,每次10毫升,每日量相當生藥100克。㈡糖漿劑:每次5毫升,15~30天后改為每次10毫升,均日服3次;每日量相當生藥37.5~75克,副作用:服藥初期有口干、腸鳴等反應,連續服藥15~30天后自行消失;服流浸膏的有3人出現顏面色素沉著,可能與葉綠素渣質吸收有關,停藥后短期內消失。此外,發現有17.6%的病例肝功能有一定損害,可能由于服藥時間長、劑量大、療程無間隙有關。如每日服相當75克生藥的流浸膏,2個月為一療程,同時加用保肝藥物,可能起到保護肝功能的作用。
備注
云南、廣東、廣西等地尚以同屬植物纖細木賊(筆管草)的全草作木賊使用。參見"土米賊"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木賊
英文名
Common Scouring Rush Herb, Herb of Common Scouring Rush, Herb of Dutch Rushes, Herb of Rough Horsetail, Herb of Scouring Rush
別名
木賊草、銼草、節節草、節骨草、響草、接骨葉、筆桿草、筆筒草、擦草、無心草、筆頭草、筆管草
出處
出自《嘉佑本草》:木賊得牛角鰓、麝香,治休息痢歷久不差。得禹余糧、當歸、穹窮,療崩中赤白。得槐鵝、桑耳,腸風下血服之效。又與槐子、枳實相宜,主痔疾出血。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ppochaete hiemale(L.)Borher[Equisetum hiemale L.]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洗凈,曬干。
原形態
木賊,多年生草本,高50cm以上。根莖短,黑色,匍匐,節上長出密集成輪生的黑褐色根。莖叢生,堅硬,直立不分枝,圓筒形,直徑4-8mm,有關節狀節,節間中空,莖表面有20-30條縱肋棱,每棱有兩列小疣狀突起。葉退化成鱗片狀,基部合生成筒狀的鞘,鞘長6-10mm,基部有1暗褐色的圈,上部淡灰色,先端有多數棕褐色細齒狀裂片,裂片披針狀錐形,先端長,銳尖,背部中央有1淺溝,裂片早落,僅在莖先端及幼莖上者不脫落。孢子囊穗生于莖頂,長圓形,長1-1.5cm,先端具暗褐色的小尖頭,由許多輪狀排列的六角形盾狀孢子葉構成,沿孢子葉的邊緣生數個胞子囊,孢子囊大形。孢子多數,同型,圓球形,有2條絲狀彈絲,十字形著生,卷繞在孢子上,遇水即彈開,以便繁殖。孢子囊穗6-8月間抽出。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河岸濕地、溪邊。有時也生于雜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西南。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木賊喜潮濕,生于山坡、河岸濕地,喜直射陽光。
2.栽培技術 孢子繁殖:采下孢子后立即播于土壤表面,稍覆土保持濕度。分莖繁殖:將根莖切成3-6cm長的節段,栽于土壤中,覆土4-5cm,常澆水,很易生根成活。
性狀
1.性狀鑒定 莖長管狀,平直,長20-60cm,直徑2-6mm,節明顯,節間長2.5-9cm,無分枝。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縱棱20-30條,棱上有多數細小光亮的疣狀突起,有粗糙感。節處有鞘狀葉。鞘筒基部和鞘齒棕黑色,中部淡黃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周邊有多數圓形小空腔。氣微,味甘、淡、微澀,嚼之有砂粒感。
2.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類圓形或略扁。表皮細胞1列,外表面角質化,有疣狀突起,溝內有2列凹陷的氣孔,保衛細胞表面觀呈長半圓形,表面有放射紋理。表皮內方為皮層厚壁組織,呈楔形伸入皮層薄壁組織中,每棱間有一空腔,內皮層內外2列,外列呈波狀環形,內列呈圓環形,均可見明顯凱氏點。維管束外韌型,排列在2列內皮層之間,位于外列內皮層的波狀凸起內側,與棱角相對,維管束內側有一束內腔。內皮層內方為髓薄壁細胞,扁縮,中央為髓腔。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揮發油,其中有機酸為琥珀酸(succi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戊二酸甲酸(glutaric acid methyl ester),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間羥基苯甲酸(m-hydroxybenzo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對甲氧基桂皮酸(p-methoxycinnamic acid),間甲氧基桂皮酸(m-methoxycinnamic acid)。又含黃酮甙類:山柰酸-3,7-雙葡萄糖甙(kaempferol-3,7-diglucoside),山柰酚-3-葡萄糖-7-葡萄糖甙(kaempferol-3-diglucoside-7-glucoside),山柰酚-3-葡萄糖-7-雙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7-diglucoside),棉花皮異甙(gossypitrin),草棉甙(herbacetrin),蜀葵甙元-3-雙葡萄糖甙-8-葡萄糖甙[herbacetin-3-β-D-(2-O-β-D-glucopyranosidoglucopyranoside)-8-β-D-glucopyranoside],棉花皮素-3-雙葡萄糖甙-8-葡萄糖甙[gossypetin-3-β-D-(2-Oβ-D-glucopyranosidoglucopyranoside)-8-β-D-glucopyranoside]。另含生物堿:犬問荊堿(palustrine),及微量煙堿(nicotine),香草醛(vanillin),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及磷、硅、鞣質、皂甙等。
藥理作用
木賊所含的硅酸鹽和鞣質有收斂作用,從而對于接觸部位,有消炎,止血作用。同屬植物E.ArvenseL.全草有利尿作用;臨床上曾用以治糖尿病,但動物實驗未能證實。牲畜食木賊及木賊屬植物可引起中毒,癥狀有四肢無力、共濟失調、轉身困難,牲畜活動時產生震顫及肌肉強直,脈博弱而頻,四肢發冷,血液化學分析表明維生素B缺乏,用大量維生素B有解毒作用。
1.對心血管的作用:木賊醇提液能增加離體豚鼠心臟冠脈流量。0.2ml/kg(100%提取液)靜脈注射對垂體后葉素引起的T波升高和心率減慢有一定的對抗和緩沖作用。木賊醇提物10-15g/kg腹腔注射或20g/kg十二指腸給藥,對麻醉貓有持久的降壓作用。降壓強度和維持時間與劑量有一定的相關性。并能對抗組胺收縮血管作用,對切斷脊髓的貓仍有降壓作用,故認為其降壓部位的外周性的。對家兔離體血管有明顯擴張作用。
2.其它作用:阿魏酸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釋放的作用在動物實驗中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其半數致死量(mg/kg),小鼠腹腔注射為946,大鼠灌胃為3000。毒性表現為共濟失調,肌肉強直及四肢發冷。血液分析表明維生素B缺乏,用大量維生素B治療可恢復正常。
鑒別
1.取本品粉末4g,加甲醇10ml,溫浸1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2%三氯化鐵試劑1滴,溶液顯藍色至藍黑色。(檢查鞣質)2.取本品2g,加甲醇10ml,溫浸1h,濾過。取濾液1ml,加10%α-萘酚乙醇溶液1-2滴,搖勻,沿管壁加濃硫酸0.5ml,接觸面顯紫紅色。(檢查糖)3.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溫浸1h,濾過。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與濃鹽酸3滴,顯紫紅色。(檢查黃酮)4.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0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70ml,回流提取4h,回收甲醇至少量,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阿魏酸為對照品。取供試品溶液10μl及對]照品溶液適量,點樣于同一硅膠G(青島)薄層板上(105℃活化1h),以正丁醇-乙酸-水(4:1:5)的上層液展開,噴以2%三氯化鋁乙醇,晾干后置紫外光燈(254nm)下觀察。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制
洗凈,稍潤,剪去根部,切段,晾干。
性味
甘苦;平;無毒
歸經
肺;肝;膽經
功能主治
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明目退翳。主風熱目赤;目生云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痔血;血痢;婦人月水不斷;脫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敷。
禁忌
氣血虛者慎服。
各家論述
1.《綱目》:木賊,與麻黃同形同性,故亦能發汗解肌,升散火郁風濕,治眼目諸血疾也。
2.《本草經疏》:木賊草,首主目疾,及退翳膜,益肝膽而明目也。其主積塊、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崩中赤白、痔疾出血者,皆入血益肝膽之功,肝藏血故也。
3.《本經逢原》:木賊專主眼目風熱,暴翳,止淚,取發散肝肺風邪也。
4.《本草求真》:木賊,書云形質有類麻黃,升散亦頗相似,但此氣不辛熱,且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能于二經血分驅散風熱,使血上通于目,故為去翳明目要劑,初非麻黃味辛性燥,專開在衛腠理而使身汗大出也。是以疝痛脫肛,腸風痔漏,赤痢崩帶,諸血等癥,審其果因風熱而成者,得此則痛止肛收,腸固血止,而無不治之癥矣。至其去翳明目,功雖有類谷精,能駕甘菊,但谷精則去星障,甘菊則止調和血藥,于障全不能退,此則能去翳障也。然氣血虧損,則用谷精、木賊去障,又當兼以芍藥、熟地,滋補肝腎,使目得血能視。若徒用此二味退障,則即加以當歸補助,亦恐氣味辛散,非其所宜。
5.《本草正義》:木賊,治療肝膽木邪橫逆諸病,能消目翳,破積滯,皆消磨有余之用也。然則為目科要藥者,固不僅取其克木,能磨擦障翳,亦含有疏風、泄化濕熱、升散郁火諸義。其治喉痹、血痢、瀉血、血痔、血崩、月事淋漓、疝氣等證,固皆氣滯血瘀,肝郁不疏為病,疏泄窒滯,升散郁熱,兼以伐肝木之橫,而順其條達之性,木賊之用,盡于此矣。要知克削之力甚強,即治下血、血痢、血崩、血痔諸癥,皆惟有余之體為宜,茍其氣虛,皆當審慎,而血痢、便血、崩中及月事淋瀝諸病,則氣虛血不能攝者為多,尤不可不知所顧忌也。
6.《嘉佑本草》:主目疾,退翳膜。又消積塊,益肝膽,明目,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
7.《綱目》:解肌,止淚,止血,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
8.《本草正》:發汗,解肌。治傷寒、瘧疾。去風濕,散火邪。
9.《王揪藥解》:平瘡瘍腫硬,吐風狂痰涎。治癰疽瘰疬,疔毒,癤腫,汗斑,粉渣,崩中亦白諸證。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