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木藍
別名
來源
為豆科木藍屬植物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 L.,以葉或全株入藥。夏季采葉制成青黛用。夏、秋采收全株,切碎曬干備用。
性味
微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腮腺炎;外用治癰癤腫毒,丹毒。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葉搗爛絞汁涂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木藍
別名
槐藍(《本草拾遺》),大藍、大藍青(《生草藥性備要》),水藍(《嶺南采藥錄》),小青、印度藍(《中國樹木分類學》),青仔草、野青靛(《福建中草藥》)。
出處
《本草圖經》
來源
為豆科植物木藍的葉及莖。夏、秋采收。
原形態
直立灌木,高40~60厘米。小枝被銀白色短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長3~5厘米;小葉通常9~13片。對生,卵。枚矩圃形或長橢圓形,長1.5~1.8厘米,全緣,披有丁字形毛,葉干時帶藍黑色。總狀花序,疏松,近無梗,長1.6~3.5厘米;萼小,斜形,銀白色,上部5齒裂,齒牙與萼筒等長;花冠蝶形,紅黃色,旗瓣圓形至矩形,翼瓣卵圓形,微與龍骨瓣相連,龍骨瓣匙形,爪上有一距;雄蕊10,2束;子房無柄,花柱短,內彎,柱頭頭狀。莢果長約2.5厘米,無毛。種子8~12枚,不為念珠狀。
生境分部
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山東、江蘇、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化學成分
全草含靛甙,水解后生成3-羥基吲哚,此成分氧化生成靛敗。種子含多糖。
性味
苦,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淡,性寒。"
②《福建中草藥》:"微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去瘀止血。治乙型腦炎,腮腺炎,目赤,瘡腫,吐血。
①《生草藥性備要》:"消瘡腫,去瘀生新。""葉治眼熱膜,吐血。"
②《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①預防乙型腦炎:木藍鮮枝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每三天一次,連服數次。
②治乙型腦炎:木藍鮮全草二至三兩,水煎服。
③治腮腺炎:木藍鮮全草一兩,水煎服;另用木藍鮮葉和醋搗爛絞汁,涂抹患處。(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備注
本植物的根(大靛根)以及葉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藍靛)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木藍
英文名
Leaf and stem of True Indigo
別名
槐藍、大藍、大青藍、水藍、小青、印度藍、青仔草、野青靛。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木藍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ndigofera tinctori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木藍 小灌木,高50-80cm,罕更高。莖直立,小枝被銀白色丁字毛。葉互生;葉柄長1.3-2.5cm;托葉小,錐形;奇數羽狀復葉,長2.5-5cm,小葉對生,小葉9-13片,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5-3cm,寬0.5-1.5cm,先端鈍圓,有小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丁字毛,葉平時常帶藍色。總狀花序長2.5-5cm,通常腋生,無較葉為短,花疏生,有花約20朵;萼鐘形,斜形,被銀白色丁字毛,5齒裂;花冠蝶形,紅黃色,長約04mm,旗瓣寬卵形至長圓形,外面有毛,翼瓣卵圓形,微與龍骨瓣相連,龍骨瓣匙形,爪上有距;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花柱短,內彎,柱頭頭狀。莢果線狀圓柱形,直或稍彎,長約2.5-3cm,種子間有縊縮,外形似串珠,有毛或無毛。有種子5-10顆。種子圓形,長約1.5mm。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野生于山坡草叢中,南部各省時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枝條圓柱形,有縱棱,被白色丁字毛。羽狀復葉互生,小葉9-13,常脫落,小葉倒卵狀距圓形或倒卵形,長1-2cm,寬0.5-1.5cm,先端鈍,有短尖,基部近圓形,兩面被丁字毛,葉柄、葉軸與小葉柄均被白色丁字毛。氣微,味微苦。
化學成分
全草含靛甙[indican(glucoside)],魚藤素(deguelin),去氫魚藤素(dehydrodeguelin),魚藤醇(rotenol),魚藤酮(rotenone),在葉素(tephrosin),蘇門答臘酚(sumatrol),組胺(histamine)。葉子含 有香豆精成分,黃酮類成分,藍色染料(bluedye)。種子含多糖(holoside),半乳糖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莖、葉、果中含黃酮類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和槲皮素(quercetin)。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乙型腦炎;腮腺炎;急性咽喉炎;淋巴結炎;目赤;口瘡;癰腫瘡癤;丹毒;疥癬;蟲蛇咬傷;吐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消瘡腫,去瘀生新。葉治眼熱膜,吐血。
2.《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