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木芙蓉花功效

別名

芙蓉花(《清異錄》),地芙蓉花(《本草圖經》),拒霜花(《益部方物略記》),七星花(《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水芙蓉、霜降花(《福建中草藥》)。

出處

《綱目》

來源

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花。10月采摘初開放的花朵,曬干。

原形態

木芙蓉(《柳河東集》)又名:木蓮(《江醴陵集》),杹木、杹皮樹(《綱目》),醉芙蓉(《生草藥性備要》),大葉芙蓉。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米。枝被星狀短柔毛。葉大,互生,闊卵形至圓卵形,長10~20厘米,寬9~22厘米,掌狀3~5裂,裂片三角形;基部心形,先端短尖或漸尖,邊緣有波狀鈍齒,上面稍有毛,下面密被星狀茸毛;葉柄長5~8厘米。花腋生或簇生于枝端,直徑7~10厘米;早晨開花時白色或粉紅色,至下午變深紅色;花梗粗長,被黃褐色毛;小苞片8~10枚,線形,長1.5~2.5厘米,被毛;萼5裂,長3~4厘米,被毛,裂片闊卵形;花冠大而美麗,花瓣5,外面被毛,單瓣或重瓣;雄蕊多數,花絲結合成圓筒形,包圍花柱;子房5室,花柱頂端5裂,柱頭頭狀。蒴果球形,室背開裂為5瓣,長約2.5厘米,被粗長毛。種子腎形,有長毛。花期8~10月。

生境分部

多栽培于庭園。分布全國大部地區。主產浙江、江蘇等地。

性狀

干燥花呈鐘形,或團縮成不規則橢圓狀;小苞片8~10枚,線形;花萼灰綠色,5裂,表面被星狀毛;花冠淡紅色、紅褐色至棕色,皺縮,質軟,中心有黃褐色的花蕊。

性味

辛,平。

①《本草圖經》:"味辛,平,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苦甜。"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微苦,無毒。"

歸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消腫,解毒,治癰腫,疔瘡,燙傷,肺熱咳嗽,吐血,崩漏,白帶。

①《本草圖經》:"主惡瘡。"

②《滇南本草》:"止咳嗽,解諸毒瘡。"

③《滇南本草圖說》:"敷瘡,清肺涼血,散熱消腫。"

④《綱目》:"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

⑤《生草藥性備要》:"消癰腫,散瘡瘍腫毒,理魚口便毒,又治小兒驚風肚痛。"

⑥《分類草藥性》:"治目疾,女人白帶,補氣和血。"

⑦《貴州民間方藥集》:"通經活血,治婦科崩帶諸病。"

⑧《四川中藥志》:"治腹瀉。"

⑨《本草推陳》:"外敷打撲傷,腫痛。"

⑩《上海常用中草藥》:"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止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鮮者1~2兩)。外用:研末調敷或搗敷。

復方

①治吐血、子宮出血、火眼、瘡腫、肺癰:芙蓉花三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癰疽腫毒:木芙蓉花、葉,丹皮。煎水洗。(《湖南藥物志》)

③治蛇頭疔、天蛇毒:.鮮木芙蓉花二兩,冬蜜五錢。搗爛敷,日換二至三次。(福建《民間實用草藥》)

④治水燙傷:木芙蓉花曬干,研末,麻油調搽。(《湖南藥物志》)

⑤治灸瘡不愈:芙蓉花研末敷。(《奇效良方》)

⑥治虛癆咳嗽:芙蓉花二至四兩,鹿銜草一兩,黃糖二兩,燉豬心肺服;無糖時加鹽亦可。(《重慶草藥》)

⑦治經血不止:拒霜花、蓮蓬殼等分。為末,每用米次下二錢。(《婦人良方》)

臨床應用

用芙蓉花制成20%軟膏外敷,治療癤腫,蜂窩組織炎等具有消炎、遲腫、撥膿、止痛作用。據300余例觀察,一般上藥1次后疼痛即見減輕;經3~7次便能收到有膿拔膿,無膿消腫的效果。

摘錄

《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