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鳥不踏、刺根白皮(汪連仕《采藥書》),鳥不停(《周益生家寶方》),老虎草、昏樹(《綱目拾遺》)。
出處
汪連仕《采藥書》
來源
原形態
原植物詳"刺楸樹皮"、"楤木"條。
性狀
①刺楸的干燥樹枝
多截成10~20匣米的小段,圓柱形,表面淡褐色,并有褐色圓點狀皮孔和散生暗褐色的硬刺,刺尖銳,側扁,略帶光澤;斷面中央可見白色的髓部。
②橡木的干燥莖枝
呈圓柱形,表面灰棕色至棕色,有細縱裂紋,并具不規則散在的灰白色角狀刺,頂部大多已折斷,刺基錐形。質堅硬,斷面淡黃色,髓部約占莖粗的1/2。
性味
①汪連仕《采藥書》:"性溫。"
②蘇醫《中草藥手冊》:"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追風,行血。治風濕痹痛,紫云風,胃痛。
①汪連仕《采藥書》:"行血追風。治紫云風,大麻風,筋骨疼痛。"
②《綱目拾遺》:"追風定痛,有透骨之妙。治風毒流注,風痹,跌打,勞怯。下胎催生。"
③蘇醫《中草藥手冊》:"祛風濕,利關節,止痛。治腰膝關節酸痛,胃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禁忌
孕婦慎服。
復方
治腹水肝炎:鳥不宿葉五錢,瘦豬肉二兩,同燉食。(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治療麻風性神經痛:取鮮鳥不宿根莖用清水洗凈切碎,每用5錢加水70毫升、酒30毫升,煎成50毫升為1劑。日服兩次,每次1劑,可持續應用。痛止后再服2~3天。試治瘤型麻風神經痛8例,4例服藥1~5劑后疼痛停止,3例服藥3~5劑后疼痛顯著減輕,1例因疼痛劇烈,效果不佳。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