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半楓荷根
出處
《嶺南采藥錄》
來源
原形態
翻白葉樹,又名:異葉翼子木、半邊楓荷、陰陽葉、鐵巴掌。
喬木,高可達20米。小枝被紅色或黃色茸毛。葉異型,革質;幼樹或萌發枝上的葉盾形,長約20厘米,掌狀3~5深裂;成長樹上的葉長圓形或卵狀長闕形,長7~15厘米,寬3.5~8厘米,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鈍形、截形或斜心形,上面無毛,下面密被黃褐色茸毛;葉柄長1~2厘米;托葉線狀長圓形。花膿生、單生成2~4朵聚生;小苞片2~4,全緣;萼片5,狹披針形,長2~2.5厘米,寬2~3毫米;花瓣5,白色;雄蕊15,每3個合成1束,與5個退化雄蕊互生;子房5室,被毛。蒴果木質,狹卵形,長4~5厘米,密被銹色星狀柔毛。花期8月。
生境分部
生于砂質土山坡、平原、丘陵地疏林或密林中。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產廣東、廣西。
性狀
干燥根常切為厚約3毫米的飲片,栓皮淺棕色,木心淺紅棕色。質略松,易碎。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微溫。"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消腫。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手足酸麻無力,跌打損傷。
①《嶺南采藥錄》:"善祛風濕,凡腳氣、腳弱、痹痛,以之浸酒服。"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瘀積,產后風癱。"
③《廣西藥植名錄》:"治氣管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浸酒。
備注
半楓荷品種很多,尚有金縷梅科的金縷半楓荷,五加科的變葉樹參(白半楓荷),樟科的檫木(楓荷桂),桑科的白桂木(紅半楓荷),功效基本相同。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半楓荷根
英文名
Heterophyllous Wing Seedtree Root,Root of Heterophyllous Wingseedtree
別名
楓荷桂、半邊楓荷、陰陽葉、三不怕、鐵巴掌、白背楓、半梧桐、番張麻、大葉半楓荷。
出處
出自《嶺南采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翻白葉樹或窄葉半楓荷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 Hance2.Pterospermum lanceaefolium Roxb.
采收和儲藏:全年幸免可采,挖取根部,除去須根及泥沙,切片,曬干。
原形態
1.翻白葉樹 喬木,高達20m。樹皮灰色或灰褐色;小枝被黃褐色短柔毛。葉互生;二形,生于幼樹或再萌發的新枝上的葉盾狀,直徑約15cm,掌狀3-5裂,基部截形,上面幾無毛,下面密被黃褐色星狀短系毛;葉柄長達12cm,被毛;生于成長樹上的葉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7-15cm,寬3-10cm,先端鈍、急尖或漸尖,基部鈍、截形或斜心形,上面禿凈,下面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葉柄長1-2cm,被毛。花單生或2-4朵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花梗長5-15cm,無關節;小苞片鱗片狀,與萼緊靠;花青白色;萼片5,條形,長達28mm,寬4mm,兩面均被柔毛;花瓣5,倒披針形,與萼片等長;雌雄蕊柄長約2.5mm;雄蕊15,退化雄蕊5,線狀,比雄蕊略長;子房卵圓形,5室,被長柔毛,花柱無毛。蒴果木質,長圓狀卵形,長約6cm,寬2-2.5cm,被黃褐色絨毛,先端鈍,基部漸狹,果柄粗壯,長1-1.5cm。種子具膜質翅。花期秋季。
2.窄葉半楓荷 本種與翻白葉樹的區別為:花梗長3-5cm;小苞片線狀或呈撕裂狀,位于花梗的中部;果柄細長,長3-5cm;種子每室2-4顆,連翅長2-2.5cm。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一起山野間或栽培。
2.生于山谷或山坡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2.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較耐干旱,一般土壤都能種植。以向陽、排水良好而深厚肥沃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冬季采下成熟果實,曬干脫粒干藏。第2年3-4月播種育苗。按行距35cm左右開溝,將種子均勻播于溝里,覆土3cm,15-20d出苗。當苗高60cm左右時,按行株距400cm×400cm開穴移栽。
田間管理 定植后,每年進行中耕除草和追肥3次,春夏季追施人糞尿或復合肥。秋冬季開環狀溝施堆肥和廄肥,并進行培土。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則的片塊狀,寬3-6cm,厚0.5-2cm。栓皮表面灰褐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及疣狀皮孔。質堅硬。斷面皮部棕褐色;木部紅棕色,具細密紋理。縱斷面有縱向紋理及不規則的縱裂隙,纖維性。氣微,味淡微澀。以片塊薄、大小均勻、色紅棕者為佳。
性味
味辛;甘;性微溫
歸經
肝;脾經
功效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主風濕痹痛;手足麻木;腰肌勞損;腳氣;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復方
《嶺南采藥錄》:半楓荷,本質作紅黃色者,謂之血荷,功用較白色者為佳。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善祛風濕,凡腳氣、腳弱、痹痛,以之浸酒服。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跌打瘀積,產后風癱。
3.《廣西藥植名錄》:治氣管炎。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