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半夏
英文名
RHIZOMA PINELLIAE
別名
來源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塊莖。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鑒別
(1) 本品粉末類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2~2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或星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橢圓形黏液細胞中,或隨處散在,針晶長20~110μm。螺紋導管直徑10~24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揮至約0.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精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對照品,加70%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3: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清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礬20kg。本品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片狀,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礬12.5kg。本品為片狀、不規則顆粒狀或類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硬脆,斷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性味
辛,溫;有毒。
歸經
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嘔。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禁忌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半夏
別名
地文、水玉(《本經》),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蝎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藥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藥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藥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珠半夏(《廣西中藥志》),裂刀菜(《遼寧經濟植物志》),麻草子(安徽《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7~9月間采挖,洗凈泥土,除去外皮,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塊莖近球形。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厘米,在葉柄下部內側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后,葉為3小葉的復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厘米,寬3~4厘米,兩側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長6~7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長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野生于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產量大、質量好。
性狀
干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直徑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凈的外皮呈黃色斑點。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須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質堅實,致密。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老或干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嚼之發粘,麻舌而刺喉。以個大、皮凈、色白、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以個小、去皮不凈、色黃白、粉性小者為次。
化學成分
塊莖含揮發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淀粉、煙堿、粘液質、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膽堿、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羥基苯甲醛,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堿及煙堿相似的生物堿、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毒性
曾有報道,4例誤食生半夏0.1~0.2克、1.4克、1.8克、2.4克而引起中毒者,癥狀表現主要為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燒灼感和麻辣味,胃部不適、惡心及胸前壓迫感。4例中除1例因誤食量甚少而自愈外,其余3例均經服生姜而痊愈。
炮制
生半夏:揀去雜質,篩去灰屑。法半夏:取凈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后再進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已浸透,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陰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
姜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清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①《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隟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②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性味
辛,溫,有毒。
①《本經》:"辛,平。"
②《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
③《藥性論》:"有大毒。"
④《日華子本草》:"味辛。"
⑤(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苦。"
歸經
入脾、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少陽,手少陰經。"
④《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
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癥;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嘔。
(1)燥濕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濕痰、寒痰,常配陳皮。
(2)降逆止嘔:降逆止嘔之功頗著,可用于各種嘔吐,尤宜于濕濁中阻所致的脘悶嘔吐,常配生姜、茯苓。熱證嘔吐,應配清熱瀉火藥。
(3)消腫止痛:外用治瘡瘍腫毒、毒蛇咬傷。
①《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②《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③《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⑤《本草圖經》:"主胃冷,嘔噦。"
⑥《醫學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
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⑧《綱目》:"治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默。
禁忌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③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姜則無害。"
④《醫學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復方
①治濕痰,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湯洗)各一兩,白術一兩半。上為細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湯下。(《紊問病機保命集》)
②治濕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丹溪心法》)
③治痰飲咳嗽:大半夏一斤,湯泡七次,曬干,為細末,用生絹袋盛貯,于磁盆內用凈水洗,出去粗柤,將洗出半夏末,就于盆內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曬干,每半夏粉一兩,入飛過細朱砂末一錢,用生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姜湯下,食后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④治心下有支飲(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⑤治肺胃虛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積,嘔逆惡心,涎唾稠粘,或積吐,粥藥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傷寒時氣,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昏瞶悶亂,或飲酒過多,中寒停飲,喉中涎聲,干噦不止:陳皮(去白)、半夏(煮)各七兩。上二件,銼為粗散,每服三錢,生姜十片,水二盞,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局方》橘皮半夏湯)
⑥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芩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⑦治胃反嘔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湯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匱要略》大半夏湯)
⑧治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干姜人參半夏丸)
⑨治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入膽內和,懸風處待干,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姜湯下。(《摘元方》)
⑩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補缺肘后方》)
⑾除積冷,暖元藏,溫脾胃,進飲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泄瀉:半夏(湯浸七次,焙干,為細末)、硫黃(明凈好者,研令極細)。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姜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婦人醋湯下。(《局方》半硫丸)
⑿治痰厥:半夏八兩,防風四兩,甘草二兩。同為細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盞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侯。(《衛生家寶方》省風湯)
⒀治目不瞑,不臥:以流水千里已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靈樞》半夏秫米湯)
⒁治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納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傷寒論》半夏散及湯)
⒂治痰結,咽喉不利,語音不出:半夏(洗)五錢,草烏一字(炒),桂一字(炙)。上同為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素問病機保命集》玉粉丸)
⒃治喉痹腫塞:生半夏末搐鼻內,涎出效。(《瀕湖集簡方》)
⒄治產后暈絕: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納鼻中。(《肘后方》)
⒅治奶發,諸癰疽發背及乳方:末半夏,雞于白和涂之,水磨敷。(《補缺肘后方》)
⒆治小兒驚風:生半夏一錢,皂角半錢。為末,吹少許入鼻。(《仁齋直指方》嚏驚散)
⒇治重舌木舌,腫大塞口:半夏煎醋,合漱之。(《綱目》)
(21)治諸瘺五六孔相通:生半夏末,水調涂孔內,一日二次。(《外科小品》)
(22)治外傷性出血:生半夏、烏賊骨等分,研細末,撒患處。(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23)治蛇傷:鮮半夏、鴨食菜(苦麻菜)、香蒿尖各等量,混合搗碎成膏狀,敷于傷處。(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4)老人風痰。用半夏(泡七次,焙過)、硝石各半兩,共研為末,加入白面搗勻,調水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
(25)風痰頭暈(哎逆目眩,面色黃,脈弦)。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二錢,小麥面三兩,共研為末,加水和成餅,水煮浮起,取出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極效。亦治風痰咳嗽、二便不通、風痰頭痛等病。
(26)熱痰咳嗽(煩熱面赤,口燥心痛,脈洪數)。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黃芩一兩半,共研為末,加姜汁浸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飯后服,姜湯送下。此方名"小黃丸"。
(27)濕痰咳嗽(面黃體重,貪睡易驚,消化力弱,脈緩)。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白術一兩半,共研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湯送下。此方名"白術丸"。
(28)氣痰咳嗽(面白氣促,灑淅惡寒,憂悉不樂,脈澀)。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官桂半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此方名"玉粉丸"。
(29)嘔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細搗過,煮成三升半,溫服一升。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為"大半夏湯"。
(30)黃疸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用半夏、生姜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兩次服下。
(31)老人便結。用半夏(泡,炒)、生硫磺,等分為末加自然姜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此方名"半硫丸"。
(32)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宿瘀)。用半夏捶扁,包在以姜汁調勻的面中,放火上煨黃,研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
(33)喉痹腫塞。用生半夏末 鼻內,涎出見效。
(34)骨鯁在咽。用半夏、白牙,等分為末,取一匙,水沖服,當嘔出。忌食羊肉。
臨床應用
①治療嘔吐
用姜半夏制成1:1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療各種嘔吐,臨床上可代替"愛茂爾"應用,有人認為其鎮吐作用比"愛茂爾"強兩倍多。未發現副作用。
②治療瘧疾
生半夏2錢,搗爛置于膠布上。于瘧疾發作前3~4小時貼于臍部,可控制發作。
③治療急性乳腺炎
取生半夏1~2錢,蔥白2~3根,共搗爛,揉成團(亦可用生半夏搗細和米飯少許捏成丸),塞于患乳對側鼻孔,每日2次,每次塞半小時。用于急性乳腺炎早期計72例,多數治療2~3次見效。
④治療雞眼
半夏研末敷于患部。用藥前先洗凈患處,消毒后用手術刀削去雞眼的角化組織,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貼膠布。經5~7天后,雞眼壞死脫落,生出新生肉芽組織,再過數日即可痊愈。治療30余例未見復發。
⑤治療牙痛
生半夏1兩,搗碎,置于90%酒精3兩中,浸泡1日后即可使用。用時以棉球蘸藥液塞入齲齒洞中,或涂擦痛牙周圍。治療100余例,95%以上患者均有效果。
⑥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或50%酒精中(1份半夏,3份酒精),浸泡24小時以上,取上層澄清液滴耳。用時先用雙氧水洗滌外耳道,然后滴入藥液數滴,每天1~2次。據10例觀察,對急性中耳炎效果較好,一般1~2天見效,1周內可治愈。
⑦預防和減輕血吸蟲病口服銻劑的中毒反應
口服銻劑治療血吸蟲病過程中,嘔吐是常見的毒性反應,往往迫使治療中斷;如于口撮銻劑同時加服法半夏粉與甘草粉,則有預防或減輕中毒反應的作用。每口服銻劑1次,服半夏粉3.2分,生甘草粉4.8分。據12例觀察,一般服藥期間都能照常工作,精神愉快,食欲正常;僅4例有輕微不適:略感惡心嘔吐,或短暫的腹痛或腹瀉,均不影響工作。
⑧治療矽肺
據144例各期患者的初步觀察,對主觀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客觀檢查除個別病例的血清粘蛋白下降和血矽增高外,其它檢查(如X線攝片)尚無明顯變化。少數病例對肝功能有不良影響,尿中出現紅細胞,故應用時應緊密注意肝腎的毒性反應。用法:用姜半夏口服、肌肉注射或噴霧給藥,劑量一般為每日7錢。治療持續1~10個月不等,大多在3~5個月左右。
備注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在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與半夏的主要區別點為:掌葉半夏的塊莖較大,通常直徑3~4厘米;葉片掌狀,有小葉9~11枚。參見"掌葉半夏"條。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半夏
英文名
Pinellia Tuber, Tuber of Pinellia
別名
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頭、老鴰頭、地巴豆、無心菜根、老鴰眼、地雷公、狗芋頭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御藥院方》:法制半夏,清痰化飲,壯脾順氣。用大半夏湯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轉,以濃米泔浸一日夜。每一兩用白礬一兩半,溫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鉛白霜一錢,溫水化,又浸七日,以漿水慢火內煮沸,焙干收之。每嚼一、二粒,姜湯送化下。紅半夏,消風熱,清痰涎,降氣利咽。大半夏湯浸焙制如上法。每一兩入龍腦五分,朱砂為衣染之。先鋪燈草一重,約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燈草蓋一指厚,以炒豆焙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半夏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Arumternatum Thunb.]
采收和儲藏:種子繁殖培育3年;珠芽繁殖培育在第2年,塊莖繁殖春栽當年9月下旬至11月收獲。挖取塊莖,篩去泥土,按大、中、小分開,放筐內,于流水下用棍棒搗脫皮,也可用半夏脫皮機去皮,洗凈,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半夏,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塊莖球形,直徑0.5-1.5cm。葉2-5,幼時單葉,2-3年后為三出復葉;葉柄長達20cm,近基部內側和復葉基部生有珠芽;葉片卵圓形至窄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cm,兩側小葉輪小,光端銳尖,兩面光滑,全線。花序輛與葉輛近等K或更K;佛焰苞卷合成弧曲形管狀,綠色,上部內面常為深紫紅色;肉德花序頂生;其雌花序軸與佛焰苞貼上,綠色,長6-7cm ;雄花序長2-6cm;附屬器長鞭狀。漿果卵圓形,綠白色。花期5-7月,果期8月。南方1年出苗2-3次,故9-10月間仍可見到花果。
生于山地、農田、溪邊或林下。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野生于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
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和濕潤氣候和蔭蔽的環境,伯高溫、干旱及強光照射,耐寒。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土壤粘重不宜種植。忌連作,可與果樹、農作物問、套作。
栽培技術 半夏有四個品系:小技針葉型、大披針葉型。五出葉型和橢圓型。用快蔓、種片和珠芽繁殖。塊莖繁殖:塊莖繁殖培更快,當年就葉收獲,一般多用此法。9月下旬將地下莖挖出,選橫徑0.5-11cm的塊莖作種,栽種量1hm22250kg左右。秋栽或春栽,行株距為20cm×3cm。珠芽繁殖:在5-6月,選葉柄下成熟的珠穿進行繁殖,計為栽種,行林距為15cm×3cm。種子繁殖:夏秋季種子成熟時,隨來隨播,也可貯藏于濕沙中翌年春播。條播,行距15cm,開2cm深的溝,將種子撒于溝內,覆土。
田間管理 半夏植株矮小,在生長期間要經常松土除草。除施足基肥外,還要及時進行追肥培土,5月下旬或6月上旬,將圈肥與尿素拌勻,溝施結合培土。如不留種,應摘去半夏的花序,可提高塊莖產量。干旱注意澆水,雨季及時排水,防止積水,以防爛根。在無蔭蔽的地方栽培,最好與其他作物間作,以防夏季烈日照射為害。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斑病,叮噴1:1:15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塊莖腐爛病葉用50%多菌靈1000倍液噴射。蟲害有紅天峨,為害葉,可人工捕殺或用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霧。還有金針蟲、蠐螬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 塊莖呈類球形,有的銷偏斜,直徑0.8-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中心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的根痕;下端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香而刺喉以個大、質堅實、色白、粉性定者為佳。
顯微鑒別塊莖橫切面:沙州社仁薄壁細胞會淀粉拉較少,漸次向內含淀粉植漸多,薄杜州沙小散有橢圓形粘液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針晶長20-144μm。維管束縱橫散列。淀粉粒眾多,單粒類圓形、半圓形或鈍多角形,直徑4-30μm,臍點裂穎狀、點狀或星狀;復粒以2-4粒為多見,偶有至8分粒的。
粉末特征:類白色。①淀粉粒單粒類球形或圓多角形,直徑4-30μm,臍點短縫狀、點狀或星狀,大粒層紋陷約可見;復粒由2-8分粒組成。②草酸鈣針晶隨處散在,或成束存在于橢圓形粘液細胞中針晶長20-144μm。③螺紋及環紋導管直徑10-38μm。
化學成分
塊莖含揮發油,內含主成分為3-乙酰氨基-5-甲基異唑(3-acetoamino-5-methylisooxazole),丁基乙烯基醚(butyl-ethylene ether),3-甲基二十烷(3-methyleicosane),十六碳烯二酸(hexadecylendioic acid),還有2-氯丙烯酸甲酯(methyl-2-chloropropenoate),茴香腦(anethole),苯甲醛(benzaldehyde),1,5-戊二醇(1,5-pentadiol),2-甲基吡嗪(2-methylpyrazine),檸檬醛(ciTCMLIBal),1-辛烯(1-octene),β欖香烯(β-elemene),2-十一烷酮(2-undecanone),9-十七烷醇(9-heptadecanol),棕櫚酸乙酯(ethylpalmitate),戊醛肟(pentaldehyde oxime)等60多種成分。還含左旋麻黃堿(ephedrine),膽堿(choline),β-谷甾醇(β-ssitosterol),胡蘿卜甙(daucosterol),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姜辣烯酮(shogaol),黃芩甙(baicaline),黃芩甙元(baicalein),姜辣醇(gingerol),1,2,3,4,6-五-O-沒食子酰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glucose),12,13-環氧-9-羥基十九碳-7,10-二烯酸(12,13-epoxy-9-hydroxynonadeca-7,10-dienoic acid)及基衍生物等。又含以α-及β-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為主成分的氨基酸和以鈣、鐵、鋁、鎂、錳、鉈、磷等為主的無機元素。另含多糖,直鏈淀粉,半夏蛋白(系1種植物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劑。
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礬半夏的煎劑,0.6-1g/kgig或iv,對貓碘液注入胸腔或電刺激喉上神經所致的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且可維持5小時以上。0.6g/kg的鎮咳作用接近于可待因lmg/kg的作用。
2.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半夏制劑ip,對毛果蕓香堿引起的唾液分泌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亦有報道煎劑po時,唾液分泌先增加,后減少。
3.鎮吐和催吐作用:半夏加熱炮制或加明礬、姜汁炮制的各種制劑,對去水嗎啡、洋地黃、硫酸銅引起的嘔吐,都有一定的鎮吐作用。上述3種催吐劑的作用機制不同,而半夏都可顯示鎮吐作用,推測其鎮吐作用機制是對嘔吐中樞的抑制。
4.抗生育作用:半夏蛋白1.25mg/ml(在0.9%NaCl中)sc0.2ml對早孕小鼠的抑孕率為50%。結晶半夏蛋白經6M鹽酸胍變性后,用分步透析法(即用緩沖液等體積遞減稀釋變性劑),最終恢復半夏蛋白在生理鹽水中平衡,去除變性劑后可以重新天然化,并恢復其原有活力。不同逆轉條件的恢復半夏蛋白,對小鼠抗早孕的抑孕率在69-88%之間,僅一種逆轉條件為5-8℃者,抑孕率僅36%。利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定位術顯示子宮內膜、腺管上皮細胞以及胚胎外胚盤錐體上某些部分細胞團和半夏蛋白有專一性的結合。這些部位很可能就是外源蛋白質一半夏蛋白的抗孕作用部位。如直接將半夏蛋白注入小鼠子宮腔內也表明有抗早孕作用。如果上述結合部位確實是半夏蛋白影響小鼠已著床的子宮內膜和胚胎,產生抗早孕作用,則上述部位也可能起著床識別的作用,因為半夏蛋白不僅能終止小鼠早期妊娠,還有制止兔胚泡著床的效應。半夏蛋白還有很強的抗兔胚泡著床作用,子宮內注射500ug,抗著床率達100%。經半夏蛋白作用后的子宮內膜能使被移植的正常胚泡不著床。在子宮內經半夏蛋白孵育的胚泡移植到同步的假孕子宮,著床率隨孵育時間延長而降低。
5.對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劑只抑制胰蛋白酶對酰胺、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水解,不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舒緩激肽釋枚酶、枯草桿菌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對各自底物的水解。抑制劑對豬胰蛋白酶水解酰胺、酯、血紅蛋白和酪蛋白的重量抑制比值分別為1:0.71、1:O.88、1:0.71和1:0.71。從化學分子大小的范圍看,半夏胰蛋白酶抑制劑應屬大分子抑制劑。6.炮制品的藥理作用:清半夏(按中國藥典85年版制法)水煎液200%濃度26.5ml/kg預防給藥時,對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有明顯的對抗作用(P<0.05)。小鼠ip60g/kg對自發活動有明顯的影響(P<0.05)。Ip15g/kg或30g/kg可顯著增加戊巴比妥鈉閾下催眠劑量的睡眠率(P<0.05)。并有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的趨勢,但無統計學意義。大劑量對電驚厥有輕微的對抗趨勢。30ml/kg劑量ig,可明顯抑制(P<0.05)硝酸毛果蕓香堿5mg/kg對唾液的分泌作用。
7.其它作用:7.1. 降壓作用:半夏浸膏對離體哇心和兔心呈抑制作用。Iv對犬、貓和兔有短暫降壓作用,具有快速耐受性。煎劑ig時小鼠腎上腺皮質功能有輕度刺激作用。若持續給藥,能引起功能抑制。
7.2.凝血作用:半夏蛋白也是一種植物凝集素,它與兔紅血球有專一的血凝活力,濃度低至每1ml2μg仍有凝集作用。除免紅細胞外,對羊、狗、貓、豚鼠、大鼠、小鼠和鴿的紅細胞亦有凝集作用。但不凝集人、猴、豬和雞、鴨、鵝、龜、蟾蜍、鱔的紅細胞。半夏蛋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只與甘露糖而不與葡萄糖結合的一種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質。除紅細胞外半夏蛋白亦凝集其它細胞,對小鼠脾細胞、人肝癌細胞(QGY7703-3和7402)、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細胞均能被半夏蛋白凝集,但它不凝集大鼠附睪和豬大網膜脂肪細胞,雖然它能和這兩種細胞結合。提示半夏蛋白的細胞凝集作用不僅具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并存在細胞類別專一性。
7.3.促細胞分裂作用:半夏蛋白的促細胞分裂作用亦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裂。
毒性
1.浸膏給小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為13.142g/kg。家兔灌服0.5g/只/日,連服40日,一般情況良好,體重增加;劑量加倍,多數兔有腹瀉,半數兔于20日內死亡。小鼠口服各種制劑的混懸液,以死亡為指標,則生半夏毒性最大,次為漂半夏,再次為生姜浸半夏和蒸半夏,白礬半夏最小。前四種給鴿灌胃均能引起嘔吐,喂給豚鼠能使其聲音嘶啞或失聲,白礬半夏則無此副作用。經白礬處理似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半夏催吐成分不溶或難溶于水,加熱可破壞。半夏水溶成分內加入醋酸鉛后沉淀的物質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胳肌痙攣的物質,用堿性醋酸鉛生成的沉淀中,含有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質,濾液中則含有使蛙產生中樞性及箭毒樣肌麻痹的物質。
2.毒性:半夏蛋白質皮下注射對小鼠的LD50為175mg/kg。生半夏及漂、姜浸和蒸半夏混懸劑及生半夏煎劑無上述反應;對小鼠急性毒性以生半夏混懸劑毒性最大,漂、姜浸及蒸制毒性依次降低,礬浸及煎劑毒性最低,因此,半夏的止吐、鎮咳成分可溶于熱水,而刺激咽喉失音及嘔吐等毒性成分難于溶于水,不能因蒸、漂或姜浸破壞,但可被礬浸解除其毒性。生半夏粉(混懸液)0.5g/kg灌胃,連續3天,可促進小鼠胃腸運動,抑制大鼠胃液PGE2的分泌,抑制胃蛋白質酶活性,對胃粘膜損傷較大,而姜礬半夏和姜煮半夏抑制小鼠胃腸運動,對大鼠胃液PGE2的含量及胃蛋白酶活性無明顯影響,說明兩種姜制半夏的方法可消除生半夏對胃腸粘膜的損作用。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10g/kg腹腔注射,連續10天,對小鼠胚胎有毒性,并有致畸作用。
3.生半夏浸膏小鼠1次ip的LD50為325mg(生藥)/kg。生半夏混懸液ig給藥的LD50為42.7±1.27g/kg。制半夏混懸液(制半夏按中國藥典1985年版方法)ig給藥,每3小時l次,共5次。總劑量80g/kg,觀察l周,對小鼠未見任何毒性反應。與同劑量的生半夏組比較,說明炮制用的白礬對生半夏有解毒作用。生半夏湯劑和制半夏湯劑ig給于小鼠,每次0.8ml/只,每隔3小時l次,連續給藥5次。總劑量為100g/kg。觀察1周,未見任何毒性反應,表明生半夏制成湯劑后比生半夏混懸液的毒性己大大降低。亞急性毒性和蓄積毒性試驗:小鼠100只,均分5組。對照組ig常水。生半夏9g/kg(=1/5LD50)組:ig30%生半夏混懸液。生半夏4.5g/kg(-1/10LD50)組:igl5%生半夏混懸液。生半夏2.25g/kg(-1/20LD50:ig7.5%生半夏混懸液。制半夏9g/kg組:ig30%制半夏混懸液。每天給藥1次,連續3周。結果:制半夏對小鼠體重無影響;而生半夏各組均有顯著地抑制小鼠體重增長的作用,隨時間和劑量的增加而作用更為顯著。制半夏組未見毒性反應,而生半夏各組均有死亡。肝、腎功能雖然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但腎指數(腎重/體重)顯然地高于對照組。提示生半夏較長時間給藥后引起腎臟代償性的增大。生半夏長時間給藥所引起的中毒靶器官主要是肝腸和腎臟。病理檢查,各給藥組和對照組比較,均未見明顯的病理形態學的改變。
4.半夏對大白鼠妊娠和胚胎的毒性試驗表明:生半夏粉9g/kgig,對妊娠母鼠和胚胎均有非常顯著的毒性,而相同劑量的制半夏粉與對照組無顯著的差異,但制半夏湯劑30g/kg(相當于臨床常用量的150倍)能引起孕鼠陰道出血,胚胎早期死亡數增加,胎兒體重顯著降低。生半夏湯劑30g/kg對大鼠妊娠和胚胎的毒性與制半夏湯劑無差異,說明對妊娠和胚胎產生毒性的成分不因炮制而降低。姜半夏30g/kg劑量,可誘發孕小鼠骨髓細胞姐妹染色體交換(SCE)輕微升高,15g/kg和9g/kg劑量無影響,說明高劑量(相當臨床劑量100倍)對DNA可能有一定損傷作用。而3個劑量對胎鼠肝細胞的SCE率均無影響,說明胎盤對姜半夏可能有屏障作用。
鑒別
薄層色譜:①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冷浸1晝夜,吸取上清液30μl點樣,以β-谷甾醇為對照品。分別點樣f硅膠G薄層極上,以氫仿-甲醇(9.5:0.5)展開,10%磷鉛酸乙醇液噴霧,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相應位置上顯相同斑點。③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80℃回流提出4h濾過。濃縮甲醇液供點樣,以精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硅膠G-CMC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5:10:10)展開,用0.2%茚三酮丙酮溶液噴霧,熱氣流烘烤,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斑點。
商品規格 一等: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稍偏斜,去凈外皮。表面白色或淺黃白色,上端圓平,中心凹陷,周圍有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平滑。質堅實。斷面潔白或白色,粉質細膩。氣微,味辛、麻香而刺喉。每1kg800粒以內。二等:每1kg1200粒以內,余同一等。三等:每1kg3000粒以內,余同一等。統貨:塊望略呈橢圓形、圓錐形或半圓形,去凈外皮,大小不分。
發面類白色或淡黃色,略有皺紋,有的下端略尖。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辣、麻香而刺喉。顆粒不得小于0.5cm。
炮制
1.生半夏:揀去雜質,篩去灰屑。
2.法半夏:取凈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后再進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己浸透,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陰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3.姜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4.清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5.《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鄛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6.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性味
味辛;性溫;有毒
歸經
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咳喘痰多;嘔吐反胃;胸脘痞滿頭痛眩暈;夜臥不安;癭瘤痰核;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入丸、散。外用:適量,生品研末,水調敷,或用酒、醋調敷。
禁忌
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血證及燥痰者禁服,孕婦慎服。半夏使用不當可引起中毒,表現為口舌咽喉癢痛麻木,聲音嘶啞,言語不清,流涎,味覺消失,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出現喉頭痙攣,呼吸困難,四肢麻痹,血壓下降,肝腎功能損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制水。《經》曰,濕勝則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姜一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日便己。
2.成無己: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以除煩嘔,辛入肺而散氣,辛以散結氣,辛以發聲音。張元素:半夏,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陳皮、白術。多用則瀉脾胃。
3.《湯液本草》:半夏,俗用力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主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經》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位,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4.《本草會編》: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貝母代之,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藥,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虛勞吐血,或痰中見血,諸郁咽痛喉痹,肺癰,肺痿,癰疽,婦人乳難,此皆貝母為向導,半夏乃禁用之藥。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皆能生脾胃濕熱,故涎化為痰,久則痰火上攻,令人昏憒口噤,偏廢僵仆,蹇澀不語,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則翹首待斃矣。
5.《綱目》: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痰,辛以潤之是矣。潔古張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氏云,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聊攝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和劑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之。惟陰虛勞損,則非濕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濕之藥,是乃重竭其精液。
6.《本草經疏》:半夏,柴胡為之使。辛溫善散,故主傷寒邪在表里之間,往來寒熱。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則心中堅,胸脹咳逆;邪在上焦,則頭眩;邪在少陰,則咽喉腫痛。《別錄》亦謂其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逆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陰之所治也,有濕有熱,清濁不分則腸鳴,濕熱勝則自汗,入足太陰故并主之。辛能散結,故消癰腫。脾家濕熱,則面色痿黃,實脾、分水、燥濕,則前證俱除,面目因而滑澤矣。辛溫有毒,體滑性燥,故墮胎也。半夏,古人立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其所最易誤而難明者,世醫類以其能去痰,凡見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熱骨蒸,類皆陰虛肺熱,津液不足之候,誤服此藥,愈損津液,則肺家愈燥,陰氣愈虛,濃痰愈結,必致聲啞而死。若合參術,禍不旋踵。蓋以其本脾胃家藥,而非肺腎藥也。寒濕痰飲作嗽,屬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陰虛火熾,煎熬真陰,津液化為結痰,以致喉癢發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帶血,口渴、咽干,陰虛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風,痰壅失音,偏枯拘攣,及二便閉澀,血虛腹痛,于法并忌。犯之過多,則非藥可救。7.《本經逢原》:半夏,同蒼術、茯苓治濕痰;同栝萎、黃芩治熱痰;同南星、前胡治風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栝萎、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8.《藥征》:余嘗讀《本草綱目》半夏條曰,孕婦忌半夏,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語有之曰,有故無殞,此證而用此藥,夫何忌之有。妊娠嘔吐不止者,仲景氏用干姜人參半夏丸,余亦嘗治孕婦留飲掣痛者,與十棗湯數劑,及期而娩,母子無害也。
9.《本草經讀》:今人以半夏功專祛痰,概用白礬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湯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從之。此藥是太陰、陽明、少陽之大藥,祛痰卻非專長,故仲景諸方加減,俱云嘔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聞以痰多加半夏也。張壽頤: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則又速降,《本經》以主傷寒寒熱,是取其辛散之義,又治心下堅滿而下氣者,亦辛以開泄其堅滿,而滑能降達逆氣也。咽喉腫痛,頭眩咳逆,皆氣逆上沖,多升少降使然,滑而善降,是以主之。胸脹即心下之堅滿,腸鳴乃腹里之窒塞,固無一非泄降開通之效用。止汗者,汗出多屬氣火上逆為病,此能抑而平之,所以可止,固非肌腠空疏,衛氣不固之虛汗可知。后人止知半夏為消痰主將,而《本經》乃無一字及于痰飲,然后知此物之長,全在于開宣滑降四字,初非以治痰專長,其所以能蕩滌痰濁者,蓋即其開泄滑下之作用。《本經》主治,皆就其力量之所以然者而詮次之。至《別錄》主治,大率皆與《本經》同義,惟多癰腫痿黃兩癥,蓋癰腫仍是脈絡之結滯,痿黃又多濕熱之不通,此能主之,亦猶是開泄之力。悅澤面目,則外敷之面脂藥也。俗本醫書,皆謂半夏專治濕痰,貝母專治燥痰,此其說實自汪?庵開之。究之古用半夏治痰,惟取其涎多而滑降,且兼取其味辛而開泄,本未有燥濕之意,惟其涎薟甚,激刺之力甚猛,故為有毒之品,多服者必有喉痛之患,而生姜則專解此毒。古無制藥之法,凡方有半夏者,必合生姜用之,正取其克制之義。而六朝以降,始講制藥,且制法日以益密,而于此物之制造,則尤百出而不窮,于是浸之又浸,搗之又搗,藥物本真,久已消滅,甚至重用白礬,罨之悠久,而辛開滑降之實,竟無絲毫留存,乃一變而為大燥之渣滓,則古人所稱種種功用,皆不可恃,此所謂矯枉而過其正。或者又疑古書之不可信,不亦冤耶。古書每謂半夏善治風痰,說者輒以辛能散風作解,遂謂治大人中風,小兒驚癇,皆其法風搜風之功。其實半夏泄降,惟積痰生熱,積熱氣升,而內風自動者,此能降氣開痰,則風陽自息,決非可以發散外感之風。
10.《本經》:生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11.《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12.《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涂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13.《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14.《本草圖經》:主胃冷,嘔噦。
15.《醫學啟源》: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
16.《主治秘要》云,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17.《綱目》:治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