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all-grass of Spire Medinilla,Assam Medinilla
別名
酸藤子
出處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頂花酸腳桿的芭、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dinilla assamica (C. B. Clarke) C. Chen.[Anplectrum assamica C. B. Clarke; Medinilla spirei Guil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干。
原形態
灌木或攀援灌木,有時呈藤本狀,高1-4m。小枝印四棱,無毛。葉對生;葉柄極短或無;葉片堅紙質,卵形,披針狀卵形或橢圓形,長10-21cm,寬3.8-11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偏斜,稀鈍,全緣或具細淺鋸齒,兩面密布小突起,或前面被疏粗伏毛及糧秕;基出脈3-5條。由聚傘花序組成圓錐花序,頂生;花梗長約0.5mm;花萼杯形,長約4mm,密布小突起,邊緣微波狀,裂片不明顯;花瓣4,粉紅色,廣卵形,先端鈍或近急尖,長4.5mm,寬3.5mm;雄蕊8,等長,花絲長約3mm,花藥基部小瘤與藥隔連接成距;子房下位,4室,扁球形,先端平截,全緣,具隔片。漿果球形,長4-5mm,直徑的4mm,先端平截,盤形,種子橋楔形,具小突起。花4-6月,果期約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00-1250m的山谷,山坡的疏、密林中,溪邊、路旁濕潤的地方。
資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性味
味辛;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
疏風清熱。主感冒發熱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葉、莖:有退熱作用,用于小兒發燒。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