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牛扁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牛扁

別名

曲芍

來源

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牛扁Aconitum ochranthum C. A. Mey.,以根入藥。春秋采挖,洗凈曬干。

性味

苦,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止咳平喘,化痰。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腰腿痛,關節腫痛;外用治疥癬,淋巴結結核。

用法用量

1~2錢;外用適量。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牛扁

別名

扁特、扁毒(《唐本草》)。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牛扁的根、莖、葉。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具直根。莖高(40~)60~110厘米,被反曲的微柔毛。基生葉1~5,與下部莖生葉具長柄;葉片圓腎形,長5.5~15厘米,寬10~22厘米,兩面被短伏毛,3裂,中央裂片形,在中部3裂,2回裂片具狹卵形小裂片。總狀花序;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條形;萼片5,黃色,上萼片圓筒形;花瓣2,具長爪,距與瓣片近等長;雄蕊多數;心皮3。蓇葖果3,長約8毫米。

生境分部

生于山地林中或林邊草地。分布甘肅、陜西、山西、河北等地。

性味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別錄》:"無毒。"

功能主治

《本經》:"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牛扁

英文名

Herb of Puberulent Monkshood

別名

扁特、扁毒、扁桃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牛扁,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病。生川谷。

1.《別錄》:牛扁,生桂陽川谷。

2.《唐本草》:此藥似三堇、石龍芮等,根如秦艽而細,生平澤下濕地。

3.《蜀本草》:《圖經》云,牛扁葉似石龍芮、附子等,今出寧州。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4.《本草圖經》:牛扁,今潞州、寧州亦有之。今亦稀用。……今潞州止一種,名便特;六月有花,八月結實,采其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牛扁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 barbatum Pers.var.puberulum Ledeb.[A.ochranthum C.A.Mey.]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挖根,除去殘莖,洗凈,曬干。

原形態

牛扁,多年生草本,具直根。莖高(40-)60-110cm,被反曲的微柔毛。基生葉1-5,與下部莖生葉具長柄;葉片圓腎形,長5.5-15cm,寬10-22cm,兩面被短狀毛,3裂,中央裂片菱形,在中部3裂,2回裂片具狹卵形小裂片。總狀花序;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條形;萼片5,黃色,上萼片圓筒形;花瓣2,具長爪,距與瓣片近等長;雄蕊多數;心皮3。蓇葖果3,長約8m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400-2700m的山地疏林下或較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新疆東部。

性狀

1.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賬10-15cm,中部直徑2-4cm。表面暗棕色,外皮脫落處深棕色,粗糙,略顯網紋;根頭部常有多數根莖聚生,其下根分數股,每股有幾個裂生根,互相扭結成辮子狀。質輕而松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木心淡黃褐色。氣微,味苦、微辛。

2.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上段為裂生中柱。形狀不規則,常由一側向內凹入,形成2個大的裂生中柱。后生皮層為數列木栓化細胞,2個裂生中柱間也產生木栓化細胞。每裂生中柱各由外周的內皮層包圍,其外側的外韌型維管束呈扇狀排列成弧形,內側為2-3個大小不等的分柱,均各有內皮層包圍,從而形成幾個大小不等的區域。中段分成10余個獨立的裂生中柱;每個裂生中柱中有1-3個維管束,其外周被木栓化的后生皮層及皮層細胞所包圍,整個根似由許多柱狀物并生而成。下段呈原生中柱狀,中央的木質部被一圈木栓化細胞包圍而呈五角星狀。

化學成分

根含刺烏頭堿(lappaconitine),毛茛葉烏頭堿(ranaconitine),牛扁堿(lycaconitine),北方烏頭堿(septentrionine)、北方烏頭定堿(septentriodine),牛扁寧堿(puberanine),牛扁定堿(puberanidine),牛扁亭堿(puberaconitine),牛扁替定堿(puberaconitidine)。

性味

苦;溫;有毒

歸經

肝;肺經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止咳化痰;平喘。主風濕關節腫痛;腰腿痛;喘咳;瘰疬;疥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6g。外用:適量,煎汁洗。

禁忌

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本經》: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