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撒羅夷、馬耳子果、蜜心果、鼻涕果、粘心果(《云南中草藥選》),野枇杷、大葉杜仲(《紅河中草藥》)。
出處
《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
為獼猴桃科植物瀾滄水東哥的樹皮。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常綠小喬木,高4~10米。莖多分枝,枝褐色,中空。葉互生,革質,長圓形,長約30厘米,寬約10厘米,上面綠色,下面淡褐色,邊緣有細鋸齒,側脈達30余對,近平行,在葉背面突出;葉柄長2~4厘米。花闊鐘形,粉紅色,徑約1厘米;圓錐花序腋生,長30~40厘米。果球形,徑約1厘米,紅褐色,漿果狀,熟時發粘,甜而可食。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
生于溝邊或密林中。分布云南、廣西等地。
性味
①《云南中草藥選》:"甘微澀,平。"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性涼,味酸。"
功能主治
①《云南中草藥選》:"散瘀活血。治骨折,跌打損傷,慢性骨髓炎。"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止血生肌,散瘀消腫。治骨折,跌打傷,創傷出血,尿淋。"
③《紅河中草藥》:"治癰瘡、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內眼:煎湯,3~5錢。
復方
治關節脫臼后腫痛:鼻涕果、魚子蘭,同搗爛敷患處。(《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備注
同屬植物錐序水東哥亦同等入藥。其主要區別為小枝及葉片下面沿脈被鱗片狀糙伏毛。分布云南、四川、貴州和廣西西部。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