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女菀功效

《中藥大辭典》:女菀

別名

白菀、織女菀(《吳普本草》),女宛(《本草經集注》)。女腸(《廣雅》),羊須草(《雷公炮炙論》),茆(《別錄》)。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菊科植物女菀的全草或根。夏季采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下半部光滑,上半都有細柔毛。葉互生,基部葉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2厘米,寬5~12毫米,先端漸銳,基部窄狹,有短柄,邊緣粗糙,疏生細鋸齒,花后雕落;莖上葉無柄,線狀披針形至線形,上面光滑,綠色,下面有細軟毛,邊緣粗糙。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小形,直徑5~8毫米;總苞筒狀,長約4毫米,苞片披針形,有細毛,數列;周圍舌狀花白色,舌長約2.5毫米,筒長約2毫米;中心管狀花黃色,長約3.5毫米,花藥基部鈍而全緣;柱頭2裂,裂片長圓形,先端鈍。瘦果長圓形,長約1毫米,稍扁,全體有毛;冠毛灰白色或帶紅色。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

生長于濕潤處。分布東北及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湖北等地。

化學成分

全草含槲皮素。根含揮發油。

性味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無毒。"

功能主治

溫肺化痰,和中,利尿。治咳嗽氣喘,腸鳴腹瀉,痢疾,小便短澀。

①《本經》:"主風寒洗洗,霍亂泄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

②《別錄》:"療肺傷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滿,飲夜食發病。"

③《湖南藥物志》:"溫肺下氣,止咳化痰,利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禁忌

《本草經集注》:"畏鹵咸。"

復方

①治咳嗽氣喘:女菀五錢,金線吊白米三錢,路邊荊五錢。水煎服。

②治腸鳴腹瀉:女菀五錢,陳皮二錢,菖蒲二錢。水煎服。

③治小便短澀:女菀五錢,車前草五錢。水煎服。(選方出《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女菀

英文名

Herb of Common Turczaninowia

別名

白菀、織女菀、女宛、女腸、羊須草、茆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綱目》:白菀即紫菀之色白者也。雷斅言紫菀白如練色者,名羊須草,恐即此物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女菀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urczaninowia fastigiata (Fisch.)DC. [Aster fastigiatrs Fisch.]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全草。秋季采根,切段曬干。

原形態

女菀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下半部光滑,上半部有細柔毛。葉互生;基部葉線狀披針形,長5-12cm,寬5-12mm,基部漸狹成短移山倒柄,先端漸尖,邊緣粗糙,疏生細鋸齒,花后凋落;莖上部葉無柄,線狀披針形至線形,上面光滑,綠色,下面有細軟毛,邊緣粗糙,稍反卷。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成復傘房狀;總苞片3-4層,草質,邊緣膜質,先端鈍;外圍有1層雌花,雌花舌狀,舌片白以,橢圓形;中央多數兩性花,花冠筒狀,黃色,長約3.5mm,花藥基部鈍而全緣;柱頭2裂,裂片長圓形,先端鈍。瘦果,長圓形,長約1mm,稍扁,全體有毛,邊緣有細肋;冠毛1層,灰白色或稍紅色,有多數糙毛。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荒地、山坡濕潤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化學成分

全草含槲皮素(quercetin),根含揮發油。

性味

味辛;性溫

功能主治

溫肺化痰;健脾利濕。主咳嗽氣喘;瀉痢;小便短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禁忌

鹵堿

各家論述

1.《本經》:主霍亂泄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2.《別錄》:療肺傷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滿,飲酒夜食發病。3.《湖南藥物志》:溫肺下氣,止咳化痰,利尿。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