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奴柘刺功效

《中藥大辭典》:奴柘刺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桑種植物小柘樹的棘刺。

性味

《本草拾遺》:"味苦,小溫,無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遺》:"主老血瘕。男子痃癖、閃痞,取刺和山棱草、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后;在臍,空心服。當下惡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奴柘刺

別名

房著刺、勒路子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構棘棘刺。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構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Corner[Vanieria cochinchinensis Lour.;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Kudo et Masam.]u·) Kudo et Masam.」。

2.柘樹 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呀曬干。

原形態

1.直立或攀援狀;根皮橙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彎的棘刺,粗壯,長5-10(-20)mm。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9cm,寬1-2.8cm,先端鈍或漸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6-9對。花單性,雌雄異株;球狀花序單個或成對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徑約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徑約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絨毛。聚花果球形,肉質,熟時橙紅色,直徑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mm。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后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于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直徑約2.5cm,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山坡。溪邊灌叢中或山谷、林緣等處。

2.生于海拔200-1500m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綠和溪旁。

資源分布: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棘刺粗針狀,長5-10(-20)mm,直立或略彎。表面灰褐色,光滑。體輕質硬,略帶韌性,不易折斷,斷面黃色。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嫩枝和葉含柘樹異黃酮(cudraisoflavone)A、3′-O-甲基香碗豆甙元(3′-O-methylorobol),去氫木香內酯(dehy-drocostus lactone),亞油酸甲酯(methyl linole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

性味

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

化瘀消積。主腹中積聚;痞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老血瘕,男子痃癖、閃痞,取刺和山棱草、馬鞭草作煎如稠糖,病在心,食后;在臍,空心服。當下惡物。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