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南瓜蒂
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生境分部
主產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其他地區亦有。
性狀
干燥瓜蒂呈5~6角形的盤狀,直徑2.5~5.6厘米,上附殘存的柱狀果柄。外表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稀疏刺狀短毛及突起的小圓點。果柄略彎曲,粗約1~2厘米,有隆起的棱脊5~6條,縱向延伸至蒂端。質堅硬,斷面黃白色,常有空隙可見。以蒂大、色黃、堅實者為佳。
功能主治
治癰瘍,疔瘡,燙傷。
①《安徽藥材》:"焙末用麻油調涂,治疔瘡、背疽。"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排痰、安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或煨存性研末。外用: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疔瘡:老南瓜蒂數個。焙研為末,麻油調敷。(《行篋檢秘》)
②治燙傷:南瓜蒂曬干燒灰存性,研末,茶抽調搽。(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對口瘡:南瓜蒂燒灰,調茶油涂患處,連涂至痊愈為止。(《嶺南草藥志》)
④治骨哽喉:南瓜蒂灰、血余灰、冰糖,各適量。米糊為丸服。(《嶺南草藥志》)
⑤治一般潰瘍:南瓜蒂燒炭研末,香油調勻,涂敷患處。(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③保胎:黃牛鼻一條(煅灰存性),南瓜蒂一兩。煎湯服。(《綱目拾遺》神妙湯)
臨床應用
對晚期血吸蟲病程度較輕的腹水有一定的療效。據34例觀察,服藥后有4例尿量顯著增加,腹水逐漸消失,食量增加一倍以上;23例腹國有所縮小,體重減輕,食欲增加,精神改善,但尿量增加不顯著,腹水消失遲緩;8例無效。用法:取帶柄的南瓜蒂(柄長1寸左右),置于瓦片上焙焦存性,研末吞服;每次0.5克左右,每日3次,連服2~3周。服藥期間忌鹽,注意休息及補充營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南瓜蒂
英文名
Cushaw base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和植物南瓜的瓜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 Duch. Ex Poir.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實,切取瓜蒂,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條達2-5m。常節部生根,密被白色剛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8-19cm,被剛毛;葉片寬卵形或卵圓形,有5角或5淺裂,長12-25cm,寬20-30cm,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以,兩面均被剛毛和茸毛,邊緣有小而密的細齒。卷須稍粗壯,被毛3-5歧。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單生,花萼筒腫鐘形,長5-6mm,裂片條形,長10-15mm,被柔毛,上部擴大成葉狀,花冠黃色,鐘狀,長約8cm,5中裂,裂片邊緣反卷,雄蕊3,花絲腺體狀,長5-8mm,花室折曲;雌花單生,子房1賽馬,花柱短,柱頭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壯,有棱槽,長5-7cm,瓜蒂擴大成喇叭狀。瓠果形狀多樣,外面常有縱溝。種子多數,長卵形或長圓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主產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其他地區亦有。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呈5-6角形的盤狀,直徑2.5-5.5cm,上附殘存的柱狀果柄。外表淡黃色,微有光澤,具稀疏刺關短毛及突起的小圓點。果柄略彎曲,粗約1-2條,縱向延伸至蒂端。技堅硬,斷面黃白色,常有空隙可見。
化學成分
以蒂大、色黃、堅實者為佳。
性味
味苦;微甘;性平
歸經
肺;肝經
功能主治
解毒;利水;安胎。主癰疽腫毒;疔瘡;燙傷;瘡潰不斂;水腫腹水;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安徽藥材》:焙末用麻油調涂,治療瘡、背疽。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排痰、安胎。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