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南沙參
英文名
RADIX ADENOPHORAE
來源
本品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或沙參Adenophora stricta Miq.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后趁鮮刮去粗皮,洗凈,干燥。
性狀
本品呈圓錐形或圓柱形,略彎曲,長7~27cm,直徑0.8~3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凹陷處常有殘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橫紋,呈斷續的環狀,下部有縱紋及縱溝。頂端具1或2個根莖。體輕,質松泡,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多裂隙。無臭,味微甘。
鑒別
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熱10分鐘,濾過。取濾液 2ml,加 5%a-萘酚乙醇溶液2~3滴,搖勻,沿管壁緩緩加入硫酸0.5ml,兩液接界處即顯紫紅色環。另取濾液2ml ,加堿性酒石酸銅試液4~5滴,置水浴中加熱5 分鐘,生成紅棕色沉淀。
炮制
除去根莖,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
甘,微寒。
歸經
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養陰清肺,化痰,益氣。用于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干咳痰黏,氣陰不足,煩熱口干。
用法用量
9~15g。
禁忌
不宜與藜蘆同用。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南沙參
別名
沙參、知母(《本經》),白沙參(《范子計然》),苦心、識美、虎須、白參、志取、文虎(《吳普本草》),文希(《別錄》),羊婆奶(《綱目》),泡參(《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面桿杖(《青海藥材》),桔參(《藥材資料匯編》),泡沙參(《四川中藥志》),穩牙參、保牙參、土人參(《湖南藥物志》)。
出處
《本經逢原》
來源
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杏葉沙參或其他幾種同屬植物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泥土,刮去栓皮,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①輪葉沙參,又名:鈴兒草(《別錄》),四葉沙參。
多年生草木。根粗壯,X 形,具皺紋。莖直立,單一,高60~150厘米。葉通常4片輪生;無柄或有短柄;葉片橢圓形或披針形,長4~8厘米,寬1.5~3厘米,邊緣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有密柔毛。圓錐狀花序大形;有不等長的花梗;每1花梗上有1小苞片;萼齒5,細而直,綠色微帶黑色;花冠鐘形,藍紫色,狹小壺狀,裂片5:雄蕊5,黃色;子房下位,花柱伸出花冠外,藍紫色,先端圓形,柱頭9裂;花盤圍繞在花柱的基郎。蒴果3室,卵圓形。花期7~8月。
多生長于山野的陽坡草叢中。分布東北和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江西等地。
②杏葉沙參(《救荒本草》),又名:挺枝沙參。
多年生草本。莖單一或有分枝,高50~100厘米,有毛。葉互生;葉片卵形。長2.5~5厘米,寬1.5~2.5厘米,邊緣有重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圓錐花序少分枝;花梗和苞片上皆有毛;萼齒披針形,有毛;花冠寬鐘形,藍紫色,外面帶有毛;花柱略露出花冠外,微有毛;花盤粗短,長及寬均為1.5毫米。花期9~10月。
多生長在山野。分布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尚有多種同屬植物亦同等入藥:①闊葉沙參又名:長白沙參。上部葉與花序枝均互生,下部葉常假輪生;葉片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有毛或無毛。花冠闊鐘形。分布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安徽、山西、陜西等地。
②線齒沙參,莖上有長毛;葉互生;卵形至狹披針形,有短毛。花序大型;萼簡圓形,萼片線狀。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貴州、陜西芬地。
③云南沙參,莖有短柔毛。葉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兩面密生短毛,尤以背面脈上最多。萼片線狀披針形,邊緣有2~3對深裂的齒。分布云南等地。
④泡沙參,基生葉有長柄,圓形,基部心形;莖生葉互生,寬披針形,邊緣有2~7對缺刻狀鋸齒。萼片披針形,邊緣有1對深裂的齒。分布河北、四川、陜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
⑤糙萼沙參,又名:石沙參。根細長,常兩莖并生。葉互生或對生,葉片披針形或線形,邊緣有疏淺鋸齒,分布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等地。
⑥川藏沙參,莖常數株自根頭部叢生,被短柔毛。葉互生,葉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邊緣有疏的銳鋸齒,兩面被白色短柔毛。分布西藏、四川、甘肅等地。
生境分部
主產安徽、江蘇、浙江、貴州、四川、云南等地。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河南、青海、陜西等地亦產。以安徽、江蘇、浙江所產質量為佳;以貴州產量為大。
性狀
干燥的根,呈長紡錘形或圓柱形,上粗下細,有時稍彎曲或扭曲,偶有分歧。全長5~25厘米,上部直徑1~3厘米。頂端有根莖(蘆頭)長0.5~10厘米,直徑0.3~2厘米,偶有2個根莖并生,上有顯著橫紋。帶皮者表面黃白色至棕色,有橫紋,上部尤多,稍有短段細根或根痕;去皮者表面黃白色,有縱皺。體輕質松,易折斷,斷面白色,不平坦,有多數裂隙。氣微弱,味甘微苦。以根粗大,飽滿、無外皮、色黃白者為佳。
化學成分
輪葉沙參的根中含三萜皂甙和淀粉。
藥理作用
①祛痰作用
輪葉沙參煎液對家兔的祛痰作用較紫菀等為差,但可持續作用4小時以上。1:40沙參浸液在試管內未見溶血現象。
②強心作用
1%沙參浸劑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明顯強心作用,7/9離體心的振幅增大(比原來高50%以上),作用持續5分鐘。
③抗真菌作用
沙參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
揀凈雜質,去蘆,用水洗凈,略潤,切片,篩凈曬干。
性味
甘微苦,涼。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綱目》:"甘淡而寒。"
歸經
入肺、肝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蒙筌》:"足厥陰。"
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陰肺經,又肝、脾二經氣分。"
功能主治
養陰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傷咽干喉痛。
①《本經》:"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②《別錄》:"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
③《藥性論》:"能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
④《日華子本草》:"補虛,止驚煩,益心肺,并(治)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⑤《綱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瘺。"
⑥《玉楸藥解》:"清肺氣,生腎水,滌心胸煩熱,涼頭目郁蒸,治瘰疬斑疹,鼻瘡喉痹,瘍瘡熱痛,胸膈燥渴,溲便紅澀,膀胱癃閉。"
⑦《飲片新參》:"清肺養陰,治虛勞咳嗆痰血。"
⑧《中國藥植圖鑒》:"降低血壓。"
用法用量
內服:熬湯,3~5錢(鮮者1~3兩);或入丸、散。
禁忌
風寒作嗽者忌服。
②《本草經疏》:"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之作泄者,勿服。"
復方
①治燥傷肺衛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三錢,玉竹二錢,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麥冬三錢,生扁豆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錢。(《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
②治肺熱咳嗽:沙參半兩,水煎服之。(《衛生易簡方》)
③治失血后脈微手足厥冷之癥:杏葉沙參,濃煎頻頻而少少飲服。(《成都中草藥》)
④治赤白帶下,皆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冷:米飲調沙參末服。(《證治要訣》)
⑤治產后無乳:杏葉沙參根四錢。煮豬肉食。(《湖南藥物志》)
⑥治虛火牙痛:杏葉沙參根五錢至二兩。煮雞蛋服。(《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
①張元素:"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味甘也。"
②《綱目》:"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其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受火克者宜之。一補陽而生陰,一補陰而制陽,不可不辨之也。"
③《本草經百種錄》:"肺主氣,故肺家之藥,氣勝者為多。但氣勝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膩滯而不清虛。惟沙參為肺家氣分中理血之藥,色白體輕,疏通而不燥,潤澤而不滯,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④《重慶堂隨筆》;"沙參清肺,肺氣肅則下行自順,氣化咸借以承宣,故清肺藥皆通小水。喻氏謂有肺者有溺,無肺者無溺,可以勘破機關。"
⑤《本草正義》:"沙參之味,雖不甚苦,而寒性獨著。體質輕清,氣味俱薄,具有輕揚上浮之性,故專主上焦,而走肺家。《本經》稱其益肺氣者,去其邪熱,即所以益其正氣,本非補益之正義,而后人竟誤認為補肺專藥,不知肺有余熱,清之固宜,而肺氣不足,清之已謬。…雖曰沙參輕清,尚不至如蕤、麥、知母之膩滯,然寒性頗盛,肺無熱邪,亦足以暗戕生機而釀寒變,繆仲醇僅禁用于肺寒咳嗽,猶嫌其疏而未密耳。李瀕湖《綱目》沙參主肺痿,亦取其補肺也。若申言之,則肺癰、肺痿證情近似,而一實一虛,大相反背,癰者壅塞,本是實熱,急須清泄,不嫌寒涼;痿者痿敗,已是虛怯,所宜扶持,豈容苦寒!惟肺痿一候,固多咳嗆濃痰,虛火猶熾,則沙參清熱而不膩,猶為相宜。又:沙參古無南北之別,石頑《逢原》。始言沙參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質虛力微,趙氏《綱目拾遺》引《藥性考》謂南沙參形粗,似黨參而硬,味苦性涼,清胃,瀉火解毒,止嗽寧肺。頤按今市肆中北沙參堅實而瘦,南沙參空松而肥,皆微甘微苦,氣味輕清,而富脂液,故專主上焦,清肺胃之熱,養肺胃之陰,性情功用,無甚區別。"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