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南天竹葉功效

《中藥大辭典》:南天竹葉

別名

竹葉(《百草鏡》),天竹葉(《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葉片。

化學成分

含微量木蘭花堿,嫩葉含抗壞血酸((10毫克%)。

性味

《廣西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

功能主治

治感冒,百日咳,目赤腫痛,瘰疬,血尿,小兒疳疾。

①《廣西中藥志》:"治目赤腫痛,瘧疾,跌打。"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止血,止咳。治血尿,百日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方

①治人稍覺頭痛,身體酸困,便即感冒寒邪,急宜服此藥發散,毋使傳經,變成時疫:南天竹葉三十片,烏、紅棗各三枚,燈心三十根,芫荽梗三段(無芫荽梗以蔥白三節代之),甘草麥冬各三錢,柴胡二錢。水二鐘,煎一鐘,不拘時溫服,微汗即愈。(《行篋檢秘》卻疫方)

②去風火熱腫,眵淚赤痛:南天竹葉(煎水)洗眼。(《綱目拾遺》)

③治小兒疳病:南天竹葉,煎湯代服。(《綱目拾遺》)

④治瘰疬初起:南竹葉,威靈仙夏枯草金銀花各四兩,陳四壺(浸泡),隔水煮透,一日三服。每服藥酒,須吞丸藥。丸藥方:僵蠶一斤(炒研),砂糖和丸桐子大,每次吞一錢。(《百草鏡》)

⑤治瘡毒:南天竹全苗。搗爛敷。(《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南天竹葉

英文名

leaf of Common Nandina, leaf of Heavenly Bamboo

別名

南竹葉、天竹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andina domestica Thunb.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葉,洗凈,除去枝梗雜質,曬干。

原形態

南天竹 常綠灌木,高約2m,莖直立,圓柱形,叢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紅。葉互生,革質有光澤;葉柄基部膨大呈鞘狀;葉通常為三回羽狀復葉,長30-50cm,小葉3-5片,小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聞楔形,全緣,兩面深綠色,冬季常變為紅色。花成大型圓錐花序,長13-25cm,花直徑約6mm,萼片多數,每輪3片,內兩面三刀輪呈白色花瓣狀;雄蕊6,離生,花藥縱裂;子房1室,有2個胚珠,花柱短。漿果球形,熟時紅色或有時黃色,直徑6-7mm,內含種子2顆,種子扁圓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長于疏林及灌木叢中,多栽培于庭院。

資源分布:分布陜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等

性狀

性狀鑒別 二至三回羽狀復葉,最末的小羽片有小葉3-5枚;小葉橢圓狀披針形,長3-10cm,寬0.5-1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表面深綠色或紅色。革質。氣微,味苦。

化學成分

南天竹葉含微量木蘭花堿(magnoflorine),嫩葉含維生素C,南天竹氰甙(nandinin),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南天竹甙(nantenoside)A、B。

性味

苦;性寒

歸經

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瀉火;解毒。主肺熱咳嗽;百日咳;熱淋;尿血;目赤腫痛;瘡癰;瘰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爛涂敷。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藥志》:治目赤腫痛,瘧疾,跌打。

2.《上海常用中草藥》:止血,止咳。治血尿,百日咳。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