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破布葉
別名
布渣葉(《本草求原》),薢寶葉(《漢英韻府》)。
出處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的葉。夏、秋采收帶幼枝的葉,曬干。
原形態
破布葉,又名:布渣、包蔽木、泡卜布、破布樹、布包木、狗具木。
灌木或小喬木,高3~10米。樹皮灰黑色。葉互生,紙質,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10~15厘米,寬4~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渾圓,邊緣有不明顯鋸齒,禿凈或葉柄及主脈上被星狀柔毛;托葉對生,線狀披針形。圓錐花序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內,被星狀柔毛;花2~3朵聚生于苞片內;萼片5枚,矩圓形,長約5毫米,被星狀柔毛;花瓣5枚,黃色,矩圓形,長約為萼之1/3~1/2;雄蕊多數;子房3室,花柱錐形。核果近倒卵形,直徑約7毫米,禿凈,全緣;核有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谷、平地、斜坡的叢林中。分布云南、廣東、廣西等地。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干燥的葉或帶有幼枝的葉。葉多破碎,枯黃色或淡綠棕色,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矩圓形,先端尖,基部渾圓,邊緣具小鋸齒,主脈3,側脈羽狀,小脈網狀,葉柄及主脈被星狀柔毛。紙質,易破碎。氣香,味淡。以凈葉、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
酸,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酸,性平,無毒。"
②《本草求原》:"酸甘,平。"
③《嶺南草藥志》:"味微酸澀,性平。"
功能主治
消熱解毒,消食積。治感冒,消化不良,腹脹,黃疸,蜈蚣咬傷。
①《本草求原》:"解一切蠱脹藥毒,清熱,消積食,黃疸。"
②《陸川本草》:"收斂去腐。治小兒盜汗;潰瘍,煎湯外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1~2兩。外用:煎水洗。
復方
①治感冒,消化不良,腹脹: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黃疸:破布葉二兩,豬血四兩。煎水服,一日一次,連服六日。(《嶺南草藥志》)
③治蜈蚣咬傷: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破布葉
英文名
Paniculate Microcos, leaf of Paniculate Microcos
別名
布渣葉、薢寶葉、瓜布木葉。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crocos paniculata L.[Grewia microco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帶幼枝的葉,曬干。
原形態
破布葉 灌木或小喬木,高3-12m。樹皮粗糙,嫩枝有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1.5cm,被毛;托葉線狀披針形,長5-7mm;葉薄革質,卵狀長圓形,長8-18cm,寬4-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初時有極稀疏星狀柔毛,以后變禿凈;三出脈的兩側脈從基部發出,向上行超過葉片中部,邊緣有細鈍齒。頂生圓錐花序長4-10cm,被星狀柔毛;花柄短小;萼片長圓形,長5-8mm,外面有毛;花瓣長圓形,長3-4mm,下半部有毛;腺體長約2mm;雄蕊多數,比萼片短;子房球形,無毛,柱頭錐形。核果近球形或倒卵形,長約1cm;果柄短。花期6-7月,果期冬季。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谷、平地、斜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旱,不耐澇。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而肥沃的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秋季果實成熟時采種。選大粒飽滿者留種。翌年3月,條播,按行距25-30cm開播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里,覆蓋細土3cm,播后澆水保濕。當苗高40cm左右,按行珠距300cm×300cm開穴,每穴種1株,緊壓,澆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 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追氮肥1次,秋季追施堆肥、廄肥。追肥后培土。幼林期林地間種黃豆、芝麻、花生等[藏藥名]作物。冬李應適當進行修剪。剪去過密側枝和陰枝。促進主桿粗壯。
性狀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至卵狀長圓形或倒卵圓形,長8-18cm,寬4-8cm,黃綠色或黃棕色,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邊緣具細齒。基出脈3條,側脈羽狀,小脈網狀。葉柄長7-12mm。葉脈及葉柄有毛茸。氣微,味淡、微澀。以葉大、完整、色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片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長方形或類方形,外被用質層,下表皮細胞較小,位于中脈下方的細胞,外壁突起呈乳頭狀。柵欄細胞1-2列,不通過中脈。葉肉組織中含草酸鈣棱晶較多,直徑10-25μm,并有細小簇晶。中脈明顯向下突,上面具非腺毛,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U’狀,韌皮部包圍木質部的大部分,韌皮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簇晶,維管束鞘纖維幾乎排列呈環狀,中脈下表皮的幾層薄壁細胞擠壓呈頹廢狀。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均呈不規則形,垂周壁略呈波狀。氣孔上表皮少見,下表皮較多,不定式,副衛細胞3-5(-6)個。葉脈和網脈上有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星狀毛,有2-15個細胞,有的細胞具分隔,直徑210-350-420μm;另一種為單細胞非腺毛,長110-380μm,直徑10-20μm,平直或稍彎曲,先端尖。腺毛長30-58μm,柄單細胞,頭都有5-10余個細胞,紡錘形,先端圓。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粗粉20.0g,加乙醇回流提取,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1%鹽酸溶液加熱溶解,濾過。取濾液分置3支試管中,分別滴加碘化鉍鉀、碘化汞鉀及硅鎢酸試液各1-2滴,立即依次產生橙紅色、淡白色、灰白色沉淀。(檢查生物堿)(2)取本品粗粉2.0g,加乙醇加熱回流20min,濾過,取濾液點于濾紙片上,噴溴酚藍試液,在藍色背景上顯黃色斑點。
性味
酸;淡;平
歸經
脾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健胃消滯。主感冒發熱;黃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痛;泄瀉;瘡瘍;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復方
①治感冒,消化不良,腹脹: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治黃疸:破布葉二兩,豬血四兩。煎水服,一日一次,連服六日。(《嶺南草藥志》)③治蜈蚣咬傷:布渣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解一切蠱脹藥毒,清熱,消積食,黃疸。
2.《陸川本草》:收斂去腐。治小兒盜汗;潰瘍,煎湯外洗。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