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爬樹龍
別名
過山龍、過江龍、青竹標、金草箍、麒麟葉(《云南中草藥選》)。
出處
《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下延崖角藤的根、莖。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
常綠本質攀援藤本,長達8米。莖綠色,粗大,節處生根。葉大,長圓形,長40~50厘米,寬30~35厘米,羽狀深裂通常幾達中脈。肉穗花序無柄,圓柱形,長約20厘米,外托一白色大型佛焰苞片,苞片常脫落。
生境分部
生于陰濕密林中,巖上或大樹上。分布云南等地。
性味
苦,寒。
①《云南中草藥選》:"淡,溫。"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苦麻,寒。"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除濕,消腫。治骨折,跌打損傷,只濕性腰腿痛,癰癤瘡腫,感冒,咽喉腫痛。
①《云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除濕止痛。"
②《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接骨消腫,清熱解毒,止血止痛,鎮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骨折,跌打勞傷,槍傷:鮮過山龍,搗爛外敷或用根末調雞蛋清外包。(《云南中草藥選》)
②治蛇咬傷,癰瘡癤腫:鮮爬樹龍,搗敷。(《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③治感冒,四肢酸痛,流行性乙型腦炎,風濕性腰腿痛:過山龍五錢至一兩,煎服。(《云南中草藥選》)
④治小兒百日咳,咽喉腫痛:爬樹龍三至五錢,水煎服。(《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爬樹龍
英文名
Root or stem of Climbing Rhaphidophora
別名
三爪龍、三角楓、馬龍頭葉、飛蜈蚣、紅三角楓、大葉綠葡萄、小爬樹龍。
出處
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菱葉崖爬藤和支南崖爬藤的根或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trastigma triphyllum (Gagnep.)W.T.Wang [T.yunnanense Gagnep.var.triphyllum Gagnep.]
采收和儲藏:全年或秋、冬采收,洗凈,切片,鮮用呀曬干。
原形態
1.菱葉崖爬藤 木質藤本。小枝疏被短柔毛;卷須長達3-4cm,約有10條分枝,分枝螺旋狀彎曲,頂端膨大。三出復葉互生;總葉柄長2-10cm,疏被短柔毛,后變無毛;小葉片紙質,菱狀橢圓形、寬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5-10cm,寬3.5-6cm,先端短漸尖或急關,基部寬楔形,邊緣常稍呈波狀,有小鋸齒,中央小葉具短柄,側生小葉較小,偏斜;側脈約5對。聚傘花序傘狀排列,直徑2-3cm,分枝有短柔毛;雌花直徑約5mm,無毛;花萼淺盤狀;花瓣4,狹卵形,長約2.5mm,外面無毛;退化雄蕊長約0.3mm;雌蕊卵形,柱頭4裂。漿果球形,直徑約8mm。
2.云南崖爬藤 本品與菱葉崖爬藤的區別在于:葉片草質,小技和葉均無毛。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300-2700m的山地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云南。
2.分布于云南西部。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祛風濕;散瘀腫;續筋骨。主風濕關節炎;跌打瘀腫;骨折;燒傷;癰瘡紅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各家論述
1.《云南中草藥選》:活血散瘀,除濕止痛。
2.《云南思茅中草藥選》:接骨消腫,清熱解毒,止血止痛,鎮咳。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