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鉛丹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芎

別名

黃丹、朱丹、紅丹、漳丹、彰丹、朱粉、松丹、陶丹、黃、丹粉

來源

為純鉛經加工制造而成的四氧化三鉛(PB3O4)。

性狀

橙黃色或橙紅色質重的細粉,光澤暗淡,不透明,用手摸之,光滑細膩。不溶于水,部分溶于稀液。

炮制

將純鉛放鍋內加熱炒動,利用空氣使之氧化,然后放石臼中研粉,用水漂洗,將粗細粉分開,細粉再經氧化24小時,過篩。

性味

辛、咸,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

拔毒生肌,斂瘡。外用治瘡瘍腫毒,創傷出血,燒燙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作為熬制膏藥的基礎劑。

禁忌

本品有毒,不宜內服,慎防鉛中毒。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鉛丹

別名

丹(《范子計然》),黃丹(《抱樸子》),真丹(《肘后方》),鉛華(《別錄》),丹粉(《唐本草》),紅丹、虢丹(《續本事方》),國丹(《秘傳外科方》),朱粉(《綱目》),松丹、東丹(《現代實用中藥》),朱丹、陶丹、鉛黃(《藥材學》)。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用鉛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鉛。

生境分部

產于河南、廣東、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制法

將純鉛放在鍋中加熱,炒動,利用空氣使之氧化,然后放在石臼中研成粉末。用水漂洗,將粗細粉末分開,漂出之細粉,再經氧化24小時,研成細粉過篩即得。

性狀

為橙紅色或橙黃色的粉末,光澤暗淡,不透明,質重,用手指搓揉,先有沙性觸及,后覺細膩,能使手指染成橙黃色。有金屬性辛味。以色橙紅,細膩光滑,無粗粒,見水不成疙瘩者為佳。不溶于水和精,能溶于硝酸,溶于鹽酸則放出氯氣。熾熱之,放出氧氣,一部分變為氧化鉛。

炮制

《綱目》:"凡用,以水漂去消鹽,飛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藥。"

性味

辛咸,寒,有毒。

①《本經》:"味辛,微寒。"

②《本草發揮》:"味辛,微寒,有毒。"

③《本草正》:"味辛微咸微澀。"

歸經

入心、脾、肝經。

①《長沙藥解》:"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

②《要藥分劑》:"入肝、脾兩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能主治

解毒,生肌,墜痰鎮驚。治癰疽,潰瘍,金瘡出血,口瘡,目翳,湯火灼傷,驚癇癲狂,瘧疾,痢疾,吐逆反胃。

①《本經》:"主吐逆胃反,驚癇癲疾,除熱下氣。"

②《別錄》:"止小便利,除毒熱臍攣,金瘡溢血。"

③《藥性論》:"治驚悸狂走,嘔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④《日華子本草》:"鎮心安神,療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瘡,長肉,及湯火瘡,染須發,可煎膏。"

⑤《本草衍義》:"治瘧及久積。"

⑥《醫學入門》:"主中惡心腹脹痛。"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調敷;或熬膏。內服:入丸、散。

禁忌

虛寒吐逆忌服。

①《本草經疏》:"吐逆由于胃虛及因寒發吐者,皆不宜服。"

②《本草匯言》:"驚癇由于血虛者,毋亂投也。"

復方

①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止,大渴悶亂,腫硬不可忍:黃丹七兩,蠟二、三兩,白蘞二兩(銼),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乳香二兩(末),黃連一、二兩(鏈),生油一升。上藥白蘞等三味,以生綿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濾出,下黃丹,以柳木蓖攪,候變黑,膏成,入蠟,乳香更熬,硬軟得所,用瓷盒內盛,故帛攤貼,日二換之。(《圣惠方》黃丹膏)

②治臁瘡久不愈,并風癬疥癩血風等瘡:黃丹(淘洗七次,凈取)一兩五錢,黃連五錢,川芎五錢,海螵蛸三錢,輕粉、潮腦、水龍骨。上為極細末,以生桐油調為膏,夾紙做成,著肉面針刺數十孔,第一日用二貼,第二、三日用一貼,第四、五日用一貼,第六、七日以后,三日換一貼。尚存如錢大一處,不能收口,以松香四兩,蔥頭一把,共搗爛,置于碗中,以滾白水沖下,良久去水,取藥捻成餅貼瘡上。尚有針細一孔,流水不完,取蒜頭、蔥頭內第二層白皮,貼三、四日。(《瘍科選粹》黃丹膏)

③治破傷水入,腫潰不愈:鉛丹、蛤粉等分。上二味,同炒令變色。摻瘡上水即出。(《圣濟總錄》鉛丹散)

④治外痔:黃丹、滑石各等分。上為細末。新汲水調涂,日三、五次上。(《嬰童百問》丹石散)

⑤治金瘡并一切惡瘡:上等虢丹、軟石膏不以多少(火煅通紅)。上細研和令如桃花色。摻傷處。(《百一選方》桃紅散)

⑥治痘毒,膿水淋漓:黃丹、輕粉各五分,黃連末二錢。上研勻。搽患處。(《小兒痘疹方論》丹粉散)

⑦治小兒口瘡:黃丹一錢,生蜜一兩。上相和深甌盛,甑內蒸令黑為度。每用少許,雞毛刷蘸口內。(《普濟方》大效金絲膏)

⑧治目赤及翳:鉛丹、烏賊骨大小等分。上二味合研細,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著眼四眥,日一。(《千金方》)

⑨治眼卒生珠管:鉛丹半兩,鯉魚膽汁量鉛丹多少用。上二味,合調如膏。點注目眥中,日三、五次。(《圣濟總錄》鉛丹膏)

⑩治湯火傷:黃丹一兩,潮腦五錢。為末。以蜜調勻,涂患處。(《瘍醫大全》)

⑾治蝎螫人:黃丹涂之。(《補缺肘后方》)

⑿治風癇:鉛丹二兩,白礬二兩。為末,用磚一口,以紙鋪磚上,先以丹鋪紙上,次以礬鋪丹上,然后將十斤柳木柴燒過為度,取出細研。每服三至五分,溫酒下。(《博濟方》驅風散)

⒀治赤白痢:黃丹一兩(炒令紫色),黃連一兩(去須,微炒)。上藥搗羅為末,以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生姜甘草湯下五丸。(《圣惠方》)

⒁治消渴:鉛丹二兩,栝樓八兩,茯苓、甘草(炙)各一兩半,麥冬八兩(去心)。上五味搗篩為散。旦以漿服方寸匕,日二。(《千金翼方》鉛丹散)

⒂治腋氣:膩粉、明礬、紅丹各等分。上為末。臨睡時抹之。(《續本事方》)

各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補遺》:"丹出于鉛而曰無毒,又曰涼,予觀竊有疑焉。曾見中年一婦人,因多子,于月內服鉛丹二兩,四肢冷強直,食不入口。時正仲冬,急服理中湯加附子,數帖而安,謂之涼而無毒可乎?"

②《綱目》:"鉛丹,體重而性沉,味兼鹽、礬,走血分,能墜痰去怯,故治驚癇癲狂,吐逆反胃。能消積殺蟲,故治疳疾、下痢、瘧疾有實積。能解熱拔毒,長肉去瘀,故治惡瘡腫毒,及入膏藥,為外科必用之物也。"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鉛丹

英文名

red lead, minium

別名

丹、黃丹、真丹、鉛華、丹粉、黃龍肝、紅丹、虢丹、國丹、鉛黃、黃虢丹、朱粉、松丹、東丹、朱丹、陶丹、障丹、桃丹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來源

藥材基源:為用鉛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鉛。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生境分部

產于河南、廣東、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橙紅色或橙黃色粉末。不透明;土狀光澤。體重,質細膩,易吸濕結塊,手觸之染指。無臭,無味。以色橙紅、細膩潤滑、遇水不結塊者為佳。

化學成分

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Pb3O4)。或寫作2PbO·PbO2,理論上PbO2為34.9%,但實際上優質品為23-25%。鉛丹的紅色頗不相同,但與Pb3O4含量則無甚關系。

藥理作用

鉛丹能直接殺滅細菌、寄生蟲,并有制止粘液分泌的作用。

鑒別

(1)取本品粉末約0.2g,加熱鹽酸后,有氯氣產生,可使碘化鉀淀粉試紙變色;并產生白色氯化鉛沉淀。(檢查鉛鹽)(2)取本品粉末約0.2g,加稀硝酸,使其溶解,濾過,取濾液3ml加鉻酸鉀試液2ml,產生黃色沉淀,分離,沉淀加2mol/L氫氧化銨試液或2mol/L稀硝酸試液均不溶解;加2mol/L氫氧化鈉試液,沉淀即溶解。(檢查鉛鹽)(3)取本品少許,置火柴桿上燃燒,可見有密集的微小鉛粒。(檢查鉛鹽)(4)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 6.23(1),3.37(10),3.10(2),2.90(4),2.78(4),2.62(3),2.25(1),2.03(1),1.96(1),1.82(1),1.75(2)。

炮制

《綱目》:凡用,以水漂去消鹽,飛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藥。

性味

辛;咸;寒;有毒

歸經

心;脾;肝;膽;腎經

功能主治

解毒祛腐;收濕斂瘡;墜痰鎮驚。主癰疽瘡瘍;外痔;濕疹;燒燙傷;潰瘍;金瘡出血;口瘡;目翳;驚癇癲狂;瘧疾;痢疾;吐逆反胃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撒、調敷;或熬膏。內服:入丸、散。

禁忌

虛寒吐逆忌服。

1.《本草經疏》:吐逆由于胃虛及因寒發吐者,皆不宜服。

2.《本草匯言》:驚癎由于血虛者,毋亂投也。

復方

①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止,大渴悶亂,腫硬不可忍,黃丹七兩,蠟二、三兩,白蘞二兩(銼),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乳香二兩(末),黃連一、二兩(銼),生油一升。上藥白蘞等三味,以生錦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濾出,下黃丹,以柳木篦攪,候變黑,膏成,入蠟,乳香更熬,硬軟得所,用瓷盒內盛,故帛攤貼,日二換之。(《圣惠方》黃丹膏)②治臁瘡久不愈,并風癬疥癩血風等瘡:黃丹(淘洗七次,凈取)一兩五錢,黃連五錢,川芎五錢,海螵蛸三錢,輕粉、潮腦、水龍骨。上為極細末,以生桐油調為膏,夾紙做成,著肉面針刺數十孔,第一日用二貼,第二、三日用一貼,第四、五日用一貼,第六、七日以后,三日換一貼。尚存如錢大一處,不能收口,以松香四兩,蔥頭一把,共搗爛,置于碗中,以滾白水沖下,良久去水,取藥捻成餅貼瘡上。尚有針細一孔,流水不完,取蒜頭、蔥頭內第二層白皮,貼三、四日。(《瘍科選粹》黃丹膏)③治破傷水入,腫潰不愈:鉛丹、蛤粉等分。上二味,同炒令變色。摻瘡上水即出。(《圣濟總錄》鉛丹散)④治外痔:黃丹、滑石各等分。上為細末。新汲水調涂,日三、五次上。(《嬰童百問》丹石散)⑤治金瘡并一切惡瘡:上等虢丹、軟石膏不以多少(火煅通紅)。上細研和令如桃花色。摻傷處。(《百一選方》桃紅散)⑥治痘毒,膿水淋漓:黃丹、輕粉各五分,黃連末二錢。上研勻。搽患處。(《小兒痘疹方論》丹粉散)⑦治小兒口瘡:黃丹一錢,生蜜一兩。上相和深甌盛,甑內蒸令黑為度。每用少許,雞毛刷蘸口內。(《普濟方》大效金絲膏),⑧治目赤及翳:鉛丹、烏賊骨大小等分。上二味合研細,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著眼四眥,日一。(《千金方》>⑨治眼卒生珠管:鉛丹半兩,鯉魚膽汁量鉛丹多少用。上二味,合調如膏。點注目眥中,日三、五次。(《圣濟總錄》鉛丹膏)⑩治湯火傷:黃丹一兩,潮腦五錢。為末。以蜜調勻,涂患處。(《瘍醫大全》)11.治蝎螫人:黃丹醋涂之。(《補缺肘后方》)12.治風癎:鉛丹二兩,白礬二兩。為末,用磚一口,以紙鋪磚上,先以丹鋪紙上,次以礬鋪丹上,然后將十斤柳木柴燒過為度,取出細研。每服三至五分,溫酒下。(《博濟方》驅風散)13.治赤白痢:黃丹一兩(炒令紫色),黃連一兩(去須。微炒)。上藥搗羅為末,以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煎生姜、甘草湯下五丸。(《圣惠方》)14.治消渴:鉛丹二兩,栝樓八兩,茯苓、甘草(炙)各一兩半,麥冬八兩(去心)。上五味搗篩為散。旦以漿服方寸匕,日二。(《千金翼方》鉛丹散)15.治腋氣:膩粉、明礬、紅丹各等分。上為末。臨睡時抹之。(《續本事方》)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吐逆胃反,驚癎癲疾,除熱下氣。

2.《別錄》:止小便利,除毒熱臍攣,金瘡溢血。

3.《藥性論》:治驚悸狂走,嘔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4.《日華子本草》:鎮心安神,療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瘡,長肉,及湯火瘡,染須發,可煎膏。

5.《本草衍義》:治瘧及久積。

6.《醫學入門》:主中惡心腹脹痛。

7.《本草衍義補遺》:丹出于鉛而曰無毒,又曰涼,予觀竊有疑焉。曾見中年一婦人,因多子,于月內服鉛丹二兩,四肢冰冷強直,食不入口。時正仲冬,急服理中湯加附子,數帖而安,謂之涼而無毒可乎?8.《綱目》:鉛丹,體重而性沉,味兼鹽、礬,走血分,能墜痰去怯,故治驚癎癲狂,吐逆反胃。能消積殺蟲,故治疳疾、下痢、瘧疾有實積。能解熱拔毒,長肉去瘀,故治惡瘡腫毒、及入膏藥,為外科必用之物也。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