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茄子功效

《中藥大辭典》:茄子

別名

落蘇(孟詵)、昆侖瓜(《大業雜記》),草鱉甲(《養生主論》),中藥大全網 (《五代貽子錄》),矮瓜、吊菜子(《廣州植物志》)。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茄科植物茄的果實。夏、秋果熟時采收。

原形態

茄,又名:東風草(《滇南本草》)。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高60~100厘米,基部木質化,上部分枝,綠色或紫色,無刺或有疏刺,全體被星狀柔毛。單葉互生;葉片卵狀橢圓形,長6~18厘米,寬3.5~12厘米,先端鈍尖,基部常歪斜,葉緣常波狀淺裂,表面暗綠色,兩面具星狀柔毛;葉柄長2~5厘米。聚傘花序側生,僅含花數朵;花萼鐘形,頂端5裂,裂片披針形,具星狀柔毛;花冠紫藍色,橫徑約3厘米,裂片長卵形,開展,外具細毛;雄蕊5,花絲短,著生花冠喉部,花藥黃色。分離,圍繞花柱四周,頂端孔裂;雌蕊1,子房2室,花柱圓柱形,柱頭小。漿果長橢圓形、球形或長柱形,深紫色、淡綠色或黃白色,光滑;基部有宿存萼。花期6~8月,花后結實。

生境分部

全國大部地區均有栽培。

化學成分

胡蘆巴堿、水蘇堿、膽堿、龍葵堿等多種生物堿。種子中龍葵堿的含量最高,為1.2~1.5%。果皮含色素茄色甙、紫蘇甙,以及飛燕草素-3-葡萄糖甙,飛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等。

藥理作用

果、葉(新鮮或干燥后之粉末)口服或注射其提取物,能降低兔與人的血膽甾醇水平,并有利尿作用;但有人給健康男人每日口服此植物干粉12~24克/日,未能證實此結果。

性味

甘,涼。

①《開寶本草》:"味甘,寒。"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①《本草求真》:"入腸、胃。"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活血,止痛,消腫。治腸風下血,熱毒瘡癰,皮膚潰瘍。

①孟詵:"主寒熱,五藏勞。又摩之,敷腫毒。"

②崔禹《食經》:"主充皮膚,益氣力,腳氣。"

③《日華子本草》:"治溫疾,傳尸勞氣。"

④《滇南本草》:"散血,止乳疼,消腫寬腸,燒灰米湯飲,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

⑤《醫林纂要》:"寬中,散血,止渴。"

⑥《隨息居飲食譜》:"活血,止痛,消癰,殺蟲,已瘧,瘕疝諸病。"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內服:入丸、散或泡

復方

①治大風熱痰:大黃老茄子不計多少,以新瓶盛貯,埋之土中,經一年盡化為水,取出,入苦參末同丸,如梧子。食已及欲臥時,酒下三十粒。(《本草圖經》)

②治久患腸風瀉血:茄子大者三枚。上一味,先將一枚濕紙裹,于煻火內煨熟,取出入磁罐子,乘熱以無灰酒一升半沃之,便以蠟紙封閉,經三宿,去茄子,暖酒空心分服。如是更作,不過三度。(《圣濟總錄》茄子酒)

③治熱瘡: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令口小,去瓤三分,似一罐子,將合于腫上角。如已出膿,再用,取瘥為度。(《圣濟總錄》茄子角方)

④治婦人乳裂:秋月冷茄子裂開者,陰干,燒存性,研末,水調涂。(《婦人良方補遺》)

臨床應用

茄子外用治療多種外科疾患:㈠老爛腳:取新鮮紫色茄子之皮,局部外敷,每日1~2次。初用時局部癥狀加重,1星期左右反應消失。㈡皮膚潰瘍:取茄子煨煅存性,研成細末,加入少量冰片混勻,撒布創面,紗布包扎。㈢乳腺炎、疔瘡癰疽:將茄子細末撒于凡士林紗布上。外敷患處。共治4例皆有效。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茄子

英文名

fruit of Garden Eggplant, fruit of Eggplant

別名

落蘇、昆侖瓜、草鱉甲、酪酥、白茄、表水茄、紫茄、黃茄、東風草、銀茄、黃水茄茄、糟茄、昆侖紫瓜、矮瓜、吊菜子、雞蛋茄、卵茄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綱目》:王隱君《養生主論》治瘧方用干茄,諱名草鱉甲,蓋以鱉甲能治寒熱,茄亦能治寒熱故爾。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茄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melongena L。 [S. esculentum Du- nal;S; melongena L.uar .esculentum (Dunal) Nees]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熟時采收。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至亞灌木,高60-100cm。莖直立、粗壯,上部分枝,綠色或紫色,無南海或有疏刺,全體被星狀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4.5cm;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18cm,寬5-11cm,先端鈍尖,基部不相等,葉緣常波狀淺裂,表面暗綠色,兩面具星狀柔毛。能孕花單生,不孕花蝎尾狀與能孕花并出;花萼鐘形,頂端5裂,裂片披針形,具星狀柔毛;花冠紫藍色,直徑約3cm,裂片三角形,長約1cm;雄蕊5,花絲短,著生于花冠喉部,花藥黃色,分離,先端孔裂;雌蕊1,子房2室,花柱圓球形,柱頭小。漿果長橢圓形、于形或長柱形,溶紫色、淡綠色或黃白色,光滑,基部有宿存萼。花期6-8月,花后結實。

生境分部

原產亞洲熱帶,Sendtner認為原產阿拉伯。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 性喜高溫,生育的適溫是22-30℃,適于中性到微堿性土壤,能忍受較高的土壤溶液濃度,喜肥不耐旱,在耕層深厚,富含有機質,保肥保水能力強的沖積土上栽培最為合適。忌連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可以直播,也可用育苗移栽法。但現在茄子栽培已全部采用育苗移栽方式。在栽培季節上,一般分昌茄子和晚茄子兩種,早茄子栽培于早春,陽畦育苗,晚霜后露地定植,也可陽畦育苗,寧植后覆蓋塑料薄膜的早熟栽培;晚茄子育苗較晚,于小麥收獲后定植,且育苗可在露地進行。北方地區一般采用早茄子的春夏露地栽培;于1月底2月初,將經過浸種、催芽處理的種子撒播于育苗陽畦內,要求陽畦溫度保持在25-30℃,光照要充足。經5-6d后,可出苗,播后10d左右苗出齊,子葉平展時,要及時移植。第1次移植時,將小苗直接移入營養土方內,等長出兩片真葉時,再移入大營養方中。定植前8-10d,要加強通風鍛煉,早熟品種一般用平畦,密植方式,晚熟品種采用與甘藍等是作的栽培方式。

田間管理 定植后應及時中耕,促發根,緩苗后如干旱,可澆水,地表干時及時中耕、培土以蹲苗,追1次催果肥,灌1次“催果水”可用氮素化肥,每1hm2施入18.75-30kg;雨季應注意排水防澇;炎熱多雨季節,必須堅持定持定期使用殺蟲、殺菌藥劑。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呈不規則圓形或長圓形,大小不等。表面棕黃色,極皺縮,先端略凹隱,基部有宿萼和果梗。宿萼灰黑色,具不明顯的5齒,果梗具縱真紋理,果皮革質,有光澤。種子多數,近腎形,稍扁,淡棕色,長2-4mm,寬2-3mm,氣微,味苦。

化學成分

果實含胡蘆巴堿(trigonelline),水蘇堿(sta-chydrine)[1],茄堿(solanine)[2],飛燕草甙(delphin),對-香豆酸(p-caumaric acid),飛燕草素-3-葡萄糖甙(delphiidin-3-monoglu-coside)[3],飛燕草素-3-[4-(對-香豆酰)-糖基(1→6)葡萄糖甙]-5-葡萄糖甙(dilhinidin-3-[4-(P-coumaroyl)-rhamnosyl(1→6)glucoside]-5-glucoside),紫蘇寧(shisonin)[4],羅必明(lubi-min)[5],ζ-羥基谷氨酸(ζ-hydroxyglutamic acid)[6],甲羥戊酸(mevalonic acid即hiochic acid)[7],另報道從果實中分得除羅必明外的其他倍半萜[8]。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9],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10].種子中分得替告皂甙元(tigogein),薯蕷皂甙元(sios-genin)[11],8-羊毛甾醇(lanos-terol),24-亞甲基-8-羊毛甾烯-3β-醇(24-methylenelanost-8-en-3β-ol),環木菠蘿烷醇(cycloartanol),環木菠蘿烯醇(cycloartenol),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羽扇豆醇(lupeol),β-香樹脂醇(β-amyrin)[12],茄子中含7種必需氨基酸:蘇氨酸(threo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賴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13]。

另外,茄子中還含有蘋果酸(malic acid)和少量枸櫞酸(citric acid)[14]。

藥理作用

果、葉(新鮮或干燥后之粉末)口服或注射其提取物,能降低兔與人的血膽甾醇水平,并有利尿作用;但有人給健康男人每日口服此植物干粉12-24g/日,未能證實此結果。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活血;消腫。主腸風下血;熱毒瘡癰;皮膚潰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禁忌

《食療本草〉:“不可多食,動氣,亦發痼疾。熟者少食之,無畏。患冷人不可食,發痼疾。

各家論述

1.孟詵:主寒熱,五藏勞。又醋摩之,敷腫毒。

2.崔禹錫《食經》:主充皮膚,益氣力,腳氣。

3.《日華子本草》:治溫疾,傳尸勞氣。

4.《滇南本草》:散血,止乳疼,消腫寬腸,燒灰米湯飲,治腸風下血不止及血痔。

5.《醫林纂要》:寬中,散血,止渴。

6.《隨息居飲食譜》:活血,止痛,消癰,殺蟲,已瘧、瘕疝諸病。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