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肉蓯蓉功效

中藥名

肉蓯蓉

別名

肉松蓉(《吳普本草》),縱蓉(《本草經集注》),地精(《石藥爾雅》),金筍(《現代實用中藥》),大蕓(《青海藥材》),黑司令、馬足、馬芝、寸蕓

英文名

all-grass of Desertliving Cistanche

出處

1.出自《神農本草經》2.《本草圖經》:《本經》云,五月五日采,五月恐已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西人多用作食品啖之,刮去鱗甲,以凈洗去黑汁,薄切,合山羊肉作羹,極美好,益人,食之勝服補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的肉質莖。

采收和儲藏:4-5月上旬采挖剛出土的肉蓯黃,留小采大。去掉花序或蓯蓉頭,晾曬于干將沙灘上或房頂上,1個多月后曲黃白色變成肉質棕褐色,即為甜大蕓。秋季采收者因水分大,不易干燥,故把肥大者投入鹽湖中,腌1-3年,用時洗去鹽分,叫鹽大蕓。

原形態

①肉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厘米。莖肉質肥厚,圓柱形,黃色,不分枝或有時從基部分2~3枝。被多數肉質鱗片狀葉,黃色至褐黃色,覆瓦狀排列,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2.5厘米,寬4~8毫米,在莖下部者較短且排列較緊密,上部者較長,排列較疏松。穗狀花序圓柱形,長8~25厘米;寬6~8厘米,花多數而密集;每花的基部有1枚火苞片和2枚對稱的小苞片,大苞片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尖,小苞片長圓狀披針形,與花萼幾等長;花萼鐘形,淡黃色或白色,長1~1.3厘米,5淺裂,裂片近圓形,無毛或多少被有綿毛;花冠管狀鐘形,5淺裂,裂片近圓形,紫色,管部白色;雄蕊4,花藥倒卵圓形,先端有短尖的藥隔,花藥與花絲基部被皺曲的長柔毛;子房上位,長橢圓形,花柱細長。蒴果橢圓形,2裂。種子多數。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鹽堿地、干河溝沙地、戈壁灘一帶。寄生在紅沙、鹽爪爪、著葉鹽爪、珍珠、西伯利亞白刺等植物的根上。分布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

②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可達1米。形與肉蓯蓉相似,但莖上鱗片狀葉呈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厘米,寬4~8毫米,先端漸尖。花黃色,大苞片線狀披針形,近于光滑,小苞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稍長于花萼;花萼光滑無毛,裂片邊緣有細圓齒。

生于湖邊、沙地、瑣瑣林中,寄生在瑣瑣的根上。分布內蒙古等地。

③迷肉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莖基部特別肥厚,直徑30~45厘米,鱗片狀葉;呈卵狀披針形;莖中部較細,直徑15~25厘米,鱗片狀葉呈長團狀披針形。穗狀花序長圓形或圓柱形;苞片邊緣密被綿毛;花冠裂片邊緣具細毛。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25-1150m的荒漠中,寄生在科植物梭梭、白梭梭等植物的根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肉蓯蓉為寄生植物,寄主為梭梭和白梭等。適于生長沙漠環境。土壤為中細砂,呈中性或偏堿性,含鹽分較高。種子多,小而輕,千粒重0.086-0.091g,種子壽命較長。

2.栽培技術

用種子毓殖:可選沙土或半流沙沙漠地帶,適宜寄生梭梭生長,利用天然梭梭林較集中的沙不墓了,或培育人工梭梭林,在梭梭林東側或東南側方向約50-80cm處挖苗床,苗床大小不等,長1-2m,寬1m左右,深50-80cm,或寄生密集處,可挖一條大苗床溝圍線許多株寄生,將種子穴播于苗床上,施駱駝糞、牛羊糞等,覆土30-40cm,上面留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播種后保持苗床濕潤,誘導寄主根延伸苗床上,春、秋播種,2年間部分床內即有肉蓯蓉寄生,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2-4年內出土,形花結實。

3.田間管理

沙漠風大,要注意對被風吹裸露的寄主根,進遷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床要經常澆水保墑,除掉其他植物。肉蓯蓉5月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4.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可用Bo-10生物制劑300倍液或25%粉銹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根腐病,可松土,發生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蟲害有種蠅,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霧或澆灌根部。大沙可用磷化鋅或大隆毒鉺于洞外誘殺。

性狀

性狀鑒別

莖肉質,長圓柱形,有時稍扁,略彎曲,長3-15cm,直徑5-15cm,向上漸細,直徑2-5cm,有的切成段,上下直徑相近。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縱溝,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葉,鱗葉形或三角形,寬0.5-1.5cm,厚約2mm,尚可見鱗葉脫落后留下的彎月形葉跡。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色,有淡棕色維管束小點,環列成深波狀或鋸齒狀。木部約占4/5,有時中空。表面和斷面在光亮處有時可見結晶樣小亮點。氣微,味甜,略苦。

以條粗壯、密生鱗葉、質柔潤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扁平細胞,外被角質層。皮層由數十列薄壁細胞組成,排列緊密,近維管束處的細胞具紋孔,散有葉跡維管束。維管束處韌型,常16-22個排列成深波狀或鋸齒狀圓環;韌皮部薄壁細胞排列緊密,有時產分成頹廢狀;形成層不甚明顯;木質部可見非木化纖維。射線明顯。髓部多分形。皮層及髓部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鱗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扁長方形,外被薄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稍大。葉肉組織均為海綿組織,細胞類圓形,壁薄,含葉綠體,細胞間隙小。維管束5-7,外韌型,切向排列。

化學成分

肉蓯蓉含有微量生物堿及結品性中性物質。迷肉蓯蓉含有生物堿。肉質莖含肉蓯蓉甙(cistanoside)A、B、C、H,洋丁香酚甙(acteoside),2-乙酰基洋丁香酚甙(2-acetylacteoside),海膽甙(echinacoside)七種苯乙醇甙成分,還含鵝掌楸甙(lirio-dendrin),8-表馬錢子甙酸(8-epiloganic acid),胡蘿卜甙(daucos-terol),甜菜堿(beta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甘露醇(mannitol),N,N-二甲基甘按酸甲酯(N, N-dimethylglycinemethyl ester)和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acine),賴氨酸(lysine),蘇氨酸(serine)等十五種氨基酸及琥珀酸(succinic acid),三十烷醇(TCMLIBiacontanol),多糖類。

藥理作用

1.對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響肉蓯蓉水溶液50mg/kg或100mg/kgig給于小鼠觀察各項免疫功能指標。結果:脾臟和胸腺重量從85±12和37±6mg/kg增加到140±12和53±6mg/kg;巨噬細胞吞噬率從53±5%增加至78±3%;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值分別從147±47和0.05±0.1增加為361±62和0.18±0.01;腹腔巨噬細胞內的CAMP含量從100±8.6pmol/ml增加到152±10.9,cGMP含量從62±12(pmol/ml)降低為39±7;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使3H-TdR的參入淋巴細胞的量從178±19(cpm)增加為589±139;使遲發性超敏反應從0.54±0.15(mm)增加力0.82±0.12。表明本品的水溶性成分對小鼠的體液及細胞免疫均有增強作用。

2.對人淋巴細胞E花結形成和酸性a-酸萘酚酶酯酶(ANAE)活性的影響: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細胞與藥物在體外37℃共溫1小時后測定活性E(Ea)和總E(Et)花結率。花結涂片作ANAE染色。結果表明,陽性對照藥豬胸腺素F5(500ug/ml)、左旋咪唑(10ug/ml)和黃芪低濃度(5mg/ml)時,補腎藥肉蓯蓉低濃度(5mg/ml)時均能增加Ea花結率,但對Et花結率無影響。而肉蓯蓉高濃度(50mg/ml)時均可降低Et花結率。實驗中未見豬胸腺素F5和左旋咪唑能增高ANAE+淋巴細胞百分率,但肉蓯蓉在高濃度或低濃度時可降低ANAE+淋巴細胞百分率。可以看出補腎藥肉蓯蓉在一定濃度下能促進Ea花結形成,E花結試驗是測定人T細胞數量的常用方法,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

3.肉蓯蓉對小鼠遲發性足墊反應的影響:小鼠ig中藥煎液(60%,0.5ml)連續8天,給藥d4ipSRBC攻擊,24小時后測量足墊腫脹數值。結果表明,肉蓯蓉組在攻擊后24小時的足墊反應相對強度高于對照組,肉蓯蓉在體內有促進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4.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4.1促進排便作用:肉蓯蓉各組均能顯著縮短小鼠的通便時間,具有促進排便作用。實驗同時觀察排出糞便的形態,給肉蓯蓉各組多為正常或稍大糞粒,個別小鼠(5%)有稀水便發生。

4.2對小鼠小腸推動功能的影響:體重33±39雌性小鼠,所用藥液及蒸餾水對照液均于給藥前混入炭末(用量為藥液的5%)。小鼠斷食供水16小時后按0.6ml/只ig各供試液,20分鐘后處死。剖腹取出小腸測量。以幽門至炭末行進最遠處為推進度,幽門至回盲瓣為全長,前者除以后者為推進度。肉蓯蓉各組能顯著提高小鼠小腸推進度,證明該藥能增強腸蠕動,有改善腸肌運動功能的作用。

4.3肉蓯蓉對阿托品抑制排便的對抗作用:取體重42±39雄性小鼠(8mo)和體重46±4g雌性小鼠(8mo)按體重隨機分成4組,雌雄各半。斷食供水16小時后,單純給水組按0.15ml/10g體重ig各供試液。記錄ip阿托品時間、ig各供試液時間和小鼠排出第一粒紅色糞便時間,計算通便時間。結果表明0.025%阿托品對小鼠有明顯的抑制排便作用,肉蓯蓉能有效地對抗阿托品的這種抑制排便作用,其對抗強度與胃復安相比無顯著差異(P>0.47)。

4.4肉蓯蓉對小鼠大、小腸水分吸收的影響:選取體重43±3g雄性小鼠(8mo)20只,體重43±3g雌性小鼠(8mo)20只,按體重隨機分成4組,雌雄各半。斷食供水16小時后對照組按0.15ml/10g體重ig蒸餾水,肉蓯蓉組ig等量50%肉蓯蓉原藥材水煎液。給藥后3小時、5小時各處死一半小鼠,剖腹,用止血夾夾住大、小腸兩端,將大、小腸分離剪下,分別置稱量紙上,松開止血夾,立即于天平上稱濕重。再于烘箱內105℃干燥2小時后,稱取大小腸的干重。表4結果顯示給藥5小時后,肉蓯蓉組大腸含水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說明肉蓉對大腸的水分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5.炮制品的藥理作用:不同炮制方法制成的肉蓯蓉(炮制方法見化學成分之二),以0.5g/只劑量給于小鼠,共10天,與陽虛(醋酸氫化可的松制成的模型)小鼠肝脾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率進行比較。結果陽虛組的DNA合成率減少,給藥治療組DNA合成率增加,P值分別為<0.05和<0.01等。

鑒別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70%乙醇5ml,水浴溫熱1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加醋酸1ml傾入試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ml,兩液界面有棕紅色環。(檢查甾類)(2)取本品粉末0.5g,加1%鹽酸溶液5ml,水浴溫熱20分鐘,濾過。濾液加碘化鉍鉀試劑,生成棕紅色沉淀。(檢查生物堿)(3)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浸漬2小時,濾過。濾液蒸干,以1ml乙醇溶解,作供試液。另取甘露醇,加乙醇溶使成每毫升含1mg的溶液,作對照品溶液。取上述二溶液各10μm,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H薄板上,用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開,展距12cm,取出晾干后,噴霧10%硝酸鈰銨乙醇溶液顯色。供試液色譜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有相同的棕黃色斑點。

炮制

1.肉蓯蓉:揀凈雜質,清水浸泡,每天換水1-2次(如系咸蓯蓉,泡盡鹽分),潤透,切片(縱切),曬干。

2.酒蓯蓉:取蓯蓉片,用黃酒拌勻,置罐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加熱蒸至酒盡為度,取出,晾干。(每肉蓯蓉100斤,用黃酒30斤)

3.黑豆制:取肉蓯蓉用米泔水漂泡3天,每天換水1次,去盡咸味,刮去表面鱗葉,切1.5cm厚的片;然后取黑豆5kg炒香,分成3份,每次取1份摻水和肉蓯蓉用微火煮干,取出至半干,再蒸透后曬干,另取黑豆1份同煮,蒸曬,反復3次,曬干即可,每肉蓯蓉500kg,用黑豆50kg。

4.《雷公炮炙論》:凡使(肉蓯蓉),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炙得所。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甲醇-1%醋酸溶液(10:15:7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34nm。理論板數按麥角甾苷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麥角甾苷對照品4mg,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流動相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麥角甾苷160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 H第一法)],精密稱定,置100ml棕色量瓶中,精密加甲醇 50ml,密塞,搖勻,稱定重量,浸泡0.5小時,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Hz)40分鐘(50℃以下),取出,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離心,取上清液用微孔濾膜(0.45μm)濾過,濾液置棕色量瓶中,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5μl與供試品溶液5~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麥角甾苷(C29H36O15)不得少于0.080%。

性味

味甘;咸;性溫

①《本經》:味甘,微溫。

②《別錄》:酸咸,無毒。

③《本草正》:味甘咸微辛酸,微溫。

④《楸藥解》:甘咸,氣平。

歸經

歸腎、大腸經。

①《本草經疏》:入腎、心包絡、命門。

②《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

③《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足少陰腎、手陽明大腸經。

功能主治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主腎陽虛衰;精血不足之陽痿;遺精;白濁;尿頻余瀝;腰痛腳弱;耳鳴目花;月經衍期;宮寒不孕;腸燥便秘

①《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癥瘕。

②《別錄》: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③《藥性論》: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大補益,主亦白下。

④《日華子本草》: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⑤《本草經疏》: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炮制

肉蓯蓉:揀凈雜質,清水浸泡,每天換水1~2次(如系咸蓯蓉,泡盡鹽分),潤透,切片(縱切),曬干。酒蓯蓉:取蓯蓉片,用黃酒拌勻,置罐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加熱蒸至酒盡為度,取出,晾干。(每肉蓯蓉100斤,用黃酒3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肉蓯蓉),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注意

胃弱便溏,相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忌經器。

②《本草經疏》:泄瀉禁用,腎中有熱,強陽易興而精不固者忌之。

③《藥品化義》:相火旺,胃腸弱者忌用。

④《得配本草》;忌銅、鐵。火盛便閉、心虛氣脹,皆禁用。

復方

1.濟川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主治腎虛氣弱,大便不通,小便清長,腰酸背冷。

2.無比中藥大全網 丸(《備急千金要方》),健脾益胃,培元滋腎,主治虛勞損傷,肌體消瘦,腰酸膝軟,目暗耳鳴,飲食無味。

3.加味四斤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主治肝腎不足,熱淫于內,筋骨痿軟,行走無力,腰膝酸軟,潮熱時作,飲食無味。

4.菟絲子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少腹拘急,四肢氣短、夜夢驚恐,精神困倦,喜怒無常,小便清長,房室不舉等。

5.菟絲子散(《醫宗必讀》),主治膀胱虛寒,小便不禁或過多。

6.肉蓯蓉丸(《醫心方》),主治男子五勞七傷,陽痿不起,小便淋漓,尿色赤黃。

7.參茸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主治體虛神疲,耳鳴心悸,遺精早泄,貧血萎黃,神經衰弱。9.潤腸丸(《世醫得效方》),主治津液虧少,大便秘結。

8.治男子五勞七傷,陰痿不起,積有十年,癢濕,小便淋瀝,溺時赤時黃:肉蓯蓉、菟絲子、蛇床子五味子遠志續斷杜仲各四分。上七物,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平旦服五丸,日再。(《醫心方》肉蓯蓉丸)

9.治下部虛損,腹內疼痛,不喜飲食,平補:肉蓯蓉二斤,酒浸三日,細切,焙干,搗羅為末,分一半,醇酒煮作膏,和一半入臼中,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溫酒或米飲下,空心食前。(《圣濟總錄》肉蓯蓉丸)

10.補精敗,面黑勞傷: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藥性論》)

11.強筋健髓:蓯蓉、蟬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本草拾遺》)

12.治虛損,暖下元,益精髓,利腰膝: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蛇床子、遠志(去心)、五味子、防風(去蘆頭)、附子(炮裂,去皮、臍)、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巴戟、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各一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鹽湯下亦得,漸加至四十丸為度。(《圣惠方》肉蓯蓉丸)

13.治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棗湯每下三十丸。(《圣濟總錄》)

14.治發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結,老人、虛人皆可服:肉蓯蓉(酒浸,焙)二兩,沉香(別研)一兩。上為細末,用麻子仁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方》潤腸丸)

15.治高年血液枯槁,大便燥結,胸中作悶:大肉蓯蓉三兩,白酒浸,洗去鱗甲,切片,白湯三碗,煎一碗,頓服。(《醫學廣筆記》)

16.治消中易饑: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鹽湯下二十丸。(《醫學指南》)

17.勞傷,精敗面黑。用肉蓯蓉四兩,水煮爛,切薄研細,燉羊肉吃。

18.腎虛白濁。用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棗湯送下。

19.汗多便秘(年老或體虛的病人)。用肉蓯蓉(酒浸,焙過)二兩、沉香末一兩,共研為末。加麻子杜汁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白開水送下。

20.消中易饑(按:患此病者常多食,但身體很消瘦)。用肉蓯蓉、山萸、五味子等分,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鹽酒送下。

21.破傷風(口禁,身強直)。用肉蓯蓉切片曬干,燒成煙熏傷處,累效。

各家論述

1.《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癥瘕。

2.《別錄》: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3.《藥性論》: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大補益,主赤白下。

4.《日華子本草》: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5.《本草經疏》: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

6.《本草經疏》:肉蓯蓉,滋腎補精血之要藥,氣本微溫,相傳以為熱者誤也。甘能除熱補中,酸能入肝,咸能滋腎,腎肝為陰,陰氣滋長,則五臟之勞熱自退,陰莖中寒熱痛自愈。腎肝足,則精血日盛,精血盛則多子。婦人癥瘕,病在血分,血盛則行,行則癥瘕自消矣。膀胱虛,則邪客之,得補則邪氣自散,腰痛自止。久服則肥健而輕身,益腎肝補精血之效也,若曰治痢,豈滑以導滯之意乎,此亦必不能之說也。

7.《本草匯言》:肉蓯蓉,養命門,滋腎氣,補精血之藥也。男子丹元虛冷而陽道久沉,婦人沖任失調而陰氣不治,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

8.《本經逢原》:肉蓯蓉,《本經》主勞傷補中者,是火衰不能生土,非中氣之本虛也。治婦人癥瘕者,咸能軟堅而走血分也。又蓯蓉止泄精遺溺,除莖中熱痛,以其能下導虛火也。老人燥結,宜煮粥食之。

9.《玉楸藥解》:肉蓯蓉,暖腰膝,健骨肉,滋腎肝精血,潤腸胃結燥。凡糞粒堅小,形如羊屎,此土濕木郁,下竅閉塞之故。谷滓在胃,不得順下,零星傳送,斷落不聯,歷陽明大腸之燥,煉成顆粒,秘澀難通,總緣風木枯槁,疏泄不行也。一服地黃龜膠,反益土濕,中氣愈敗矣。肉蓯蓉滋木清風,養血潤燥,善滑大腸,而下結糞,其性從容不迫,未至滋濕敗脾,非諸潤藥可比。方書稱其補精益髓,悅色延年,理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非溢美之詞。

10.《本草求真》:肉蓯蓉,諸書既言峻補精血,又言力能興陽助火,是明因其氣溫,力專滋陰,得此陽隨陰附,而陽自見興耳。惟其力能滋補,故凡癥瘕積塊,得此而堅即消。惟其滋補而陽得助,故凡遺精莖痛,寒熱時作,亦得因是而除。若謂火衰至極,用此甘潤之品,同于桂、附,力能補陽,其失遠矣。況此既言補陰,而補陰又以蓯蓉為名,是明因其功力不驟,氣專潤燥,是亦宜于便閉,而不宜于胃虛之人也。謂之滋陰則可,謂之補火正未必然。

11.《本草正義》:肉蓯蓉,《本經》主治,皆以藏陰言之,主勞傷補中,養五臟,強陰,皆補陰之功也。莖中寒熱痛,則腎臟虛寒之病,蓯蓉厚重下降,直入腎家,溫而能潤,無燥烈之害,能溫養精血而通陽氣,故曰益精氣。主癥瘕者,咸能軟堅,而入血分,且補益陰精,溫養陽氣,斯氣血流利而否塞通矣。《別錄》除膀胱邪氣,亦溫養而水府寒邪自除。腰者腎之府,腎虛則腰痛,蓯蓉益腎,是以治之。利,今木皆作痢,是積滯不快之滯下,非泄瀉之自利,蓯蓉滑腸,痢為積滯,宜疏通而不宜固澀,滑以去其著,又能養五臟而不專于攻逐,則為久痢之中氣己虛,而積滯未盡者宜之,非通治暑濕熱滯之痢疾也。蓯蓉為極潤之品,市肆皆以鹽漬,乃能久藏,古書皆稱其微溫,而今則為咸味久漬,溫性已化除凈絕,縱使漂洗極淡,而本性亦將消滅無余,故古人所稱補陰興陽種種功效,俱極薄弱,蓋已習與俱化,不復可以本來之質一例論矣。但咸味能下降,滑能通腸,以主大便不爽,頗得捷效,且性本溫潤,益陰通陽,故通腑而不傷津液,尤其獨步耳。自宋以來,皆以蓯蓉主遺泄帶下,甚且以主血崩溺血,蓋以補陰助陽,謂為有收攝固陰之效。要知滑利之品,通導有余,奚能固澀,《本經》除陰中寒熱痛,正以補陰通陽,通則不痛耳。乃后人引申其義,誤認大補,反欲以通利治滑脫,謬矣。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