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酸漿根
出處
《蜀本草》
來源
為茄科植物酸漿的根。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酸漿"條。
化學成分
含生物堿3α-巴豆酰氧托烷。
性味
①《蜀本草》:"絕苦。"
②《閩南民間草藥》:"苦,寒,無毒。"
歸經
《閩東本草》:"入肺、脾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治瘧疾,黃疸,疝氣。
①《蜀本草》:"搗其汁,治黃病多效。"
②《現代實用中藥》:"利尿,鎮咳,解熱。"
③《黑龍江中藥》:"治月經過多及產后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鮮者0.8~1兩)。
禁忌
①《現代實用中藥》:"有墮胎之弊。"
②《閩東本草》:"凡脾虛泄瀉及濕痰忌用。"
復方
①治瘧:天燈籠草根七株。去梗葉,洗凈,連須切碎,Q 二碗,煮鴨蛋二枚,同酒吃。(《綱目拾遺》)
②治疝氣:鮮酸漿根一兩(洗凈),青殼鴨蛋一個。水、酒各半燉服,日服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酸漿根
英文名
Root of Franchet Groundcherry
別名
天燈籠草根
出處
出自《蜀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酸漿及掛金燈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salis alkekengi L. Physalis alkekengia L.var .francheti (Mast.) Makino.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莖高約40-80cm,基部略帶木質。葉互生,常2枚生于一節;葉柄長約1-3cm;葉片長卵形至闊形,長5-15cm,寬2-8cm,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移狹楔形,下延至葉柄,全緣而波狀或有粗芽齒,兩面具柔毛,沿葉脈亦有短硬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6-16mm,開花時直立,后來向下彎曲,密生柔毛而果時也不脫落;花萼闊鐘狀,密生柔毛,5裂,萼齒三角形,花后萼筒膨大,彎為橙紅或深紅色,呈燈籠狀包被將果;花冠輻狀,白色,5裂,裂片開展,闊而短,先端驟然狹包被漿果;花冠輻狀,白色,5裂,裂片開展,闊而短,先端驟然狹窄成三角形尖頭,外有短柔毛;雄蕊5,花藥淡黃綠色;子房上位,卵球形,2室。漿果球狀,橙紅色,直徑10-15mm,柔軟多汁。種子腎形,淡黃色。花期5-9月,果期6-10月。
形態與原種相似,主要區別為:花梗幾無毛或僅有稀疏毛,花萼除裂片毛較密外筒部稀疏;果成熟后果梗及果萼光滑無毛。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和根莖呈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2mm,表面皺縮,土棕色,節明顯。略具青草氣,味甚苦而微辛。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主黃疸;瘧疾;疝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鮮者24-30g。
禁忌
1.《現代實用中藥》:有墮胎之弊。
2.《閩東本草》:凡脾虛泄瀉及濕痰忌用。
復方
①治瘧: 天燈籠草根七株。去梗葉,洗凈,連須切碎,酒二碗,煮鴨蛋二枚,同酒吃。(《綱目拾遺》)②治疝氣: 鮮酸漿根一兩(洗凈),青殼鴨蛋一個。水、酒各半燉服,日服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各家論述
1.《蜀本草》:搗其汁,治黃病多效。
2.《現代實用中藥》:利尿,鎮咳,解熱。
3.《黑龍江中藥》:治月經過多及產后出血。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