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蜀羊泉
別名
來源
茄科蜀羊泉Solanum septemlobum Bunge,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部
吉林、遼寧、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治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
鮮草2兩,水煎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蜀羊泉
別名
羊泉、羊飴、漆姑、青杞、野茄、小孩拳、紅葵、野茄子、野枸杞、野辣子、藥人豆
出處
蜀羊泉始錄于《本經》。《別錄》載:"一名羊泉,一名羊飴,生蜀郡川谷。"《新修本草》云:"此草……葉似菊,花紫色,子類構杞子,根如遠志,無心有糝。"《救荒本草》青杞條說:"青杞,《本草》名蜀羊泉。"描述形態多同《新修本草》,并補記:"苗高二尺余,葉似菊葉稍長,子生青熟紅。"與本種形態基本相符。《植物名實圖考》蜀羊泉圖與本種也相似。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青杞的全草或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septemlobum Bung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割取全草,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約50cm。莖具棱角,多分枝。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往卵形,長3-7cm,寬2-5cm,為不整齊的羽狀分裂,裂片闊線形或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突窄,延為葉柄。二歧聚傘花序,頂生或腋外生;總花梗長約1-2.5cm;花梗長5-8mm,基部具關節;萼小,杯狀,5裂,萼齒三角形;花冠青紫色,先端深5裂,裂片長圓形;雄蕊5;子房卵形,2室,柱頭頭狀。漿果近球形,熟時紅色;種子扁圓形。花期夏秋間,果熟期秋末冬初。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長于山坡向陽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及四川等地。
性味
味苦;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咽喉腫痛;目昏赤;乳腺炎;肋腺炎;疥癬;疥癬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復方
蜀羊泉,《本草經考注》:“羊泉為羊涎之假借……作蜀羊泉者,謂生蜀郡也。”“此物莖葉有粘液如漆,故有羊涎及漆姑之名也。”
各家論述
1.《救荒本草》:"青杞,《本草》名蜀羊泉,今祥符縣西田野中有之。苗高二尺余,葉似菊葉稍長,花開紫色。子類枸杞子,生青熟紅。根如遠志,無心有椮。采嫩葉煠熟,水浸去苦味,淘洗凈,油鹽調食。"2.《綱目》:"漆姑有二種:蘇恭所說是羊泉,陶陳所說是小草。蘇頌所說老鴉眼睛草,乃龍葵也。又黃蜂作窠,銜漆姑草汁為蒂,即此草也。"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