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勝紅薊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勝紅薊

別名

花、白花草、白花香草、白花臭草檸檬菊、七星菊、白毛苦、貓屎草、膿泡草、勝紅藥、消炎草

來源

菊科勝紅薊屬植物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 L.,以全草或葉及嫩莖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

辛、微苦,涼。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止痛,止血,排石。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胃腸炎,胃痛,腹痛,崩漏,腎結石,膀胱結石;外用治濕疹,口瘡,癰瘡腫毒,蜂窩織炎,下肢潰瘍,中耳炎,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或干品研末撒敷患處,或絞汁滴耳,或煎水洗。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勝紅薊

別名

咸蝦花、臭壚草(《廣州植物志》),白花草、咸蝦草、路遇香(《福建民間草藥》),貓屎草(《廣東中藥》Ⅱ),膿泡草(《貴州植藥調查》),白毛苦、毛射香(《廣西民間常用草藥》),白花臭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綠升麻(《貴州草藥》),勝紅藥、廣馬草、水丁藥、魚眼草、油貼貼果(《云南中草藥》),消炎草、臭草(《云南中草藥選》),紫花毛草(《文山中草藥》)。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藿香薊的全草。夏、秋采收,除去根部,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被粗毛,有特殊氣味,高30~6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綠色稍帶紫色,葉卵形,對生,上部互生,長5~13厘米,基部鈍或渾圓,罕有為心形的,邊緣有鈍齒。頭狀花序小,直徑罕有達6毫米的,為稠密、頂生的傘房花序;總苞片矩圓形,突尖,背部有疏毛;小花藍色或白色,全部管狀,先端5裂。瘦果黑色,具狀鱗片形冠毛。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

野生于荒地。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化學成分

含黃酮甙、氨基酸、有機酸、揮發油。無羈萜、β-谷甾醇、豆甾醇、氯化鉀。

性味

辛苦,平。

①《福建民間草藥》:"苦辛,溫。"

②《貴州植藥調查》:"辛微苦,平。"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微苦,涼。"

歸經

《泉州本草》:"入肺、心包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癰疽瘡癤,外傷出血。

①《福建民間草藥》:"消癰,逐瘀,解毒,殺蟲。治魚口便毒,筋骨扭傷腫痛,喉蛾。"

②《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咽喉,為喉科專藥。治一切咽喉證狀,癰疽腫毒。"

③《廣東中藥》Ⅱ:"治子宮脫垂,子宮腫瘤。"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感冒發熱,外傷出血,瘡癤,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吹喉。

復方

①治喉癥(包括白喉):勝紅薊鮮葉一至二兩。洗凈,絞汁。調冰糖服,日服三次。或取鮮葉曬干,研為末,作吹喉散。(《泉州本草》)

②治癰疽腫毒:勝紅薊全草洗凈,和酸飯粒、食鹽少許,共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③治魚口便毒:勝紅薊鮮葉四兩,餅五錢。共搗爛,加熱溫敷。(《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筋傷骨扭腫痛:干勝紅薊全草一握,放在爐火中燒煙熏之。(《福建民間草藥》)

⑤治感冒發熱:白花草二兩。水煎服。

⑥治外傷出血:白花草適量,搗爛,敷患處。

⑦治瘡癤成膿未潰:白花草、黃糖少許。搗敷患處。(⑤方以下出《廣西中草藥》)

⑧治崩漏,鵝口瘡,疔瘡紅腫:勝紅薊三至五錢。水煎服。(《云南中草藥》)

⑨治瘧疾,感冒:廣馬草干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藥》)

⑩治風濕疼痛,骨折(復位固定后):鮮廣馬草搗爛敷于患處。(《文山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勝紅薊

英文名

Herb of Tropic Ageratum

別名

白花草、膿泡草、綠升麻、白毛苦、毛射香、白花臭草、消炎草、勝紅藥、水丁藥、魚腥眼、紫紅毛草、廣馬草

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藿香魚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eratum conyzoide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除去根部,鮮用或切段曬干。

原形態

藿香薊 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莖直立,多分枝,較粗壯,莖枝淡紅色,通常上部綠色,具白色尖狀短柔毛或長絨毛。葉對生,部互生,葉柄長1-3cm,生白色短柔毛及黃色腺點;葉片卵形,長5-13cm,寬2-5cm,上部葉及下部葉片漸小,多為卵形或長圓形,葉先端急尖,基部鈍或寬楔形,邊緣鈍齒。頭狀花序小,于莖頂排成傘房狀花序;花梗長0.5-1.5cm,具尖狀短柔毛;總苞鐘狀或半球形,突尖;總苞片2層,長圓形披針狀長圓形,長3-4mm,邊緣撕裂;花冠淡紫色,長1.5-2.5cm,全部管狀,先端5裂。瘦果黑褐色,5棱,冠毛膜片5或6個,長1.5-3mm,通常先端急狹或漸狹成長或短荒狀。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部

生于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緣,荒坡草地常有生長。我國社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常有栽培或逸為野生。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向陽土壤。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較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3-4月播種。在整好的地上,開1.3m,寬的畦,按行、株距各約25cm,開穴,深約3cm,1hm2用種子7.5kg,拌成種子灰,撒在穴里,上蓋草木灰至不見種子灰為止。也可以育苗移栽,3-4月撒播育苗,當苗高10-13cm時,選雨后移栽,每穴栽苗3-4株,栽后施清淡人畜糞水。

田間管理 直播的在苗出齊后除草,并施清淡人畜糞水提苗。當苗高10-13cm時勻苗、補苗。每穴留苗2-3株,并行淺薅、追肥。至6月再行中除、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水為主,也可施氮素化肥。育苗移栽的在栽活后渚耕、追肥1次,至6-7月再進行1次。

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蛞蝓,可在早晨撒石灰粉防治。

化學成分

全草含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勝紅薊黃酮(age-conyflavone)A、B、C,川陳皮素(nobiletin),甜橙素(sinensetin),釣黃酮(linderoflavone)B,5-甲氧基川陳皮素(5-methoxyno-biletin),5,6,7,8,5-五甲氧基-3,4-亞甲二氧基黃酮(5,6,7,8,5-pentamethoxy-3,4-methylenedioxyflavone),5,6,7,5-四甲氧基-3,4-亞甲二氧基黃酮(5,6,7,5-tetramethoxy-3,4-methylenedioxyflavone),56,7,3,4,5-六甲氧基黃酮(5,6,7,3,4,5-hexamethoxyflavone),5,6,7,8,3-五甲氧基-4-羥基黃酮(5,6,8,3-pentamethoxy-4-hydroxyflavone),5,6,8,3,5-六甲氧基-4-羥基黃酮(5,6,7,8,3,5-hexamethoyx-4-hy-droxyflavone)[1],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3-蕓香糖甙(daempferol-3-rutinoside),山柰酚-3,7-雙葡萄糖甙(kaempferol-3,7-)[11]。全草還含有生物堿:石松胺(lycopsamine),刺凌備草堿(eclinatine)[2],及三萜類化合物:無羈萜(friedelin),(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3]。所含揮發油的成分中有勝紅薊色烯(ageratochromene),香豆精(coumarin),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7-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4]和去甲氧基勝紅薊色烯(demethoxyager-atochrmene)[10]。

地上部分含有多種色烯類化合物:7-甲氧基-2,2-二甲基色原烯,7,8-二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7,8-dimethoxy-2,2-dimethlchromene),7-甲氧基-8-乙酰基-2,2-二甲基色烯(7-methoxy-8-acetyl2,2-dimethylchromene),6-(1-甲氧基乙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6-(1-methoxyethyl)-7-methoxy-2,2-dimethlchromene],6-(1-羥基乙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6-(1-hydroxyethyl)-7-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6-(1-乙氧基乙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6-(1-ethoxyetyl)-7-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6-乙烯基-7-氧基-2,2-二甲基色烯(6-vinyl-7-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6-當歸酰氧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6-angeloyloxy-7-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5],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烯(7-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勝紅魯色烯[6]及黃酮類化合物:5,6,7,8,9-五甲氧基-3,4-亞甲二氧基黃酮[6],5-甲氧基川陳皮素[7],山柰酚、槲皮素[8],5,6,7,8,5-六甲氧基黃酮(8-hyxroxy-5,6,7,3,4,5-hexam-ethoxyflavone)[2,9]。此外,地上部分還含有旋芝麻素(sesamin),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5],7-豆甾烯-3-醇(stigmast-7-en-3-ol),延胡索酸(fuma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8].

藥理作用

勝紅薊中得到的精油在本碟法試驗中表現出抗菌活性[1]。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止痛。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咯血;衄血;崩漏;脘腹痛疼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癰腫瘡毒;濕疹瘙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感想末;或鮮品搗敷汁。外用:適量,搗敷研末吹喉或調敷。

復方

①治喉癥(包括白喉):勝紅薊鮮葉一至二兩。洗凈,絞汁。調糖服,日服三次。或取鮮葉曬干,研為末,作吹喉散。(《泉州本草》)②治癰疽腫毒:勝紅薊全草洗凈,和酸飯粒、食鹽少許,共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③治魚口便毒:勝紅薊鮮葉四兩,茶餅五錢。共搗爛,加熱溫敷。(《福建民間草藥》)④治筋傷骨扭腫痛:干勝紅薊全草一握,放在爐火中燒煙熏之。(《福建民間草藥》)⑤治感冒發熱:白花草二兩。水煎服。⑥治外傷出血:白花草適量。搗爛,敷患處。⑦治瘡癤成膿未潰:白花草、黃糖少許。搗敷患處。(⑤--⑦方均出《廣西中草藥》)⑧治崩漏,鵝口瘡,疔瘡紅腫:勝紅薊三至五錢。水煎服。(《云南中草藥》)⑨治瘧疾,感冒:廣馬草干品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藥》)⑩治風濕疼痛,骨折(復位固定后):鮮廣馬草搗爛敷于患處。(《文山中草藥》)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消癰,逐瘀,解毒,殺蟲。治魚口便毒,筋骨扭傷腫痛,喉蛾。

2.《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咽喉,為喉科專藥。治一切咽喉證狀,癰疽腫毒。

3.《廣東中藥》Ⅱ:治子宮脫垂,子宮腫瘤。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感冒發熱,外傷出血,瘡癤,濕疹。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