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石防風功效

《中藥大辭典》:石防風

別名

珊瑚菜(《綱目》),山葖(《安徽通志》)。

出處

《本草圖經》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石防風的根。秋、冬采挖根部,洗凈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或近紡錘形,灰黃色或黑褐色。莖圓柱狀,高30~80厘米,有分枝,無毛。葉互生;基出葉及莖下部葉具柄,基部鞘狀抱莖;葉片2回3出式羽狀全裂,1回裂片卵形至披針形,最終裂片披針形,邊緣有缺刻狀牙齒;莖上部葉簡單,鞘狹倒卵形,不膨大。復傘形花序,有小傘形花序10~15個。小傘形花序柄長1~2.5厘米,含花20~30朵;總苞1~2片或缺如,小總苞片數片,絲狀線形;較花梗稍短或同長;花瓣5,白色,先端彎向內方。雙懸果卵狀橢圓形,長3~4毫米,無毛,背棱中棱肋狀,側棱稍廣。花期夏、秋季。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林緣。分布東北、河北、河南、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主產陜西、河北等地。

性狀

干燥根呈圓柱狀或類紡錘形,有的分枝。外表灰黃色或黑褐色,接近根頭部有環狀橫紋,以下具縱紋及橫列皮孔;頂部有莖基殘留。斷面類白色,有放射狀的輪層。氣味微香。以干燥、質實、氣香者為佳。

本品在陜西、山東、河北、河南、廣西等地亦作前胡使用。

化學成分

根和果實中分離到前胡甙元。

性味

苦辛,涼。

①《綱目》:"辛甘。"

②《陜西中草藥》:"味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

治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咳喘,妊娠咳嗽。

①《本草圖經》:"療頭風眩痛。"

②《陜西中草藥》:"降氣祛痰,發散風熱,治感冒,咳嗽,支氣管炎,胸脅脹滿,喘息。"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

復方

①治感冒,咳嗽,氣喘:石防風、苦杏仁各三錢,紫蘇子桔梗各二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②治孕婦咳嗽:石防風、當歸各三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石防風

英文名

Root of Terebinthaceous Hogfennel

別名

前胡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石防風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 (Fisch.) Fisch. Ex Turcz. [Selinum terebinthaceum Fisch. Ex Trevir.]

采收和儲藏:秋了采挖根,洗凈曬干。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120cm。根頸稍粗,殘存棕褐色葉鞘纖維;根長圓錐形,徑0.5-1.2cm,表皮灰褐色。莖睦立,具縱條紋,下部光沒無毛,上部時有微細柔毛。基生葉葉柄長8-20cm;葉片輪廓橢圓形至三角狀卵形,長6-18cm,寬5-15cm,二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楔形,邊淺裂或具2-3鋸齒,長0.8-1.2cm,兩面均無毛或僅葉脈基部有糙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但較小,無葉柄,僅有抱莖的寬闊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和側生;花序梗長3-15cm;傘輻8-20,帶棱角近方形;總苞片0-2,線狀披針形;小總苞片6-10,線形;花白色;萼齒細長錐形;花瓣倒心形;花柱基圓錐形,花柱向下彎曲。分生果卵狀橢圓形,長3-4mm,寬2-3mm,背棱和中棱線形突起,側棱翅狀;每棱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草地、林下、林緣及山地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東。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狀或類紡錘形,有的分枝。外表灰黃色或黑褐色,接近根頭部有環狀橫紋,以下具縱紋及橫裂皮孔;頂部有莖基殘留。斷面類白色,纖維性強,有放射狀的輪層。氣味微香。

以干燥、質實、氣香者為佳。

化學成分

根中含異環氧布特雷辛(isoepoxybuteri-xin)[1]。果實中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mgasterol),紫花前胡素(decursin),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2]。另含德爾妥因(deltoin)[3].

性味

苦辛;涼味苦;辛;性微寒

歸經

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

散風清熱;降氣祛痰。主感冒;咳嗽;痰喘;頭風眩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療頭風眩痛。

2.《陜西中草藥》:降氣祛痰,發散風熱。治感昌,咳嗽,支氣管炎,胸肋脹滿,喘息。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