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沙參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沙參

別名

南沙參、泡參、泡沙參

來源

桔梗科沙參屬植物四葉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A. berticillata (Pall.) Fisch.]、杏葉沙參A. axilliflora Borb [A. stricta Miq.]或其同屬植物,以根入藥。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刮去粗皮,即時曬干。

原形態

1、四葉沙參(輪葉沙參)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主根粗肥,長圓錐形或圓柱狀,黃褐色,粗糙,具橫紋,頂端有蘆頭。莖常單生,少有叢生,除花序外不分枝,無毛。基生葉成叢,卵形、長橢圓形或近圓形;莖生葉常4片輪生,偶有5~6片輪生,外形變化很大,由卵形、披針形至條形,長4~8厘米,寬1.5~3厘米,邊緣有粗鋸齒、細鋸齒至全緣,葉越寬,齒越粗。夏季開花,花序圓錐狀,下部花枝輪生,頂部花枝有時互生;花萼光滑而小,杯狀,先端5裂,裂片條狀;花冠藍色,窄鐘形,長約1厘米,先端5淺裂;雄蕊5;雌蕊1,下部具肉質花盤,花柱細長,突出花冠外,柱頭2裂,子房下位。蒴果球形而稍扁,孔裂,含有多數種子。

2、杏葉沙參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被白色細毛。主根粗肥,細長圓錐形。莖單一,直立,上部分枝。基生葉有長柄,葉片廣卵形;莖生葉互生,有短柄或無柄;葉片卵形或窄卵形,長3~7厘米,愈向上部葉愈窄小,邊緣有粗細不等的鋸齒。夏季開花,寬相近,藍色。蒴果近球形。

生境分部

1、四葉沙參(輪葉沙參) 生于山野陰坡草叢中、林緣或路邊。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2、杏葉沙參 生于路旁、山坡石縫或草叢中。分布于華東、中南及四川等地區。

化學成分

1、四葉沙參的根含三萜類皂甙為沙參皂甙(C30H58O4)。

2、杏葉沙參的根含呋喃香豆精類:花椒毒素(xanthotoxin 或 ammoidin,為8-甲氧基補骨脂素)。

藥理作用

1、本品有祛痰作用,可持續4小時以上。

2、沙參的1:40浸液無溶血現象,但能與紅血球作用變色而發生混濁沉淀。

性味

甘,涼。

功能主治

清熱養陰,潤肺止咳。主治氣管炎,百日咳,肺熱咳嗽,咯痰黃稠。

用法用量

2~4錢。

復方

肺熱咳嗽無痰,咽干:(南)沙參、桑葉麥冬各4錢,杏仁、貝母、枇杷葉各3錢。水煎服。

備注

同屬植物凡主根粗壯者均可作沙參(南沙參)入藥,常見的還有以下數種:

1、闊葉沙參Adenophora pereskiaefoli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Fisch., ex Loud.。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安徽等省。

2、山沙參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分布于河北、陜西、甘肅、青海、四川等省。

3、長柱沙參Adenophora stenanthina (Ledeb.)Kitag.,分布于東北各省。

4、柳葉沙參Adenophora coronopifolia Fisch.,分布于東北各省。

5、線齒沙參Adenophora capillaris Hemsl.,分布于四川省。

6、西南沙參Adenophora buueyana Diels,分布于四川、云南等省。

7、百合葉沙參Adenophora lilifolioides Pax et Hoffm.,分布于西藏。

8、紫沙參Adenophora paniculata Nannf.,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等省。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沙參

別名

知母、白沙參、苦心、識美、虎須、白參、志取、文虎、文希、羊婆奶、南沙參、鈴兒參、泡參、桔參、山沙參、沙獺子

出處

本品始載于《本經》,列為上品。《吳普本草》首先記載沙參之形態,云:"三月生如葵,葉青,實白如芥,根大,白如蕪菁 。三月采。"《蜀本草》亦謂:"花白色,根苦葵根。"《綱目》記載較詳,云:"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則尖長如枸記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春。并結實,大加冬青實,中有細于。霜后苗枯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桔梗科植物沙參、杏葉沙參、輪葉沙參、云南沙參、泡沙參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dinophora stricta Miq.2.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3.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 [A.uerticillata Fisch.; Campanula tetraphylla Thunb.]4.Adenophora khasiana (Hook. F. et Thoms.)5.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采收和儲藏:播種后2-3年采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泥土,乘新鮮時用竹片刮去外皮,切片,曬干。

原形態

1.沙滲 多年生草本,莖高40-80cm。不分枝,常被短硬毛或長柔毛。基生葉心形,大而具長柄;莖生葉無柄,或僅下部的葉有極短而帶翅的柄;葉片橢圓形、狹卵形,基部楔形,長3-11cm,寬1.5-5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兩面疏生短毛或長硬毛,或近于毛。花序學不分枝而成假總狀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極狹的圓錐花序,極少具長分枝而成圓錐花序的;花梗長不足5mm;花萼常被短柔毛呀粒狀毛,少數無毛,筒部常倒卵狀,少數為倒卵狀圓錐形,裂片5,狹長,多為鉆形,少數為條狀披針形;花冠寬鐘狀,藍色或紫色,外面無毛或有硬毛,裂片5,三角狀卵形;花盤短筒狀,無毛;雄蕊5,花絲下部擴大成片狀,花藥細長;花柱常略長于花冠,柱頭3裂,子房下位,3室。蒴果橢圓狀球形,極少為橢圓狀,長6-10mm。種子多數,棕黃色,稍扁,有1條棱,長約1.5cm。花、果期8-10月。

2.杏葉沙參 本種與沙參的區別在于:莖生葉在莖上部的無柄或僅有楔狀短柄,葉基部常楔狀下延,基生葉具長柄。花序分枝粗壯,幾乎平展或弓曲向上;花萼裂片卵形至長卵形,最寬處在中下部,通常多少重疊,寬1.5-4mm,花盤多功能數有毛,少無毛;花柱與花冠等長。花期7-9月。

3.輪葉沙參 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別在于:葉3-6輪生,卵圓形至線狀披針形。花序分枝也常輪生;花盤較短,長2-4mm,直徑不超過1mm;花冠細小,近于筒狀,口部稍收縊,裂片長約2mm。花期7-9月。

4.云南沙參 本種與前三種的區別在于:莖生葉均勻分布于莖上;常無柄,葉片卵圓形至長卵形或倒卵形,上面疏生糙毛,下面密硬毛或僅葉脈上被硬毛。假總狀花序;花盤短筒狀,長不超過1mm;花萼邊緣有1-3對小齒。花期8-10月。

5.泡沙參 本種與前四各的區別在于:莖常密被倒生短硬毛;莖生葉無柄,極個別有楔狀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長圓形、狹橢圓形和倒卵形,兩面被毛,邊緣有2至數個粗大齒。花序通常在基部有分枝;花盤被毛;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多生于低山草叢中和巖石縫內,也有生于海拔600-700m的草地上或1000-3200m的開曠山坡及林內者。

生于海拔600-2000m的草地或林緣草地中。

2.生于山地草叢中。

3.生于草地或灌木叢中。

4.生于海拔1000-2800m的雜木林、灌叢或草叢中。

5.生于海拔3100m以下的陽坡草地,少生于灌叢或林下。

資源分布:1.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廣西等地。

2.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3.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華南。

4.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西藏。

5.分布于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雖耐干旱,但在生長期中也需要適量水分,幼苗時期,干旱往往引起死苗。當年播種的沙參,一般不開花結實,需至翌年6月開花,花基6-9月,9月種子成熟。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作種子繁殖,分春播與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凍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m2施堆肥或廄肥4500-60000kg。整地后,作畦寬1m,按行距40cm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1.5cm,稍鎮壓,澆水,并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春播種子約兩星期后出苗。冬播種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間管理體制 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松土,苗高3cm左右間苗1次,高10-15cm時定苗,每隔10-15cm,留壯苗1棵。為防止倒伏,在生長期間,可結合施肥進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壯,以后除每年植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還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糞為主,在植株高45cm時,及時打頂,控制植株高度,減少養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長。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蟲害有蚜蟲、地老虎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 (1)沙參 根圓柱形或圓錐形,有的彎曲或扭曲,少數2-3分枝,長8-27cm,直徑1-4.3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貢色,較粗糙,有不規則扭曲的皺紋,上部有細密橫紋,凹陷處常有殖留棕褐色栓皮。頂端蘆頭(根莖)單個,稀多個,長2-7cm,四周具多數半月形莖痕,呈盤節狀。質硬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類白色,多裂隙,較松泡。氣微,味微甘、苦。

(2)杏葉沙參 根圓錐形,下部分枝極少,長9-17cm,直徑0.7-2cm。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無環紋,有縱皺。頂端蘆頭長1.4-8.8cm,盤節明顯或不明顯。折斷面不平坦,類白色,較結實。

(3)輪葉沙參 根圓柱形,少2-分枝,長5.5-14cm,直徑0.5-2cm。表面無縱皺,上部具環紋。折斷面不平坦,白色,中空。

(4)云南沙參 根偶有分枝,長5-25cm,直徑1-3.5cm,上部多橫紋,下部具彎曲縱紋或深溝紋。蘆頭長0.5-4cm。折斷面白色,多裂隙。

(5)泡沙參 根圓柱形,少2分枝,長8-14cm,直徑0.9-3cm,表面矍環紋。蘆頭長3-6.5cm,盤節密。折斷面不平坦,淡黃白色,松泡,中空。

均以粗細均勻、肥壯、色白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1)沙參(未去皮) 落皮層由木栓石細胞和木栓層組成。木栓石細胞1-3環,每環1列細胞,細胞長亠菜,外壁增厚4-45μm,側壁常增厚成倒“U”字形,有的外壁呈脊狀增厚突入胞腔內:木栓細胞2-4環,每環3-7列細胞。皮層窄,可見狹長的乳汁管。中柱三生構造明顯,次生構造略偏心;近中央的三生維管束與次生維管束相嵌排列;形成層和額外形成層呈斷續的弧狀;三生維管束的木質部束常短寬,單束成分叉;射線明顯,常擠壓破碎,本品乳汁和常與篩管群伴生;菊糖僅見在少數導管或導和附近薄壁細胞中。

(2)杏葉沙參 無木栓石細胞。木栓層厚4-25列細胞,木栓細胞壁平直工微波狀彎曲。三生維管束密集。乳汁管存在于韌皮部、栓皮層。菊糖結晶少,存在于導管中,極少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常見封閉組織。

(3)輪葉沙參 木栓石細胞1-8環,每環厚1-2列細胞。木栓細胞厚3-7列細胞。乳汁管稀少,多聚集在篩管群附近。菊糖結晶多,存在于韌皮部。

(4)泡沙參 木栓石細胞1-6環,每環厚1-5裂細胞;木栓石細胞壁均勻增厚,紋孔、孔溝明顯。木栓細胞環2-15列細胞。三生維管束多,排列零亂;韌皮部外側乳汁管群成環。菊糖結晶無或偶見。

粉末特征:(1)沙參 ①網紋、螺紋導管直徑18-70μm,網紋導管網孔多狹縫狀。②木栓石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長條形、類橢圓形、類多邊形,長18-155μm,寬18-61μm,壁厚1-5μm,有的垂周壁連珠狀增厚;側面觀長方形,外壁增厚5-7μm。③木栓細胸表面觀類長方形、長條形或不規則形,垂周壁直或彎曲;斷面觀類長方表,壁略波狀彎曲,有的可見條狀紋理。④有節乳管常連接成網狀。⑤菊糖結晶扇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

(2)杏葉沙參 ①網紋、梯紋導管直徑14-71μm;梯紋導管紋孔多呈長方形。②木栓細胞表面觀類多邊形、類長方形,長35-2233μm,寬12-53μm。此外,有菊糖、乳汁管,偶見木栓石細胞(根莖)。

(3)輪葉沙參 ①網紋、孔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2-88μm。②木栓石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長93-240μm,寬21-59μm,壁厚1-27μm,可見細必裂紋及紋孔;斷面觀長方形,外壁厚,側壁稍厚,呈馬蹄形。此外,有木栓細胞、乳汁管及菊糖。

(4)泡沙參 ①網紋、梯紋導管直徑12-75μm。②木栓石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類多邊形,長35-107μm,寬19-46μm,壁厚5-14μm,紡也稀,細孔狀,孔溝明顯。③木栓細胞表面觀長條形、類長方形或類多邊形,垂周壁平直或波狀彎曲;斷面觀類長方形,壁略彎曲,有的可見條狀紋理。此外,有乳汁管、菊糖。

化學成分

沙參根中分離得4個化合物,它們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1]。

藥理作用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腹腔注射杏葉沙參煎液(0.5g/只)能明顯增高小末梢血中淋巴細胞和T細胞數;胸腺內淋巴細胞數和T細胞數亦有增加趨勢,可顯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百分率;可明顯增加小鼠脾臟重量,但降低小鼠脾臟淋巴細胞數和T細胞數。表明沙參可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抑制體液免疫。具有調節免疫平衡的功能。沙參也可提高淋巴細胞轉換率。

2.祛痰作用:按1g/kg劑量給家兔灌服沙參煎劑表明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其作用可持續4小時以上,但作用強度不及紫花等。

3.抗真菌作用:沙參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羊毛樣小芽胞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強心作用:1%沙參浸劑對離體K 心臟具有明顯強心作用,離體心臟振幅增大,作用可持續5分鐘。

鑒別

量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身碎骨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熱10min,濾過。取液液2ml,加5%α-萘酚乙醇液2-3滴,搖勻,沿試和壁緩緩加入硫酸0.5ml,兩液接界處即顯紫紅色環。(檢查糖類) 另取濾液2ml,加堿性石酸銅試液4-5滴,置水浴中加熱5min,生成紅棕色氧化亞銅沉淀。(檢查糖類)(2)薄層色譜 取藥材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60ml,回流提取4h,回收氯仿后,殘渣以1ml氯仿溶解作為供試液。另取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棕櫚酸酯各1mg,加氯仿1ml溶解作為對照液。分別吸取上述供試液和和對照液各10μm,點于同一硅膠G薄板上。以氯仿-苯(9:1)展開至1/2處,吹干,再以氯仿-苯(7:3)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液,110℃加熱5min。樣品液色譜在與對照液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

1.沙參: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和蘆頭,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蜜沙參: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南沙參片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橙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南沙參片100kg用煉蜜25kg。

3.飲片性狀:沙參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或類白色,有多數不規則裂隙,呈花紋狀。周邊淡棕黃色,皺縮。質輕。無臭,味微甘。蜜沙參形如南沙參片,表面橙黃色或焦黃色,偶見焦斑,味甜。

性味

味甘;微苦;性微寒

歸經

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

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虛熱喉痹;津傷口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或入丸、散。

禁忌

風寒咳嗽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防己,反藜蘆。"2.《本草經疏》:"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復方

《綱目》:“沙參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為羊婆奶,《別錄》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無心味談,而《別錄》一名苦心,又與知母同名,不知所謂也。鈴兒草,象花形也。”按:弘景謂五參“主療頗同”,非也,實因其根皆為錐形與人參相類也。時珍列沙參為山草類,并謂“沙參處處山原有之”,而又調其“宜于沙地”,所釋乃望文生義。《吳普本草》云:“沙參,一名白參,實白如芥,很大,白如蕪菁。”《廣雅疏證》:“案‘沙’之言斯,白也。”《詩刊、小雅. 瓠葉)箋云:“‘斯’,白也。今俗語斯白字作‘鮮’,齊魯之聲近斯。斯、沙古音相近。實與根皆白,故調之‘白參’,又謂之‘沙參’”。“沙參”與“白參”同義。《廣雅疏證》又云:“《神農本草》云:‘沙參一名知母,味苦,此苦心之所以名也。’”《本草經考注》則云:“沙參、知母,古誤混同……知母下地參、水參、水須三名蓋為沙參一名。沙參下黑字一名虎須亦是知母條錯簡歟。”可供參考。

各家論述

1.《別錄》:"沙參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2.《本草經集注》:"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此沙參井人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多名,又有紫參,正名牡蒙,在中品。"3.《蜀本草》:《圖經》云:花白色,根若葵根。"4.《本草圖經》:"今出淄、齊。潞、隨州,而江、淮、荊、湖州郡或有之。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開紫花,根知葵根,著許大,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月、八月來根,暴十。有上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膠,此為小異。"5.《救荒本草》:"沙參,令輝縣太行山邊亦有之。又有杏葉沙參及細葉沙參,氣味與此相類,但《圖經》內不曾載此二種葉苗形容,未敢收入本條。今皆另條開載。救饑:掘根浸洗極凈,換水煮上苦味,再以水煮飯熟,食之。"6.《本草備要》:"似人參而體輕松,向實者良。生沙地者長大,生黃土者瘦小(北地真者難得。沙參分南北兩種: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遜。)"7.《本草從新》:"南沙參,色稍黃,形稍瘦小而短,近有. 種味帶辣者,不可用。"8.《本經逢原》:"沙參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9.《植物名實圖考》:"沙參,《本經》上品。處處皆有,以北產及太行山為上,其類亦有數種,洋《救荒本草》。花與薺苨相同,惟葉小而很有心為別。"

臨床應用

1.騷日老西散(沙參四味散)沙參 25g,甘草15g,紫草茸15g,拳參15g。以上四味,粉碎成細粉,混勻,分裝,即得,每袋50g。本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熱清肺,止咳祛痰。用于感冒咳嗽,肺熱咳嗽,痰中帶血,胸脅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兒酌減。(《遼寧省藥品標準》1987年)2.南沙參浸膏溶液:南沙參 1000g。取南沙參按滲漉法,以35%乙醇為溶媒,俟滲出液達生藥量5倍時,停止滲漉,回收乙醇并濃縮,濾過。取少許澄明濾液測定含量后,調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g,再加0.5%宋甲酸鈉,靜置8-10天,取上清液濾過即得。按總抽出物方法測定:每1ml含總抽出物250mg。功能鎮咳祛痰,清肺火止咳。用于肺氣虛弱,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肺膿瘍,肺結核,咳嗽氣短,午后發熱,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中藥制劑匯編》)3.利咽合劑:南沙參250g,桑葉75g,石斛125g,射干125g,木蝴蝶37g,白蘇子125g,麥冬150g。以上七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濾過,靜置,上清液濃縮至1050ml,加適量防腐劑,攪拌,靜置,取上清液 1 000ml,即得。本品為淡黃色液體,味苦。放置后略有沉淀。取本品2ml,加堿性酒石酸銅試液4-5滴,水浴加熱5分鐘,產生紅棕色沉淀,本品的相對密度應不低于1.03。功能養陰生津,清熱利咽。用于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南京市衛生局《醫院制劑規范》)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