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沙棘
英文名
FRUCTUS HIPPOPHAE
別名
來源
本品系蒙古族、藏族習用藥材。為胡頹子科沙棘屬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冬二季果實成熟或凍硬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或蒸后干燥。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或扁球形,有的數個粘連,單個直徑5~8mm。表面橙黃色或棕紅色,皺縮,頂端有殘存花柱,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果肉油潤,質柔軟。種子斜卵形,長約4mm,寬約2mm;表面褐色,有光澤,中間有一縱溝;種皮較硬,種仁乳白色,有油性。氣微,味酸、澀。
鑒別
(1)果皮表面觀:果皮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稍厚。表皮上鱗毛較多,由100 多個單細胞毛毗連而成,末端分離,單個細胞長80~220μm,直徑約5μm,毛脫落后的疤痕由7~8個圓形細胞聚集而成,細胞壁稍厚。果肉薄壁細胞含多數橙紅色或橙黃色顆粒狀物。鮮黃色油滴甚多。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點于濾紙上,噴以三氯化鋁試液,干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另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及鹽酸3~4滴(必要時置水浴上稍加熱),顯紅色。
性味
酸、澀,溫。
功能主治
止咳祛痰,消食化滯,活血散瘀。用于咳嗽痰多,消化不良,食積腹痛,瘀血經閉,跌撲瘀腫。
用法用量
3~9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沙棘
別名
沙棗、醋柳果
來源
為胡頹子科植物沙棘Hippophae fhamnoides L.的果實。10~11月采摘成熟果實,曬干。
原形態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5~10m,具粗壯棘刺。枝幼時密被褐銹色鱗片。葉互生,線性或線狀披針形,兩端鈍尖,下面密被淡白色鱗片;葉柄極短。花先葉開放,雌雄異株;短總狀花序腋生于頭年枝上;花小,淡黃色,雄花花被2裂,雄蕊4;雌花花被筒囊狀,頂端2裂。果為肉質花被筒包圍,近球形,橙黃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于河邊、高山、草原。產于華北、西北及四川、西藏。
化學成分
含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異鼠李素-3-B-D-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B-D-glucoside)、異鼠李素-3-B-蕓香糖甙(isorhamnetin-3-B-rutinoside)、槲角素及山奈酚的低糖甙(oligosides)。
功能主治
止咳祛痰,消食化滯,活血散瘀。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沙棘
別名
達爾、沙棗、醋柳果、大爾卜興、醋柳、酸刺子、酸柳柳、其察日嘎納、酸刺、黑刺、黃酸刺、酸刺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中國沙棘和云南沙棘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sinensis Rousi [H.rhamnoides auct.non L.;H.rhamnoides L.var.procera Rehd.]2.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yunnanensis Rousi
采收和儲藏:9-10月果實成熟時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1.中國沙棘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1-5m,高山溝谷可達18m。棘刺較多,粗壯,頂生或側生;嫩枝褐綠色,密被銀白色而帶褐色鱗片或有時具白色星狀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黃色或銹色。單葉通常近對生;葉柄極短;葉片紙質,狹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8cm,寬約1cm,兩端鈍形或基部近圓形,上面綠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狀毛,下面銀白色或淡白色,被鱗片。果實圓球形,直徑4-6mm,橙黃色或橘紅色;果梗長1-2.5mm。種子小,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云南沙棘 本業種與中國沙棘的區別為:葉互生,葉片下面通常被銹色鱗片,稀為帶灰白色;果實圓球形,直徑5-6mm;種子黑色,橢圓形,長約3.5m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生于海拔800-3600m的陽坡、沙漠地區河谷階地、平坦沙地和礫石質山坡。
2.生于海拔2200-3700m的干涸河谷沙地、石礫地或山坡密林中至高山草地。
資源分布:1.分布于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2.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光,耐低溫,宜栽培在河谷、河灘、小溪和湖泊沿岸、沼澤地邊緣以及鹽漬草甸。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扦插繁殖。種子繁殖:春播前將種子浸脹,行距10-15cm條播,深度3cm。1星期后出苗,當出現第1對真葉后,開始間苗,出現第4對真葉時,第2次間苗,株距保持5cm。秋播宜在晚秋進行,播后畦面覆蓋,冬季澆水封凍,翌年出苗。扦插繁殖:插條選擇中等成熟的生長枝,插期以6月中旬至8月未為好,插時行株距為(10-15)cm×(5-10)cm。第2年春移植,行株距為(30-60)cm ×(15-17)cm。用1-2年無性繁殖苗造林,種植密度以密植為好,行株距4m×2m。對果實成熟期不同的類型或品種,可分片栽植,便于管理。栽植時,注意雌雄合理的配比,一般8株雌株配植1株雄株。
田間管理 為提高土壤肥力,要注意中耕除草,沙棘對磷肥比較敏感,可酌情施過磷酸鈣,以利植株生長。
性狀
性狀鑒別 果實類球形或扁球形,單個或數個粘連,單個直徑5-8mm;表面棕紅色或黑褐色,皺縮,多具短小果柄;果肉油潤,質柔軟。種子扁卵形,長2.5-4mm,寬約2mm,表面褐色,種臍位于狹端,另一端有珠孔,兩側各有一條縱溝;種皮較硬,擊破后,子葉乳白色,油性。氣微,味酸、澀。以粒大、肉厚、油潤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細胞一列,壁稍厚,外被白色鱗狀毛。中果皮較寬闊,細胞壁薄,內含眾多橙黃色或鮮黃色顆粒狀物及油滴。維管束外韌型,位于中果皮內側,排列成環。內果皮為1列無色的鑲嵌細胞,種皮細胞緊密排列成柵狀。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
化學成分
沙棘果實含黃酮類成分: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異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β-D-glucoside),異鼠李素-3-O-β-蕓香糖甙(isorhamnetin-3-O-β-rutinoside),蕓香甙(rutin),紫云英甙(astragalin)以及槲皮素(quercetin)和山柰酚(kaempferol)為甙元的低糖甙。還含維生素(vitamin)A、B1、B2、C、E,去氫抗壞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葉酸(folic acid),胡蘿卜素(carotene),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兒茶精(catechin),花色素(anthocyanin)等。
種子含油,其中脂肪酸為: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s),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非皂化部分有:玉蜀黍黃質(zeaxanthin),隱黃質(cryptoxanthin),a-,γ-和δ-胡蘿卜素(carotene),谷甾醇(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以及磷脂(phosphatide)。皮含5-羥色胺(serotonin),葡萄糖歐鼠李甙(glucofrangulin)。葉含抗壞血酸,去氫抗壞血酸,異鼠李素(isorha-mnetin)胡蘿卜素。根皮合生物堿,根瘤含氯化血紅素(hemin)。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濾過,濾液供下列試驗:(1)取濾液滴于濾紙卜,噴三氯化鋁試液,干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檢查黃酮)(2)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及鹽酸3-4滴,必要時置水浴上稍加熱,顯紅色。(檢查黃酮)
性味
味酸;澀;性溫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主咳嗽痰多;肺膿腫;消化不良;食積腹痛;胃痛;腸炎;閉經;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