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沙拐棗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沙拐棗

別名

頭發草

來源

科沙拐棗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以根及帶果全草入藥。

生境分部

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

性味

苦、澀,溫。

功能主治

小便混濁:根0.5~1兩,水煎服。

皮膚皸裂:全草調油膏外涂或煎水外洗。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沙拐棗

別名

頭發草

出處

《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來源

為蓼科植物沙拐棗的根或帶果全草。根夏、秋采挖,全草果熟時采集。

原形態

灌木,高1~1.5米。老枝灰白色,開展,皮不落,無光澤;一年生枝草質,綠色,有關節,節間長1~3厘米。葉線形,長2~4毫米;托葉鞘膜質,極小。花兩性,淡紅色,通常2~3朵簇生葉腋;花梗細弱,下部有關節;花被片5,卵形,大小不相等,果期水平伸展;雄蕊12~16,與花被近等長;子房橢圓形,有4棱,花柱4,較短,柱頭頭狀。瘦果寬橢圓形,不扭轉或稍扭轉,頂端急尖,基部狹窄,連刺毛直徑約10毫米,刺分歧,排列為4縱列,較剛硬,棕褐色。

生境分部

生于砂丘、砂地、戈壁、干河床。分布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

性味

苦澀,微溫。

功能主治

根治小便混濁;全草治皮膚皸裂。

復方

①治小便混濁:沙拐棗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

②治皮膚皸裂:沙拐棗全草,研末,調油膏外涂或煎水外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沙拐棗

別名

頭發草

出處

出自《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沙拐棗的根或帶果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

采收和儲藏:根夏、秋采挖,全草果熟期采收,曬干。

原形態

灌木,高1-1.5m。老枝灰白色,開展;一年生枝草質,綠色,有關節,節間長1-3cm。葉線形,長2-4mm;托葉鞘膜質,極小。花兩性,淡紅色,通常2-3朵簇生葉腋;花梗細弱,下部有關節;花被片5,卵形,大小不相等,果期水平伸展;雄蕊12-16,與花被近等長;子房橢圓形,有4棱,花柱4,較短,柱頭頭狀。瘦果寬橢圓形,不扭轉或稍扭轉,先端急尖,基部狹窄,連刺毛直徑約10mm,肋狀突起不明顯,每一肋狀突起有3行刺毛,刺毛稀疏,有分枝,細弱而脆,易折斷。花、果期5-7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沙土、沙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性味

苦;澀;性微溫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主熱淋;尿濁;瘡癤療毒;皮膚皸裂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臨床應用

根治小便混濁;全草治皮膚皸裂。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