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水茄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水茄

別名

金鈕扣、山顛茄、刺茄、

來源

茄科茄屬植物水茄Solanum torvum Swartz,以根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性味

辛,微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瘀,通經,消腫,止痛,止咳。

根:用于跌打瘀痛,腰肌勞損,胃痛,牙痛,閉經,久咳。

鮮葉:搗爛外敷可治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根:水煎服或浸服,3~5錢。

禁忌

青光眼病人忌內服,以免增加眼壓而使病情惡化。

備注

(1)服過量可致中毒,解決方法可以對癥治療。有狂躁、譫妄甚至驚厥等中樞興奮癥狀時可用水合氯醛、巴比妥類鎮靜劑;口干、視物模糊等癥狀,可用匹羅卡品或新斯的明等對抗。早期也可洗胃,導瀉;或用綠豆皮、連翹甘草水煎服;或用鮮積雪草半斤搗爛取汁服。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水茄

出處

《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為茄科植物水茄的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原形態

水茄,又名:一面針、小登茄、大金扣、扭茄木、金鈕扣、金鈕頭、金衫扣、天茄子、洋毛辣、刺西紅柿

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1~3米。全體被星狀柔毛。莖直立,分枝,粗壯,枝和葉柄散生短刺。單葉互生;卵形至矩圓狀卵形,長10~2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兩側不對稱,全緣或淺裂。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序長約4匣米;花白色,長約1厘米;花萼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花冠5裂,裂片披針形;雄蕊5,著生于花冠喉部,花藥長約6毫米;子房2室。漿果球形,直徑約1厘米,黃紅色,禿凈,花期夏、秋。

生境分部

生于曠野荒蕪草地。分布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性味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微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止痛。治跌打瘀痛,腰肌勞損,咳血,痧癥,胃痛,疔瘡,癰腫。

①《廣西藥植名錄》:"散血,止痛。治咳血,牙痛,無名腫毒。"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消腫,止痛。治跌打瘀痛,腰肌勞損,胃痛。"

③《貴州草藥》:"清暑,止咳,補虛。治痧癥,勞弱虛損,久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水茄

英文名

Root of Water Nightshade

別名

天茄子、洋毛辣、刺薔茄、金鈕扣、山顛茄、刺茄、鴨卡、野茄子、茄木、狗辣子、一面針、小登茄、扭茄木、金衫扣

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水茄的要及老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torvum Sw.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灌木,高1-3m。小枝、葉下面、葉柄及花序柄無被塵土色星狀柔毛。莖直立,分枝,粗壯,枝和葉柄散生短刺。葉單生或雙生;葉柄長2-4cm;葉片卵形至橢圓形,長6-12cm,寬4-9cm,先端尖,基部心臟形或楔形,兩邊不相等,全緣或淺裂。傘房花序腋外生,花序長約4cm;總花梗長1-1.5cm,具1細直刺或無;萼杯狀,外面被星狀毛及腺毛,先端5裂,裂片卵狀長圓形;花冠輻形,折色,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雄蕊5,著生于花冠喉部,花藥長約7mm;子房2室,柱頭截形。漿果圓球形,黃色,光滑無毛,直徑1-1.5cm;種子盤狀,直徑1.5-2mm。全年均開花、結果。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長于熱帶地方的路旁、荒地、溝谷及村莊附近等潮濕地方。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云南。

性狀

狀性鑒別 參見“金鈕扣”,惟莖的皮刺長約5mm以上。

化學成分

茄根含新綠蓮皂甙元(neolchlorogenin)[1],圓椎茄堿(jurubine)[2]。

莖含澳洲茄胺(solasodine),澳洲茄-3,5-二烯(△3,5-solasode-ene)[1]。

果實含水茄皂甙元(torvogenin),綠蓮皂甙元(chloro-genin)[1]。脫氫劍麻皂甙元(sisalagenone)[3]。

葉子中分得2,3,4-三甲基三十烷(2,3,4-trimethyltria-contane),二十八醇三十烷酸酯(octacosanyltriacontanoate),5-三十六酮(5-hexatriacontanone),三十醇(triacontanol),3-三十三酮(3-tritriaconetanone),三十四烷酸(tetratriacotanoic acid),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4],水茄皂甙(torvonin)A[5]、B[6],綠蓮皂甙元、新綠蓮皂甙元[1],潘尼枯甙元(paniculogenin)[2],海南皂甙元(solaspigenin,hainange-nin),新海南皂甙元(neosolaspigenin)[7]。

炮制

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性味

味辛;性平;小毒

功能主治

活血消腫止痛。主胃痛;痧癥;閉經;跌打瘀痛;腰肌勞損;癰腫;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禁忌

《全國中草藥匯編》:“青光眼病人忌內服,以免增加眼壓而使病情惡化。”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散血,止痛。治咳血,牙痛,無名腫毒。

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瘀,消腫,止痛。治跌打瘀痛,腰肌勞損,胃痛。

3.《貴州草藥》:清暑,止咳,補虛。治痧癥,勞弱虛損,久咳。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