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水翁皮
別名
水翁樹皮(《本草求原》)。
出處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樹皮。夏、秋采收。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水翁花"條。
性狀
干燥樹皮厚約1厘米,外被栓皮,除去栓皮,表面黃白色,皮部棕紅色,纖維性,其間密布白色粉塵狀物。易縱向撕裂成條,彈之即有粉塵飛出。
性味
辛,溫。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徽酸辛,溫。"
②《本草求原》:"酸,平。"
功能主治
殺蟲,止癢。治癬癩,爛腳,囊癰。
①《生草藥性備要》:’洗螆癩,殺蟲。"
②《本草求原》:"殺蟲,洗癬癩,爛腳,浸疳瘡。"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
復方
治囊癰:水翁皮之二層,煎水洗十余次;如癰巳穿,加甘草節同煎。(《嶺南采藥錄》)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水翁皮
英文名
Bark of Operculate Cleistocalyx
別名
水翁樹皮
出處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Roxb.) Merr. Et Perry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剝取樹皮,曬干。
原形態
水翁,喬木,高達15m。小枝近圓柱形或四角形,禿凈。葉對生,闊卵狀矩圓形或橢圓形,長8-20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漸狹,近革質,禿凈,干時下面常有黑色斑點,側脈8-12對;葉柄長1-1.5cm。花小,綠白色,近無柄,為廣歧的聚傘花序;萼鐘形,長約3mm,近截頭狀,萼肢延伸成帽狀;花瓣5,合生成帽狀,頂尖,有腺點;雄蕊多數,離生;子房2室,花柱線形。核果狀漿果,球形,寬約7mm,熟時紫黑色。花期夏季。
性狀
干燥樹皮厚約1cm,外被栓皮,除去栓皮,表面黃白色,皮部棕紅色,纖維性,其間密布白色粉塵狀物。易縱向撕裂成條,彈之即有粉塵飛出。
性味
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主腳氣濕爛;濕疹;疥癬;腎囊癰;燒燙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煎湯熏洗;或煎汁涂。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洗zi癩,殺蟲。
2.《本草求原》:殺蟲,洗癬癩,爛腳,浸疳瘡。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