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桑黃
別名
胡孫眼、桑耳、針層孔菌
來源
真菌類擔子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桑黃Phellinus igniarius(L. ex Fr.)Quel.[Fomes igniarius L. ex Fr.],以子實體入藥。
生境分部
生于楊、柳、樺、櫟、杜鵑、四照花等闊葉樹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性味
微苦,寒。
功能主治
利五臟,軟堅,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瀉。主治淋病,崩漏帶下,癥瘕積聚,癖飲,脾虛泄瀉。
用法用量
0.5~1兩,水煎1次服完,日服2次。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桑黃
別名
桑臣、桑耳(《藥性論》),胡孫眼(《酉陽雜俎》),桑黃菇(《纂要奇方》)。
出處
《藥性論》
來源
為多孔菌科植物針層孔的子實體。
原形態
菌蓋木質,扁半球形或烏蹄形,2~12×3~21厘米,厚1.5~10厘米,淺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時常龜裂,無皮殼,初期有細微絨毛,后變無毛,有同心環棱;邊緣鈍,淡咖啡色,下側無子實體;菌肉深咖啡色,木質;菌管多層,層次不明顯,年老的菌管層充滿白色菌絲;管口褐色;孢子近球形,光滑,5~6×4~5微米;菌絲不分枝,無橫隔,直徑3~5微米。
生境分部
生于楊、柳、樺、櫟等樹干上。分布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
化學成分
含落葉松蕈酸約4%(菌絲體不含落葉松蕈酸),脂肪酸、氨基酸(主要為甘氨酸、天門冬氨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麥角甾醇,以及木糖氧化酶、過氧化氫酶、脲酶、酯酶、蔗糖酶、麥芽糖酶、乳糖酶、纖維素酶等多種酶。
藥理作用
落葉松蕈酸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國外曾用于治盜汗,作用于數小時內開始,可持續24小時,劑量不能超過30毫克/次或100毫克/天,一般需連續用1~5天后方見較好療效,無甚副作用。其作用機理雖經較多研究,但未完全闡明,與植物神經系統似無關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對局部有刺激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瀉,也不能作皮下注射。有人報道,它有洋地黃樣作用,低濃度能興奮平滑肌,大劑量則發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腦中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先興奮而后麻痹。
性味
《藥性論》:"味甘辛,無毒。"
功能主治
治血崩,血淋,脫肛瀉血,帶下,經閉。
《藥性論》:"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療伏血、下赤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血淋,臍腹及陰莖澀痛:崗谷樹根皮一兩半,桑黃一兩半(微炙)。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②治脫肛瀉血不止:香附一兩(焙),桑黃一兩(微炙)。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二十丸。
③治婦人勞損,月水不斷,血竭暫止,小勞輒劇:桑黃搗羅為末,每于食前,以熱酒調下二錢。(①方以下出《圣惠方》)
④治瘰疬潰爛:桑黃菇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苔二錢,片腦一分。為末,雞子白調敷;以杜鵑 、艾葉、桑皮煎湯洗之。(《纂要奇方》)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桑黃
英文名
Fleckedflesh Polypore
別名
桑上寄生、桑臣、樹雞、胡孫眼、桑黃菰、桑黃菇、針層孔菌、梅樹菌
出處
出自《藥性論》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層孔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ellinus igniarius (L.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L.)Fr.;Boletus igniarius L.;Polyporus igniarius Fr.]
原形態
子實體多年生,木質,側生無柄。呈半球形、馬蹄形或不規則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時表面有細絨毛,后脫落,有明顯的龜裂,無皮殼,有假皮殼,有同心環棱。蓋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澤;邊緣圓鈍,龜裂少,有密生的短絨毛,干后脫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質,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層,層次常不明顯,老的菌管有白色菌絲充塞;管口面銹褐色至醬色;管口圓形,每1mm間4-5個。剛毛頂端尖銳,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無色,(5-6)μm×(3-4)μm。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楊、柳等闊葉樹樹干上。
資源分布:妥布于華北、西北及黑龍江、吉林、臺灣、廣東、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分
含落葉松蕈酸(agaricic acid),藜蘆酸(veratric acid),間-4,5二甲氧基-1,2-苯二甲酸(m-hemipinic acid),麥角甾醇(ergosterol),C22、C24、C26的飽和脂肪酸,C23、C25的飽和烴,甘氨酸(glycine),天門氨酸(aspartic acid)等氨基酸,草酸(oxalic acid),甘露巖藻半乳聚糖(mannofucogalactan),木糖氧化酶(xylose oxidase),以及過氧化氫酶,脲酶,酯酶,多糖等。
藥理作用
落葉松蕈酸(Agaricic acid,Laricic acid,其不純品名 Agaricin)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國外曾用于治盜汗,作用于數小時內開始,可持續24小時,劑量不能超過30mg/次或100mg/天,一般需連續用l-5天后方見較好療效,無甚副作用。其作用機理雖經較多研究,但未完全闡明,與植物神經系統似無關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對局部有刺激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瀉,也不能作廢下注射。有人報道,已有洋地黃樣作用,低濃度能興奮平滑肌,大劑量則發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腦中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先興奮而后麻痹。
性味
甘;苦;寒;辛;無毒
歸經
肝;腎經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化飲;止瀉。主血崩;血淋;脫肛瀉血;帶下;經閉;癥瘕積聚;癖飲;脾虛泄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血淋,臍腹及陰莖澀痛: 崗谷樹根皮一兩半,桑黃一兩半(微炙)。 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②治脫肛瀉血不止: 香附一兩(焙),桑黃一兩(微炙)。上藥,掇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二十丸。③治婦人勞損,月水不斷,血竭暫止,小勞輒劇: 桑黃搗羅為末,每于食前,以熱酒調下二錢。(①方以下出《圣惠方》)④治瘰疬潰爛: 桑黃菇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苔二錢,片腦一分。為末,雞子白調敷;以車前、艾葉、桑皮煎湯洗之。(《纂要畜方》)
各家論述
《藥性論》: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療伏血、下赤血。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