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典》:R
英文名
OOTHECA MANTIDIS
別名
團螵蛸、長螵蛸、黑螵蛸、螳螂巢、螳螂子、刀螂子、螳螂蛋、流尿狗
來源
本品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種分別習稱“團螵蛸”、“長螵蛸”及“黑螵蛸”。深秋至次春采收,除去雜質,蒸至蟲卵死后,干燥。
性狀
團螵蛸:略呈圓柱形或半圓形,由多層膜狀薄片疊成,長2.5~4cm,寬2~3cm。表面淺黃褐色,上面帶狀隆起不明顯,底面平坦或有凹溝。體輕,質松而韌,橫斷面可見外層為海綿狀,內層為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室內各有一細小橢圓形卵,深棕色,有光澤。氣微腥,味淡或微咸。
長螵蛸:略呈長條形,一端較細,長2.5~5cm,寬1~1.5cm。表面灰黃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帶的兩側各有一條暗棕色淺溝及斜向紋理。質硬而脆。
黑螵蛸:略呈平行四邊形,長2~4cm,寬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兩側有斜向紋理,近尾端微向上翹。質硬而韌。
炮制
除去雜質,蒸透,干燥。用時剪碎。
性味
甘、咸,平。
歸經
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
益腎固精,縮尿,止濁。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小便白濁。
用法用量
5~9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摘錄
《中國藥典》
《中藥大辭典》:桑螵蛸
別名
蜱蛸(《爾雅》),桑蛸(《吳普本草》),冒焦、螵蛸(《廣雅》),致神、螳螂子(《別錄》),桑上螳螂窠(《傷寒總病論》),賴尿郎(《本草便讀》),刀螂子(《河北藥材》),螳螂蛋、尿唧唧(《山東中藥》),流尿狗(《中藥志》),猴兒包(《四川中藥志》),螳螂殼(《江蘇藥材志》)。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小刀螂、薄翅螳螂、巨斧螳螂或華北刀螂的卵鞘。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采得后,除去樹枝,置蒸籠內蒸30~40分鐘,殺死蟲卵,曬干或烤干。
原形態
詳"螳螂"條。
性狀
因形狀不同,分為下列三種:
①團螵蛸
又名:軟螵蛸、元螵蛸。略呈圓柱形或者類圓形,長2.5~4厘米,寬2~3厘米,由多數膜狀薄層疊成,表面淺黃褐色或黃褐色,上面有不很明顯的隆起帶,底面平坦或有附著在植物莖上而形成的凹溝。體輕,質松,有韌性。斷面可見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室內各有一細小橢圓形的卵,呈黃棕色,有光澤。氣微腥,味微咸。
主產廣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遼寧。此外,河南、山東、江蘇、內蒙古、四川等地亦產。
②長螵蛸
又名:硬螵蛸。略呈長條形,長2.5~5厘米,厚約1厘米。一端較短,一端較細而長。表面灰黃色,有斜向紋理。上面呈凸面狀,上有帶狀隆起,隆起帶兩側各有一淺溝,呈褐色或灰褐色,底面平坦或凹入,有時可見樹皮附著于底部。質堅而脆。
主產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湖北等地。
③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邊形,長2~3.5厘米,寬1~1.5匣米,厚1~1.5厘米。表面褐色,有斜向紋理,上面呈凸面狀,并有帶狀隆起,近尾端微向上翹,質堅而韌。
主產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
以上均以干燥、完整、幼蟲未出,色黃、體輕而帶韌性,無樹枝草梗等雜質為佳。
化學成分
含蛋白質及脂肪等。卵囊附著的蛋白質膜上,含檸檬酸鈣(六分子結晶水)的結晶。卵黃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
炮制
炒桑螵蛸:將凈螵蛸和麩皮同炒至老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即可。鹽炒桑螵蛸:取凈螵蛸,用鹽水拌勻,稍悶,入鍋炒至微黃,取出晾干。(每桑螵蛸10斤,用鹽5兩,加水適量溶化)
①《雷公炮炙論》:"采得,去核子,用沸漿水浸淘七遍,令水遍沸,于磁鍋中熬令干用,勿亂別修事,卻無效也。"
②《別錄》:"桑螵蛸當火炙,不爾令人泄。"
③《蜀本草》:"《圖經》云:以熱漿水浸一伏時,焙干,于柳木灰中炮令黃色用之。"
性味
咸甘,平。
①《本經》:"味咸,平。"
②《吳普本草》:"神農:咸,無毒。"
③《別錄》:"甘,無毒。"
歸經
入肝、腎經。
①《綱目》:"肝、腎。"
②《本草經疏》:"入足少陰、太陽經。"
功能主治
補腎,固精。治遺精,白濁,小便頻數,遺尿,赤白帶下,陽痿,早泄。
①《本經》:"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②《別錄》:"療男子虛損,五藏氣微,夢寐失精,遺溺。"
③《藥性論》:"主男子腎衰漏精,精自出,患虛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熱,空心食之。虛而小便利,加而用之。"
④《本草衍義》:"治小便白濁。"
⑤《玉楸藥解》:"治帶濁淋漓,耳痛,喉痹,瘕疝,骨鯁。"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禁忌
陰虛火旺或膀胱有熱者慎服。
②《藥性論》:"畏戴椹。"
③《本草經疏》:"凡失精遺溺,火氣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④《本經逢原》:"陰虛多火人誤用,反助虛陽,多致溲赤莖痛,強中失精,不可不知。"
復方
①治遺精白濁,盜汗虛勞: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鹽湯送下。(《外臺》)
②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數,補心氣: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為末。夜臥,人參湯調下二錢。(《本草衍久》桑螵蛸散)
③治妊娠小便數不禁:桑螵蛸十二枚。搗為散。分作兩服,米飲下。(《產書方》)
④治小便不通及胞轉:桑螵蛸搗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產書方》)
⑤治產后遺尿或尿數:桑螵蛸(炙)半兩,龍骨一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徐氏胎產方》)
⑥治男婦疝瘕作痛:桑螵蛸一兩,小茴香一兩二錢。共為末。每服二錢,花椒湯調服。(《本草匯言》)
⑦治咽喉骨鯁:桑螵蛸,醋煎呷之。(《經驗良方》)
⑧治底耳:桑螵蛸一個。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細研,入麝香一字,為末,摻在耳內,每用半字。如有膿,先用綿包子拈去,次后摻藥末,入在耳內。(《經驗方》)
⑨治小兒軟癤:桑螵蛸爐存性,研末,油調敷之。(《世醫得效方》)
各家論述
《本經逢原》:"桑螵蛸,肝腎命門藥也。功專收澀,故男子虛損,腎虛陽痿,夢中失精,遺溺白濁方多用之。《本經》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蓋取以泄下焦虛滯也。"
臨床應用
治療遺尿癥:取桑螵蛸、益智仁各1.5兩(5~12歲兒童用1兩),水煎,日服1劑。試治11例,一般連服3~4劑即可見效,再服2~3劑,可鞏固療效。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桑螵蛸
英文名
Mantis Egg-case
別名
蜱蛸、 桑蛸、冒焦、螵蛸、致神、螳螂子、桑上螳螂窠、野狐鼻涕、賴尿郎、刀螂子、老鴰芯臍、螳螂蛋、尿唧唧、流尿狗、猴兒包、螳螂殼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陶弘景:桑螵蛸,以桑上者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氣。
來源
藥材基源:為螳螂科動物大刀螂、南方刀螂、廣腹螳螂的卵鞘。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2.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3.Stalilia maculata Thunb4.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
采收和儲藏:每年秋季至翌年春季在樹上采集卵鞘,蒸30-40min,以殺死其中蟲卵,曬干或烘干。
原形態
1.大刀螂,體形較大,長約8cm。黃褐色或綠色,頭三角形,前胸背后板、肩部較發達,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寬。前胸細長。前翅革質,前緣帶綠色,末端的較明顯的褐色翅脈;后翅比前翅稍長,有深淺不等的黑褐色斑點散布其間。雌蟲腹部特別膨大。足3對前胸足粗大,,鐮刀狀。中足和后足細長。
2.南方刀螂,體中等大小,細長,體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復眼大而突出,單眼3個,紅棕色,呈“品”字形排列,前胸長,前胸背板兩側幾平行,中間有一淺縱溝。翅淡綠色、黃褐色或淺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節三角形,兩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明顯的橘紅色斑紋。中足和后足細長。
3.小刀螂,體中等大小,長4.8-6.5cm,色灰褐色至暗褐色,有黑褐色不規則的刻點散布其間。頭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細長,側緣細齒排列明顯。側角部的齒稍特殊。前翅革質,末端鈍圓,帶黃褐色或紅褐色,有污黃色斑點。后翅翅脈為暗褐色。前胸足腿節內側基部及脛節內側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紋。
4.文腹螳螂,體中等大小,綠色。頭三角形,觸角絲狀。復眼發達,單眼3個。前胸粗短,前半部兩側擴大,最大寬度為最狹處的2倍。兩側有明顯的小齒。前翅革質,狹長如葉片狀,外緣及基部青綠色,中部透明,外緣中間有淡黃色斑塊;后翅膜質。前中鐮刀狀,前足基節下緣有4個齒。中足和后足細長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棲于草叢及樹枝上。
2多棲于向陽背風的灌木、矮小叢及草叢茺地處。
4.
資源分布:1.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2.分布于南方各地。
3.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4.分布于我國廣東、臺灣和湖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1)團螵蛸略呈圓柱形或半圓形,由多數膜狀薄層疊成,長2.5-4cm,寬2-3cm。表面淺黃褐色,上面帶狀隆起不明顯,底而平坦或有凹溝。體輕,質松而韌。橫斷面可見外層為海綿狀,內層為許多放射狀排列的小室,室內各有一細小橢圓形卵,深棕色,有光澤。氣微腥,味淡或微咸。
(2)長螵蛸,略呈長條形,一端較細,長2.5-5cm,寬1-1.5cm。表面灰黃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帶有兩側各有一條暗棕色淺溝及斜向紋理。質硬而脆。
(3)黑螵蛸,略呈平行四邊形,長2-4cm,寬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帶狀隆起明顯,兩側有斜向紋理,近尾端微向上翹。質硬而韌。
均以干燥、完整、幼蟲未出,色黃、體輕而帶韌性,無樹枝草梗等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分
1.廣腹螳螂,桑螵蛸(干燥卵鞘)含 蛋白質、脂肪、枸櫞酸鈣(6分分子結晶水)。卵黃球含糖蛋白(glycoprotein)及脂蛋白(lipoprotein)。
黑螵帶卵內層平均含氮11.25%,不帶卵外層平均含氮14.50%。左粘膠腺(left colleterial gland)含原兒茶酸(procatechuic acid)的甙。
2.薄翅螳螂,桑螵蛸含蛋白質、脂肪。卵黃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全蟲棕色素與黃色素為膽綠及其相類物質。
3.華北刀螂,桑螵蛸含蛋白質58.5%,脂肪 11.95%,糖1.6%,還含粗纖維20.16%,水分2.81%,鈣0.4%,鐵,胡蘿卜素樣色素。團螵蛸帶內層平均含氮10.53%,不帶卵外層含氮13.09%。
4.長螳螂,桑螵蛸含蛋白南、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及鐵、鈣、胡蘿卜素樣色素。
5.小刀螂,桑螵蛸含蛋白質、脂肪及粗纖維等。
炮制
1.桑螵蛸《本草經集注》:“當破之。”《普濟方》:“中劈破,研為細末”《醫學入門:“熱水浸淘七次。”《本草能玄》:“漿水浸一日。”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置蒸具骨蒸約1h,取出干燥。蒸制品可消除生口致瀉作用。
2.炒桑螵蛸《雷公炮炙論》:“凡采得,去核子,用沸漿水浸淘七扁,令水遍沸,于瓷鍋中熬令干用。”《外臺》:“炒。”《圣惠方》:“微炒”,“炒令黃。”現行,取凈桑螵蛸,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具有焦斑,取出,放涼。
3.鹽桑螵蛸《普濟方》:“鹽水炒。”現行,取凈桑螵蛸,加入鹽水拌勻,悶潤后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每桑螵蛸100gk,用食鹽2.5kg。鹽桑螵蛸可增強益腎固粗作用。
4.酒桑螵蛸《局方》:“酒浸炒。”《嚴氏濟生方》:“酒浸。”《普濟方》:“酒浸炙。”現行,取蒸過的凈難能可桑螵蛸,用酒噴灑均勻,微潤,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干,取出放涼。每次桑螵蛸100kg,用黃酒10kg。
性味
味甘;咸;性平
歸經
肝;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
固精縮尿;補腎助陽。主遺精;早泄;陽痿;遺尿;尿頻;小便失禁;白濁;帶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研末,3-5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油調敷。
禁忌
陰虛火旺或膀胱有熱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得龍骨治泄精。畏旋復花。
2.《藥性論》:畏戴椹。
3.《本草經疏》:凡失精通溺,火氣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4.《本經逢原》:陰虛多火人誤用,反助虛陽,多致浸赤莖痛,強中失精,不可不知。
復方
①治遺精自濁,盜汗虛勞: 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鹽湯送下。 (《外臺》)②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數,補心氣: 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獲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 為末。夜臥,人參湯調下二錢。 (《本草衍義》桑膘銷散)③治妊娠小便數不禁: 桑膘峭十二枚。搗為散。分作兩服,米欽下。(《產書方》④治小便不通及胞轉: 桑螵蛸搗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產書方》)⑤治產后遺尿或尿數 桑螵蛸(炙)半兩, 龍骨一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 (《徐氏胎產方》)⑥治男婦疝瘕作痛: 桑螵蛸一兩,小茴香一兩二錢。共為末。每服二錢,花椒湯調服。(《本草匯言》)⑦治咽喉骨鯁: 桑螵蛸,醋煎呷之。(《經驗良方》)⑧治底耳: 桑螵蛸一個。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細研,入麝香一字,為末。摻在耳內,每用半字。如有膿,先用綿包子拈去,次后摻藥末,入在耳內。(《經驗方》)⑨治小兒軟癤: 桑螵蛸燒存性,研木,油調敷之。(《世醫得效方》)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桑螵蛸,肝腎命門藥也。功專收澀;故男子虛損,腎虛陽痿,夢中失精,遺溺白濁方多用之。《本經》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蓋取以泄下焦虛滯也。
2.《本經》: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琳,利小便水道。
3.《別錄》:療男子虛損,五藏氣微,夢寐失精,遺溺。
4.《藥性論》:主男子腎衰漏精,精自出,患虛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熱,空心食之。虛而小便利,加而用。
5.《本草衍義》:治小便白濁。
6.《玉揪藥解》:治帶濁淋漓,耳痛,喉痹,瘕疝,骨鯁。
臨床應用
治療遺尿癥。取桑螵蛸、益智仁各1.5兩(5-12歲兒童用1兩),水煎,日服1劑。試治 11例,一般連服3-4劑即可見效,再服2-3劑,可鞏固療效。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