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卷上:附子粳米湯
【處方】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兩,大棗10枚,粳米半升。
【功能主治】勝寒氣,和內外。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1升,日3次。
【各家論述】1.《金匱要略心典》:下焦濁陰之氣,不特肆于陰部,而且逆于陽位,中土虛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輔陽驅陰,半夏降逆止嘔,而尤賴粳米、甘、棗培令土厚,而使斂陰氣矣。
2.《古方選注》:治以附子之溫,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棗緩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嘔,下可溫經定痛。
【摘錄】《金匱》卷上
《證治要訣類方》卷一:附子粳米湯
【處方】姜汁炮附子2錢(切作片)。
【功能主治】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者。
【用法用量】原書治上證,宜加炒川椒、丁香各二十三粒。
【摘錄】《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濕病條辨》卷二:附子粳米湯
【處方】人參3錢,附子2錢,炙甘草2錢,粳米1合,干姜2錢。
【功能主治】脾虛土敗,自利不渴,甚則噦者。
【用法用量】以水5杯,煮取2杯,滓再煮1杯,分3次溫服。
【摘錄】《濕病條辨》卷二
《千金》卷二十:附子粳米湯
【處方】中附子1枚,粳米5合,半夏半升,干姜1兩,甘草1兩,大棗10枚。
【功能主治】喜怒憂思,擾亂臟氣,胸腹脹滿,腸鳴走氣,嘔吐不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藥至米熟,去滓,分3次。
【摘錄】《千金》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