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杉葉功效

《中藥大辭典》:杉葉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杉科植物杉的嫩葉或葉片。

化學成分

參見"杉木"條。

功能主治

治慢性氣管炎,牙痛,天皰瘡,燒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含漱、搗汁涂或研末調敷。

復方

①治風齒腫:杉葉三兩,芎藭、細辛各二兩。上三味,切,以四升,煮取二升半,稍稍含之,取差,勿咽之。(《備急方》杉葉湯)

②治天皰瘡:杉葉(鮮)適量。搗汁外搽。(《江西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取鮮杉木葉3.2兩(10兩制),煮沸4小時,過濾,濾液濃縮,加糖漿50%使成杉葉糖漿30毫升。分3次飯后服用,連服10天。觀察407例(絕大部分年齡在50歲以上),其中單純型321例,近期控制20例(6.2%),顯著好轉50例(15.5%),好轉168例(52.5%),總有效率74.1%,無效83例(25.9%);喘息型86例,近期控制3例(3.5%);顯著好轉15例(17.4%),好轉47例(54.6%),總有效率75.6%,無效21例(24.4%)。對咳、痰、喘的有效率分別為71.8%、70.1%和62.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杉葉

別名

杉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杉科植物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Pinus lanceolata Lam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常綠喬木,高達30m,胸圍達2.5-3m。幼樹樹冠尖塔形,大樹樹冠圓錐形。樹皮灰褐色,裂成長條片脫落。大枝平展,小枝近對生或輪生。葉在主枝上輻射伸展,在側枝上排成二列狀,條狀披針形,革質,微彎,堅硬,長2-6cm,邊緣有細齒,上面中脈兩側有窄氣孔帶、下面沿中脈兩側各有1條白粉氣孔帶。雌雄同株;雄球花圓錐狀,簇生枝頂;雌球花單生或2-4個集生枝頂,卵圓形,苞鱗與珠鱗結合而生,珠鱗先端3裂,腹面具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圓形,長2.5-5m,徑3-4cm,苞鱗三角狀寬卵形,宿存。種子長卵形,扁平,長6-8mm,寬約5mm,暗褐色,兩側有窄翅。花期4月,球果10月下旬成熟。

生境分部

廣泛栽培于我國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地區。

性狀

性狀鑒別 葉條狀披針形,長2.5-6cm,先端銳漸尖,基部下延而扭轉,邊緣有細齒,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主脈1條,上表面主脈兩側的氣孔線較下表面為少。下表面可見白色粉帶2條。質堅硬。氣微香,味澀。

化學成分

葉含穗花杉雙黃硐(amentoflavone),紅杉雙黃酮(sequoiaflavone),Ⅰ,Ⅱ7-二-O-甲基穗花杉雙黃酮(Ⅰ,Ⅱ7-di-O-methylamentoflavone),異柳杉素(isocryptomerin),扁柏雙黃酮(hinkoiflavone),榧雙黃酮(kayaflavone),南方貝殼杉雙黃酮(robustaflavone)及揮發油,主要成分為α-檸檬烯(α-limonene),α和β-蒎烯(α,β-pinene)等。

藥理作用

杉葉的熱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足跖腫脹及組胺興奮豚離體小腸的作用均有拮抗性。

性味

辛;性微溫

功能主治

祛風;化痰;活血;解毒。主半身不遂初起;風疹;咳嗽;牙痛;天皰瘡;膿皰瘡;掌風;跌打損傷;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煎水含漱,或搗汁搽或研末調敷。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