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山藥藤
出處
《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
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莖藤。秋季連根拔起,曬干。
性味
甘,平。
功效主治
治皮膚濕疹、丹毒。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山藥藤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Common Yam
出處
出自《上海常用中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莖藤。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opposita Thunb.[D.batatas Decn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薯蕷,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m,新鮮時斷面白色,富粘性,干后白色粉質。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很少3葉輪生;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狀戟形,長3-9cm,寬2-7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戟形至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兩側裂片與中間裂片相摘自可連成不同的弧線,葉形的變異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常有出現。幼苗時一般葉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零余子)。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8cm,近直立;2-8個著生于葉腋,偶而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形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瓣片寬卵形,內輪卵形;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3個著生于葉腋。蒴果不反折,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長1.2-2.0cm,寬1.5-3.0cm,外面有白粉。種子著生于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或雜草中;或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北、西北、華東和華中地區。
化學成分
莖、葉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和?-谷甾醇、豆甾醇、膽甾醇等。
性味
微苦;甘;平
功效主治
清利濕熱;涼血解毒。主濕疹;丹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