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山苦荬
別名
七托蓮、小苦麥菜(《廣西藥植名錄》),苦菜、黃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隱血丹、小苦荬(《陜西中草藥》)。
出處
《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早春采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具細弱的匍莖或根狀莖。葉多著生于基部,線狀披針形或篦狀披針形,長7~20厘米,寬1.5~8厘米,先端鈍或尖,邊緣具稀疏的羽狀齒裂或不裂;基部窄狹成柄;莖生葉僅1~2枚,無柄,微抱莖。頭狀花序排列成稀松的傘房狀的圓錐花叢;總苞長約8毫米,外層苞片很小,卵圓形,內層苞片線狀披針形,先端尖或鈍;舌狀花黃色或白色,舌片先端5齒裂;雄蕊5,花藥黑色;子房下位,花柱上部有細毛,柱頭2裂,黑色。瘦果狹披針形;長約4毫米,具嘴,兩面有縱棱10條,成熟后紅棕色;冠毛1層,色白細軟。花期4~5月。
生境分部
生長于田間。分布我國北部、東部、南部各地。
功效主治
①《廣西藥植名錄》:"止瀉,消腫。治蛇傷,尿結石。"
②《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瀉肺火,涼血,止血,止痛,調經,活血,化腐生肌。治無名腫毒,陰囊濕疹,肺炎,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山苦荬
英文名
all-grass of Chinese Ixeris
別名
苦菜、節托蓮、小苦麥菜、苦葉苗、敗醬、苦麻菜、黃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荬、苦丁菜、苦碟子、光葉苦荬菜、燕兒衣、敗醬草
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 [Lac-tuca chinensis (hunb.)Makino]
采收和儲藏:早春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山苦荬 多年生草本,高10-40m。全析無毛。基生葉蓮座狀,條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5cm,寬1-2cm,先端鈍 或急尖,基部下延成窄葉柄,全緣或具疏小齒或不規則羽裂;莖生葉1-2枚,無葉柄,稍抱莖。頭狀花序排成傘誠心誠意太聚傘花序;總苞片7-9mm,外層總苞片卵形,內層總苞片條狀披針形;舌狀花黃色或白,色10-12mm,先端5齒裂。瘦果狹披針形,稍扁平,紅桂冠色,長4-5mm,喙長約2mm,冠毛白色。花期4-5。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地及荒野,為田間雜草。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北部、東部和南部。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40cm。莖多數,光滑無毛,基部簇狀分枝。葉多皺縮,完整基生葉展平后線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7-18cm,寬1-4cm,先端尖銳,基部下延成窄葉柄,邊緣具疏小齒或不規則羽裂,有時全緣;莖生葉無葉柄。頭狀花序排列疏傘房狀聚傘花序,未開放的總苞呈圓筒狀,長7-9mm,總苞片2層,外層極小,卵形,內層線狀披針形,邊緣薄膜質;瘦果狹披鉗形,稍扁平,紅棕色,具長喙,冠毛白色。氣微,味苦。
以色綠者為佳。
藥理作用
100%煎劑對在體兔心有抑制作用,使心收縮力減弱,頻率減少。對在體及離體蟾蜍心臟,略有增強現象,但有舒張不全。滴在蟾蜍腸系膜上,能使小動脈擴張,先用腎上腺素使之收縮時亦如此。能使麻醉兔和犬的血壓下降,其降壓原理似乎與迷走神經有關。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主腸癰;肺膿瘍;肺熱咳嗽;腸炎;痢疾疾;膽囊炎;盆腔炎;瘡癤腫毒;陰囊濕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撈員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每次3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涂;或煎水熏洗。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止瀉,消腫。治蛇傷,尿結石。2.《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瀉肺火,涼血,止血,止痛,調經,活血,化腐生肌。治無名腫毒,陰囊濕疹,肺炎,跌打損傷,骨折。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