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山芝麻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山芝麻

別名

山麻、石秤砣、山油麻、坡油麻

來源

梧桐科山芝麻屬植物山芝麻Helictercs angustifolia L.,以根或全株入藥。夏、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

小灌木,高約1米。莖直立,有分枝,莖皮堅韌似麻,小枝密被灰黃色短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約半厘米,葉片矩圓狀披針形,長2.5~8厘米,寬1.1~3厘米,先端微尖或鈍,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近無毛或疏生星狀柔毛,下面密被灰黃色星狀毛而呈灰綠色,主脈3條。夏季葉腋抽出短花序梗,花數朵簇生其上,花梗短,基部有窄尖苞片;花萼管狀,被毛;花冠長約8毫米,花瓣5,不等長,長圓形,淺紫色,先端近圓形而微凹,近基部有2耳狀突起;雄蕊10個,退化雄蕊5個,雄蕊柱與雌蕊柄合生而呈柱狀。朔果卵狀矩圓形,略似芝麻果實,長近2厘米,密被星狀毛茸,熟后5裂。

生境分部

生于山野草叢、海濱、丘陵。耐寒性強。分布于江西、福建、廣西、廣東、四川、貴州、和云南等省區。

化學成分

根顯黃銅甙、酚類、鞣質的反應。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毒性

本品有小毒,內服量不宜過大。中毒時可見惡心,腹瀉,頭暈等反應。

性味

苦、微甘,寒。有小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止咳。用于感冒高燒,扁桃體炎,咽喉炎,腮腺炎,麻疹,咳嗽,瘧疾;外用治毒蛇咬傷,外傷出血,痔瘡,癰腫疔瘡。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干根研粉外敷或米調敷患處。

注意

孕婦及體弱者忌服。

制劑

山芝麻痔核注射液:將山芝麻干根8斤洗凈切碎,加水煎煮兩次,每次1小時,過濾,合并濾液,濃縮至5斤,加芭蕉葉灰(燒灰存性)1斤,充分攪勻,靜置6~8小時,反復過濾數次后,濃縮至1斤,加入石灰乳(即濃石灰液)1斤內,用水浴加熱成固體。取固體50克放入清潔的飽和石灰上清液100毫升內充分攪勻,先用數層紗布粗濾,后用濾紙并加活性炭反復過濾,至清徹透明,裝入安瓿或潔凈青、鏈霉素空瓶,高壓滅菌備用。

注射山芝麻痔核注射液注意事項:

①有嚴重的腎臟病、循環系統疾病、活動期肺結核及孕婦,不宜用。

②肛門部有急性感染和痔正在發炎出血者,待炎癥消失后才可進行治療。

③每次注射1個痔核為宜,最多不超過2個,第二次治療需要間隔15天左右。

④注射痔核前,要用凡士林紗布保護痔周圍腱膜,以防藥液損害。

⑤每日用高錳酸鉀水坐浴3~4次,每次10分鐘。

⑥保持大便通暢,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復方

1、感冒發熱:山芝麻3錢,青蒿紅花地桃花個2錢,兩面針根5分,水煎,分2次服。

2、感冒咳嗽:山芝麻5錢,兩面針、古羊藤枇杷葉各3錢,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3、痔瘡:山芝麻痔核注射液,肛門常規消毒,先以普魯卡因敏感度試驗,陰性者,用1~2%普魯卡因4~6毫升從痔核基底部浸潤局麻,用止血彎鉗固定痣根部,然后從痣頂緩慢注入山芝麻痔核注射液0.3~0.6毫升,一般要視痔核變灰黑色為度,待痔核變黑后15分鐘去鉗,再用消毒水(新潔而滅)沖洗,塞入凡士林紗布一小塊,肛門外用紗布塊蓋上,膠布固定。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山芝麻

別名

崗油麻(《生草藥性備要》),崗脂麻(《嶺南采藥錄》),山油麻(《廣州植物志》),田油麻、仙桃草(《福建民間草藥》),野芝麻、狗屎樹(《廣西中獸醫藥植》),假芝麻(《廣西藥植圖志》);山麻(《閩南民間草藥》),假油麻、芝麻頭(《嶺南草藥志》),牛釜尾(《廣西中草藥》),山野麻(《福建中草藥》),白頭公、油麻甲(江西《草藥手冊》),野麻甲、假麻甲(《廣東中草藥》)。

出處

《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為梧桐科植物山芝麻的全株。6月前采其全株,切段,曬干。

原形態

小灌木,高約1米。小枝密被灰黃綠色短柔毛。葉互生,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線形,長4~8厘米,寬1~1.5厘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圓形,脈3出,全緣,上面無毛或幾無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柔毛;葉柄長5~7毫米。花序腋生,密生小花;花苞1片,線狀尖針形;花柄短;萼簡狀,長6~7毫米,5裂,被星狀短柔毛;花瓣5,淡紫色,線形,長約1厘米;雄蕊10,連合成雄蕊柱,雄蕊柱與雄蕊柄合生,頂端5裂,花藥群集在裂齒間,退化雄蕊5;子房5室,被毛,花柱柔弱。蒴果卵狀長圓形,長12~20毫米,先端短尖,密被星狀柔毛。花期6~7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部

生于荒山、丘陵、荒坡、路邊。分布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及西南等地。

化學成分

根含黃酮甙、酚類、鞣質。

性味

辛微苦,涼。

①《嶺南采藥錄》:"味苦,性涼。"

②《福建民間草藥》:"甘,寒,無毒。"

③《南寧市藥物志》:"辛微苦,涼。"

功效主治

解表清熱,消腫解毒。治感冒發熱、頭痛,口渴,痄腮,麻疹,痢疾,腸炎,癰腫,瘰疬,瘡毒,濕疹,痔瘡。

①《生草藥性備要》:"根:治瘡,去毒,止血,埋口;又能開大腸,食多大便必快。"

②《廣州植物志》:"葉:搗爛敷患處,治瘡毒。"

③《福建民間草藥》:"去瘀生新,消癰解毒。"

④《南寧市藥物志》:"解表清熱,治痧氣,熱性感冒,毒瘡。"

⑤《泉州本草》:"清熱止渴,祛痰止咳。治肺病,瘰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注意

《廣西藥植圖志》:"虛寒癥忌服。"

復方

①治外感痧氣,陽黃疸,熱瘧:山芝麻、古羊藤根、兩面針等分。共磨粉。每服一錢。開水送下,日服二、三次。(《廣西藥植圖志》)

②治痢疾:鮮山芝麻一兩。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風濕痛:山芝麻根二兩,黃酒四兩。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風毒流注:鮮山芝麻一至二兩。洗凈切碎,蛋一枚,水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⑤治癰疽腫毒:鮮山芝麻葉。搗敷。(《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痄腮:山芝麻葉二至三兩。搗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⑦治睪丸炎:鮮山芝麻七至八錢。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肺癆咳嗽:鮮山芝麻根三至五錢。洗凈切片,和冰糖適量加水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⑨治骨結核病:山芝麻根一兩,和小雄雞一只(去腸內雜物),酌加清水燉熟,分二、三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淋巴結核:山芝麻根二兩。酌加酒水各半,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⑾治毒蛇膠傷:山芝麻根二至三兩。用酒煎飲;另搽擦患處。(《嶺南草藥志》)

⑿治漏管:山芝麻根二兩,羊肉半斤。酌加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志》)

⒀治腸炎腹瀉:山芝麻干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⒁治濕疹:山芝麻干根研粉,米酒調涂患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⒂治乳癰:山芝麻鮮稂一兩。酒水煎服。另用鮮葉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⒃治蛇頭疔:山芝麻鮮葉和紅糖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高血壓病

以干根1兩作煎劑或流浸膏沖服,一般每日1劑,個別病例日服2劑或半劑,2次分服。治療18例,其中屬于I期1例,Ⅱ期4例,Ⅲ期13例;服藥最短者7天,最長者70天,平均34.3天。治療結果,按北京阜外醫院規定估計標準,顯效5例,有效4例,輕效2例,無效7例。其中Ⅲ期者顯效4例,有效2例,輕效1例。癥狀的改善,似以心悸、失眠、面紅、夜間多尿、頭暈等較為顯著。8例在治療前后作了血清膽甾醇檢查,其中6例阼低,2例不變,服藥期間心、腎、血液等未見嚴重毒性表觀,僅少數出現腹瀉、腹痛、頭痛、惡心、嘔吐、多汗、眼皮震顫、四肢麻感等副作用,但無影響治療的情況。

②治療痔瘡

取山芝麻根8斤,芭蕉葉(燒灰存性)1斤,石灰乳(即濃石灰液)1斤,制成澄清透明注射液供局部注射。注射方法:肛門常規消毒,普魯卡因局麻,用止血彎鉗固定痔根部,然后從痔頂緩慢注入藥液0.3~0.6毫升,俟痔核變灰黑色后約15分鐘,去鉗,用新潔爾滅沖洗,塞入凡士林紗布,覆蓋固定。治療215例,1例無效,其余均于治療后3~5天痔核枯落,10天左右愈合。凡有嚴重的腎臟病、循環系統疾病、活動期肺結核及孕婦,均忌用。對肛門部有急性感染者以及痔核正在發炎出血者,須待炎癥消退后方可注射。每次注射最多不超過兩個痔核,第2次需間隔半月左右。此外,注射時還需注意保護痔核周圍腱膜,以防藥液損害。經常保持大便通暢,每日用高錳酸鉀液行局部坐浴3~4次,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注射后未見全身反應,少數病例有局部脹辣感,均能忍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山芝麻

英文名

Narrowleaf Screwtree Root, Root of Narrowleaf Screwtree

別名

崗油麻、崗脂麻、田油麻、仙桃草、野芝麻、狗屎樹、假芝麻、山麻、假油麻、芝麻頭、牛釜尾、山野麻、白頭公、油麻甲、野麻甲、假麻甲、苦麻、山脂麻、被油麻、坡片公。

出處

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山芝麻的根或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

采收和儲藏: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段,曬干。

原形態

山芝麻 小灌木,高達1m。小枝被發綠色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5-7mm,被星狀短柔毛;葉片狹長圓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5-5cm,寬1.5-2.5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上面無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茸毛,間或混生剛毛,全緣。聚傘花序腋生,有花2至數朵;花梗通常有錐尖狀的小苞片4枚;花萼管狀,長約6mm,被星狀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不等大,淡紅色或紫紅色,比萼略長,基部有2個耳狀附屬體;雄蕊10,退化雄蕊5,線形,甚短;子房5室,被毛,較花柱略短,每室有胚珠約10個。蒴果卵狀長圓形,長12-20mm,寬7-8mm,先端急尖,密被星狀毛及混生長絨毛。種子小,褐色,有橢圓形小斑點。花期幾全年。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路旁及丘陵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較耐旱,忌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性的黃紅壤上也能正常生長。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3-4月播種育苗,種子混拌草木灰或細土,均勻地撒播于苗床上,覆蓋細土2cm,后蓋草、澆水。每1hm2播種量22.5kg。氣溫25℃以上時,播后15-20d出苗,出苗后揭去蓋草。翌年春季萌芽前,按行株距35cm×35cm開穴移栽。

田間管理 定植后至封行前,應隔月松土除草1次。春、夏、秋各追施人糞尿或復合肥1次,冬季追施草木灰或廄肥,并進行培土。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略扭曲,頭部常帶有結節狀的莖枝殘基;長15-25cm(商品多已切成長約2cm的段塊),直徑0.5-1.5cm。表面發黃色至灰褐色,間有堅韌的側根或側根痕,栓皮粗糙,有縱斜裂紋,老根栓皮易片狀剝落。質堅硬,斷面皮部較厚,暗棕色或灰黃色,強纖維性,易與木部剝離并撕裂;木部黃白色,具微密放射狀紋理。氣徽香,味苦、微澀。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10多列木栓細胞,含紅棕色物;栓內層1-5列細胞。韌皮部纖維束與韌皮薄壁組織間隔排列,纖維壁厚,木化;分泌細胞含黃棕色分泌物,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簇晶或方晶。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散列;木射線1-3列細胞,壁微木化。本品薄壁細胞常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根的粉末及白色。①韌皮纖維眾多,單個或成束,壁較厚,直徑12-30μm。木纖維壁較薄,有斜紋孔,直徑11-25μm。②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90μm。③管胞較窄長,有紋孔,直徑13-15μm。④木栓細胞棕色,表面觀多角形。⑤草酸鈣簇晶直徑20-31μm,并偶見小方晶。⑤淀粉粒多為單粒,直徑4-8μm,臍點呈線形,復粒由2-4粒組成。

化學成分

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樺脂酸(betu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芝麻酸甲酯(methyl heli-cterate),山芝麻寧酸甲酯(methyl helicterilate),山芝麻寧酸(he-licterilic acid)及山芝麻酸內酯(heliclactone),根皮含倍半萜醌類化合物曼家酮(mansonone)E、F、H、M。

鑒別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5g,加水50ml,煮沸,濾過。濾液加羥膠一三氯化梧桐 試液,發生紫褐色沉淀(檢查酯類);濾液加2,4-二硝基苯肼試液,發生黃棕色沉淀。(檢查羰基化合物)。

性味

苦;性涼;小毒

歸經

胃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主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痄腮;腸炎;痢疾;癰腫;瘰瘡;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

《廣西藥植圖志》:虛寒癥忌服。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根:治瘡,去毒,止血,埋口;又能開大腸,食多大便必快。2.《廣州植物志》:葉:搗爛敷患處,治瘡毒。3.《福建民間草藥》:去瘀生新,消癰解毒。4.《南寧市藥物志》:解表清熱,治痧氣,熱性感冒,毒瘡。5.《泉州本草》:清熱止渴,祛痰止咳。治肺病,瘰疬。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