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P
中醫快速導航

山石榴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山石榴

別名

豬肚簕、假石榴、刺子、山蒲桃、屎缸拔、刺榴、簕牯樹

來源

茜草科山石榴Randia spinosa (Thunb.) Poir.[R. dumetorum Lam.],以根、葉、果入藥。

生境分部

廣東、廣西、西南。

性味

苦、澀,涼。有毒。

功效主治

散瘀消腫。

跌打瘀腫:鮮根搗爛炒外敷。

外傷出血:鮮葉搗爛外敷,或用果研粉撒患處。

山螞蝗叮咬:鮮根皮或鮮果搗爛擦皮膚。

皮膚疥瘡:鮮果搗爛放入熱水中,經攪拌泛出白色的泡沫,洗。

還可用作清潔洗滌劑。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華本草》:山石榴

別名

豬肚簕、假石榴、山黃皮、刺子、屎缸拔、刺榴、豬頭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山石榴的果實及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ndia spinosa (Thunb.) Poir. [Xe-romphis spinosa (Thunb.) Keay]

采收和儲藏: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根,全年均可采,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山石榴,灌木或小喬木,高2-8m。分枝多;有刺,刺腋生,粗壯,勁直,斜舉或平展,長10-35mm。葉對生或簇生于短側枝上;葉柄長3-8mm;托葉卵形,長3-4mm,基部合生,先端尖;葉片寬倒卵形至匙形,長2.5-8cm,寬1.5-3.5cm,鈍頭,通常僅在下面中脈和葉緣有毛。花單生或2、3朵簇生短枝之頂;花梗極短;萼卵狀,長約4mm,被柔毛;花冠鐘狀,密被絹毛,筒較闊,長約5mm或稍長,裂片卵形,比筒長;花藥條形,露出。漿果近球形,直徑2-4cm,有宿存的萼裂片,黃色。花期春、夏間。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曠野,亦作綠籬栽培。

資源分布: 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果實近球形,直徑2.5-3.5cm,頂端有殘存宿萼。表面暗黃色,果皮厚約3mm。種子多數,長圓形,稍壓扁,兩端圓鈍,長5-6mm,直徑約3mm,表面紅棕色,光滑;胚乳角質。葉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寬倒卵形至匙形,長2.5-8cm,寬1.5-3.5cm,鈍頭,下面中脈和葉緣有毛;葉柄長3-8mm。氣微,味淡。

性味

苦;澀;涼;有毒

功效主治

祛瘀消腫;解毒;止血。主跌打瘀腫;外傷出血;皮膚疥瘡;腫毒

用法用量

外用:鮮根、葉適量,搗敷;果研粉撤;或煎水外洗。

禁忌

本品只作外用,不可內服。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