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山扁豆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山扁豆

別名

假牛甘、細杠木水皂角黃瓜香、雞毛箭

來源

為豆科決明屬植物山扁豆 決明Cassia mimosoides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曬干。

原形態

一年生或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高30~45厘米。莖細瘦,多分枝,被短柔毛。雙數羽狀復葉互生,長4~10厘米,葉柄基短;托葉2片,卵狀披針形;小葉25~60對,鐮狀條形,長約3~4(~8)毫米,寬約1毫米,先端斜尖。夏季于葉液開花,單生或數朵排成短總狀花序;花梗纖細,長約5毫米;萼片5,披針形;花瓣5,黃色,略長于萼,約7毫米,除頂端1片為寬倒卵形外,余均為倒卵形;雄蕊10,5長5短,相間而生。莢果扁平微彎,稍似扁豆,因而得名,長2.5~6厘米,先端短斜尖,基部長楔形,有時被短柔毛;內有種子約20粒。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草叢、田野、路旁以及林下等處。分布于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和云南等省區。

栽培

喜溫暖或涼爽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砂質壤土、粘壤土均可栽培。種子繁殖,早春直播、點播或條播,覆土5~6分。稍鎮壓后澆水,如溫度15~18℃,10天左右出苗。苗出齊后應行間苗,并注意松土和除草。7~8月可施肥一次,主要施用氮肥和磷肥。

化學成分

果實含大黃素等蒽醌類衍生物。

藥理作用

全草有瀉下作用。

性味

甘、微苦,平。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通便。用于腎炎水腫,口渴,咳嗽痰多,習慣性便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6錢,水煎服,亦可代飲用。

復方

毒蛇咬傷;(1)內服;山扁豆(全草)、瓜子金(全草)、金牛遠志(全草)卵葉娃兒滕根、無患子烏桕根各5錢,六棱菊(全草)3錢,以上均干品,切碎,在1市斤米中浸20天。成人每次2湯匙,每隔1小時服1次,每日3~4次。兒童酌減。

(2)外用;①金銀花2兩,六棱菊1兩,煎水外洗傷口,每日2次;②雞內金龍骨白芷蛤殼各2錢,冰片2分,共研細粉,適量撒于傷面。忌食生冷食物5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山扁豆

別名

含羞草決明、黃瓜香、夢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撻地沙、細杠木、砂子草(《南寧市藥物志》),地柏草(《廣東中藥》),水皂角(《貴州草藥》),假牛(《廣西中草藥》),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魚骨折、紅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處

《救荒本草》

來源

為豆科植物山扁豆的全株。夏、秋采收全株,曬干或焙干。

原形態

亞灌木狀草本,高30~45厘米。莖多分枝,分枝瘦長,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短柔毛。雙數羽狀復葉,互生,長7.5~10厘米;托葉線形,長尖;小葉25~60對,鐮刀狀錢形,長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花梗腋生,。單一或數朵排成短總狀花序;萼片5,披針形,先端急尖;花瓣5,黃色,少有長于萼片者;雄蕊10,5長5短,相間而生;雌蕊1,子房線形而扁,花柱內彎,柱頭截形。莢果條形,扁平,長2.5~5厘米;寬約5毫米,疏被毛。種子16~25粒,深褐色,平滑、光澤。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種子(山扁豆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部

生于林下山坡間及田野、路旁。分布華北,南延至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臺灣等地。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干燥的全株。根細長,須根發達,外表棕褐色,質硬,不易折斷。莖多分枝,呈黃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葉卷曲,下部的葉多脫落,黃棕色至灰綠色,質脆易碎;托葉錐尖。氣微,味淡。以葉多者為佳。

性味

甘,平。

①《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②《廣西中草藥》:"甘淡,平。"

功效主治

清肝利濕,散瘀化積。治濕熱黃疸,暑熱吐瀉,水腫,勞傷積瘀,小兒疳積,療瘡癰腫。

①《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消食,生津。治疳積,止煩渴。"

②《廣東中藥》:"治勞傷積瘀,內傷咳嗽。"

③《貴州草藥,:"清熱消腫,利水通淋。"

④《廣東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積。治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大劑量1~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方

①治黃疸病:水皂角二兩,地星宿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暑熱葉瀉:山扁豆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水腫和淋癥:水皂角、萹蓄各一兩,煨水服。

④治小兒疳積:水皂角、水楊、菜油各五錢,紅牛膝二錢,蒸小母雞一只吃。

⑤治夜盲:水皂角二兩、菊花三錢,燉豬蹄一對吃。

⑥治肩瘡:水皂角葉、水冬瓜葉各適量,搗絨,外敷患處。(③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⑦治疔瘡:山扁豆鮮葉適量,搗爛,加鹽少許,拌和外敷。

⑧治癰腫:山扁豆葉,研細末,用蜂蜜或雞蛋白調敷。

⑨治肺癰(吐臭痰):山扁豆鮮全草四兩,用瘦豬肉四兩煮湯,以湯煎藥服。

⑩治漆瘡:山扁豆全草適量,水煎洗。(⑦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山扁豆

英文名

Herb of Sensitiveplant-like Senna

別名

夢草、撻地沙、細杠木、砂子草、細密梳、細柑木、蛇谷草、野通草、地柏草、水皂角、黃瓜香、茫喜、蛇藥、假牛柑、疳草、下通草、魚骨折、紅霜石、苦麥草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含羞草決明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ssia mimosoide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扎成把,曬干。

原形態

含羞草決明 一年生或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30-60cm。多分枝,通常被毛。葉互生,偶數羽狀復葉,長4-8cm;在葉柄的上端、最下1對小葉的下方有圓盤狀腺體1枚;小葉20-50對;托葉線狀錐形,長4-7mm,有明顯肋脈,宿存;葉片線狀鐮形,長3-4mm,寬約1mm,先端急尖,中脈靠近葉的上緣,兩側不對稱,干時呈紅褐色。花腋生,單朵或數朵排成總狀;總花梗頂端有2個苞片,長約3mm;萼長6-8mm,筒短,裂片5,披針形,被黃色疏毛;花黃色,花瓣5片,有等大,具短柄;雄蕊8-10,不等大,5長5短相間而生;子房線形,有毛。莢果鐮形,扁平,長2.5-5cm,寬約4mm,被毛,果柄長1.5-2cm。種子10-16顆。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山坡地或空曠地的灌木叢或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

全草長30-45cm。根細長,須根發達,外表棕褐色,質硬,不易折斷。莖多分枝,呈黃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葉卷曲,下部的葉多脫落,黃棕色至灰綠色,質脆易碎;托葉錐尖。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正-三十一烷醇(n-hentriacontanol),莖葉含大黃酚(chrysophanol)。

性味

甘苦;平;無毒

歸經

肝;腎;脾;胃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健脾利濕,通便。主黃疸,暑熱吐瀉,小兒疳積,水腫,小便不利,習慣性便秘,疔瘡癰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外用: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消食,生津。治疳積,止煩渴。2.《廣東中藥》:治勞傷積瘀,內傷咳嗽。3.《貴州草藥》:清熱消腫,利水通淋。4.《廣東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積。治毒蛇咬傷。5.《廣州植物志》:山扁豆,印度有用其根以治胃痙攣。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