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絲瓜花
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花蕾,夏季開花時采取。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絲瓜"條。
化學成分
花中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精氨酸、天門冬素的含量雌花比雄花中多,而賴氨酸,丙氨酸則在雄花中為多。
性味
《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治肺熱咳嗽,咽痛,鼻竇炎,疔瘡,痔瘡。
①《滇南本草》:"清肺熱,消痰下氣,止咳,止咽喉疼,消煩渴,瀉相火。"
②《分類草藥性》:"涂疔瘡,退火毒,消腫。"
③《陸川本草》:"治鼻竇炎。"
④《重慶草藥》:"清熱利便。治瘡毒,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肺熱咳嗽,喘急氣促:絲瓜花、蜂蜜。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紅腫熱毒瘡,痔瘡:絲瓜花五錢,鏵頭草五錢。生搗涂敷。(《重慶草藥》)
③治外傷出血:絲瓜花.秋葵葉。曬干研粉。加冰片少許,同研末外用。(《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絲瓜花
英文名
Flower of Luffa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奧絲瓜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uffa cylindrica (L.)Roem. Luffa acutangula (L.)Roxb.
采收和儲藏:夏季開花時采收,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粗糙,有棱溝,有微柔毛。莖須粗壯,通常2-4枝。葉互生;葉柄粗糙,長10-12cm,近無毛;葉片三角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為10-12cm,通常掌狀5-7裂,裂片三角形,中間較長,長8-12cm,洗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綠色,有疣點,下面淺綠以,有短柔毛,脈掌狀,具白色長柔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總狀花序的頂端,花序梗粗壯,長12-14cm,花梗長2cm;花萼筒鐘形,被短柔毛;花冠黃色,幅狀,開后直徑5-9cm,裂片5,長圓形,長0.8-1.3cm,寬0.4-0.7cm,里面被黃白色長柔毛,外面具3-5條突起的脈,雄蕊5,稀3,花絲6-8mm,花初開放時稍靠合,最后完全分離;雌花單生,花梗長2-10cm;花被與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長圓柱狀,有柔毛,柱頭3,膨大。果實圓柱狀,直或稍彎,長15-30cm,直徑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縱條紋,未成熟時肉質,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網狀纖維,由先端蓋裂。種子多數,黑色,卵形,扁,平滑,邊毋狹翼狀。花、果期夏秋季。
化學成分
絲瓜藥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芹菜素(api-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 caed([1]及丙二酸(malonic acid)[2]等脂肪酸。
性味
味甘;微苦;性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主肺熱咳嗽;咽痛;鼻竇炎;疔瘡腫毒;痔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清肺熱,消痰下氣,止咳,止咽喉疼,消煩渴,瀉相火。
2.《分類草藥性》:涂疔瘡,退火毒,消腫。
3.《陸川本草》:治鼻竇炎。
4.《重慶草藥》:清熱利便。治瘡毒,痔瘡,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