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三白草根功效

《中藥大辭典》:三白草

別名

三白根(《補缺肘后方》),塘邊(《王草藥性備要》),地藕(《眼科要覽》),百節藕(《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過塘藕、水蓮藕(《廣西中獸醫藥植》),白蓮藕(《廣西中藥志》),九節藕(《扛西民間草藥驗方》),天性草根(《中草藥始腫瘤資料選編》)。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的根莖。7~9月挖掘地下根莖,去凈泥土,置熱水中浸泡數分鐘,取出曬干。

生境分部

產江蘇、浙江、安徽、廣西、四川等地。

性狀

根莖細嫩而肥,結節膨大,圍繞結節著生多數的須狀根,狀若藕須。干燥根莖質堅甚脆,斷面顆粒性。

化學成分

根含氨基酸、有機酸、糖類,以及可水解鞣質(0.48%)。

性味

甘辛,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甜,性寒涼。"

②《本草求原》:"甘辛,寒。"

③《分類草藥性》:"味苦,性熱。"

功效主治

利水除濕,清熱解毒。治腳氣脛腫,淋濁,帶下,癰腫,疥癬。

①《綱目》:"療腳氣,風毒脛腫,搗服。又煎湯洗癬疥。"

②《生草藥性備要》:"治淋濁,利小便,清熱毒。拔腐肉骨,與陳同敷。"

③《分類草藥性》:"治婦人赤白帶下。"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利二便,寬胸脯,截瘧,消腫。"

⑤《重慶草藥》:"補氣,健脾,除濕。治白帶,癆病,咳嗽,吐血,虛腫。亦用于跌打損傷,泡風濕藥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鮮者1~3兩);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滴敷。

復方

①治腳氣脛巳滿,捏之沒指者:三白根,搗碎,酒飲之。(《補缺肘后方》)

②治淋濁、腳氣:鮮三白草根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熱淋:三白草根一兩,同米泔水(第二次淘米的水)煎服。

④治婦人赤白帶:三白草根一兩,以精豬肉二兩煎湯,以湯煎藥服。

⑤治癰腫:三白草根曬干研末,蜂蜜或雞蛋白調勻,敷患處,一日換一次。(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⑥治乳癰:鮮三白草根一至二兩,豆腐適量,水煎服,渣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⑦治肝癌并有腹水,食水不進:天性草根和野芥菜大薊)根各三至四兩,分別煎湯,去渣后,加白糖適量飲服,上午服天性草根,下午服芥菜根。(《中草藥治腫瘤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

治療子宮脫垂:取鮮過塘藕半斤切碎,加水適量,煮至爛熟時去渣取汁,然后加糯米半斤,煮成糯米飯,當晚餐進食。每天1次,10天為一療程,可連續2~3療程。11例經一療程后,痊愈(子宮縮回至原位,能做一般家務勞動不再脫出,自覺癥狀消失)5例,顯效(子宮脫出縮減一度,或縮回后于劇烈咳嗽、過勞時有的仍有部分脫出,自覺癥狀明顯減輕)3例,其余3例療效不滿意。其中對Ⅰ、Ⅱ度患者的效果較佳。治程中均未發現副作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三白草根

英文名

Rhizome of Chinese Lizardtail

別名

三白根、塘邊藕、地藕、百節藕、過塘藕、水蓮藕、白蓮藕、九節藕、天性草根。

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Lour.)Baill.[Spathium chinensis Lour]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ururus chinensis(Lour.) Baill.[Spathium chinensis Loru.]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三白草階 多年生濕生草本,高達1m。地下莖有須狀小根。莖直立,粗狀,無毛。單葉互生,紙質,密生腺點;葉柄長1-3cm,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略抱莖;葉片闊卵狀披針形,長5-14cm,寬3-7cm,先端尖或漸尖,基部心形,略成耳狀或稍偏斜,全緣,兩面無毛;花序下的2-3片葉常于夏初變為白色,呈花瓣狀。總狀花序生于莖上端與葉對生,長10-20cm,白色;總狀花梗及花柄被毛;苞片近匙形或倒披針形,長約2mm;花兩性,無共被;雄蕊6枚,花藥長圓形,略短于花絲;雌蕊1,由4心皮組成,子房圓形,柱頭4,向外反曲。蒴果近球形,直徑約3cmm,表面多疣狀凹起,熟后頂端開裂。種子多數,圓形。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溝邊、池塘邊等近水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河南、山東和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圓柱形,稍彎曲有分枝,長短不等。表面灰褐色,粗糙,有縱皺紋及環狀節,節上有須根,節間長約2cm。質硬而脆,易折斷,有縱皺紋及環狀節,節上有須根,節間長約2cm。質硬面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粉性。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有的含黃色物。皮層約占半徑1/3,薄壁細胞類圓形,作圈鏈狀排列;有油細胞和分泌管散在;內皮層明顯。外韌維管束20-30個,排列成環。髓部薄壁細胞亦成圈鏈狀排列,胞間隙大;有油細胞和分泌管分布。

化學成分

根含氨基酸、有機酸、糖類,以及可水解鞣質(0.48%)。

性味

甘;辛;寒

歸經

脾;大腸;膀胱經

功效主治

利水除濕;清熱解毒。主腳氣;水腫;淋濁;帶下;癰腫;流火;疔瘡疥癬;亦治風濕熱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90g;或搗汁。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或鮮品搗爛外敷。

各家論述

1.《綱目》:療腳氣,風毒脛腫,搗酒服。又煎湯洗癬疥。2.《生草藥性備要》:治淋濁,利小便,清熱毒。拔腐肉骨,與陳梅同敷。3.《分類草藥性》:治婦人赤白帶下。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利二便,寬胸膈,截瘧,消腫。5.《重慶草藥》:補氣,健脾,除濕。治白帶,癆病,咳嗽,吐血,虛腫。亦用于跌打損傷,泡風濕藥酒。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