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通花根
出處
《木草便方》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根。10~11月采挖。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通草"條。
性味
①《草木便方》:"淡,寒平。"
②《重慶草藥》:"味甘,性子,無毒。"
功效主治
行氣,利水,消食,下乳。治水腫,淋病,食積飽脹,乳汁不通。
①《草木便方》:"除熱利水,通五淋,消水腫,利耳鼻,催生,下乳,明耳目。"
②《分類草藥性》:"治氣脹,消食積,失音,補虛損,通大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
禁忌
氣虛無濕熱及孕婦慎服。
復方
催乳:通花根二兩,土洋參二兩,奶漿藤二兩,鮮隔山撬一兩。燉豬蹄子,加冰糖服。(《重慶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通花根
英文名
Root of Ricepaperplant
別名
通草根、通打根
出處
出自于《草木便方》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etrapanax papyrierus (Hook.) K.Koch.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去其莖葉,洗凈,切片曬干。
原形態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3.5m。莖粗壯,不分枝,幼稚時表面密被黃色星狀毛或稍具脫落的灰黃色柔毛。莖賄大,白色,紙質;樹皮深棕色,略有皺裂;新枝淡棕色或淡黃棕色,有明顯的葉痕和大型皮孔。葉大,互生,聚生于莖頂;葉柄粗壯,圓筒形,長30-50cm;托葉膜質,錐形,基部與葉柄合生,有星狀厚絨毛;葉片紙質或薄革質,掌狀5-11裂,裂片通常為葉片全長的1/3-1/2,稀至2/3,倒卵狀長圓形卵狀長圓形,每一裂片常又有2-3個小裂片,全緣或有粗齒,上面深綠以,無毛,下面密被白色星狀絨毛。傘形花序聚生成頂生或近頂生大型復圓錐花序,長達50cm以上;萼密被星狀絨色,全緣或近全緣;花瓣4,稀4,三角狀卵形,長2mm,外面密被星狀厚絨毛;雄蕊5,與花瓣同數;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離生,先端反曲。果球形,趲戲約4mm,熟時紫黑色。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1-2月。
化學成分
根含齊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3-[α-呋喃阿拉伯糖-(1→4)]-β-D-glucopyranosyl oleanate-3-[α-arabinofu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yl(1→2)]-methyl-(β-D-glucopyra-nosid)uronate},齊墩果酸-28-α-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酯]-3-α-L-呋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28-α-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oleanate-3-α-arabinofura-nosyl-(1→4)-methyl-(β-D-glucopyranoside)uronate],齊墩果酸-28-syl-(1→2)-methyl-(β-D-glucopyranoside)uronate],齊墩果酸-28-甲酯-3-[α-呋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酸
性味
味炎;微苦;性微寒
功效主治
清熱利水;行氣消食;活血下乳。主水腫;淋證;食積飲脹;痞塊;風濕痹痛;月經不調;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禁忌
氣虛無濕熱及孕婦慎服。
復方
催乳: 通花根二兩,土洋參二兩,奶漿藤二兩,鮮隔山撬一兩。燉豬蹄子,加冰糖服。(《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除熱利水,通五淋,消水腫,利耳鼻,催生,下乳,陰耳目。
2.《分類草藥性》:治氣脹,消食積,失音,補虛損,通大便。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