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獺肝
別名
水獺肝(《綱目》)。
出處
《本草經集注》
來源
為鼬科動物水獺的肝臟。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剖腹取肝,連同心、肺,去凈油脂、肌肉,洗凈血液,懸通風處陰干。
原形態
水獺(《食療本草》),又名:水狗(《廣雅》),獺(《本草經集注》),獺貓、水毛子。
體形細長,體長50~80厘米,尾長25~48厘米,體重約為3~8.5公斤。頭部寬,稍扁而短,吻端不突出。眼小。耳小而圓。四肢粗短,趾間有蹼。尾較長。雌體乳頭3對。全身毛短而密,有光澤。自額面部至背部及四肢外側均為咖啡色,尾色與身色同。兩頰及頸、胸、腹部顏色較淡,有淺黃色或白色細長的針毛,底基部仍為棕色。
半水棲獸類,多棲息于江河、湖泊及溪流的岸旁,挖洞于水邊的樹根或葦草、灌叢下面。夜間活動,擅游泳和潛水。以魚類為食,亦食青蛙、螃蟹、水鳥、鼠類。春、夏季交配,懷孕期約2個月,每胎1~4仔。
本動物的足(獺四足)、肉(獺肉)、骨(獺骨)、皮毛(獺皮毛)、膽(獺膽)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部
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性狀
干燥的肝臟,呈大小不等的團塊,常連有心、肺及氣管部分,長約13厘米(包括心、肺)。肝臟位于心、肺之下,中間有一條大血管相連,肝臟分為6片,每片長4~6厘米,直徑2~4厘米,黑褐色,呈扁圓形,邊緣較薄。正面觀左右兩葉對稱,另兩葉較小,生于右側之下方,兩側肝葉的中間為動脈血管,直徑約1厘米。右血管后方的上都,有1對橘瓣狀的瘤狀物,由15~20個小瘤塊緊密排列而成,是為本品的特點。肺臟在肝臟的上方,分為6片,左2,右4,灰棕色,中間為較粗的氣管,氣管的后下方為心臟,呈黑棕色,質硬不易折斷,斷面呈黑棕色,膠質狀。有魚腥氣。以紫紅色、整個或片狀、無破碎殘肉者為佳。
化學成分
主產吉林、黑龍江、云南。此外,廣西、四川、甘肅等地亦產。以吉林產量最大。
炮制
燜軟,除去筋膜,切成小塊,晾干。
性味
甘咸,平。
①《別錄》:"味甘,平,有毒。"
②《玉楸藥解》:"味甘,微寒。"
③《醫林纂要》:"甘咸苦,寒。"
歸經
《本草經疏》:"入肝、腎。"
功效主治
養陰,除熱,寧嗽,止血。治虛勞,骨蒸潮熱,盜汗,咳嗽,氣喘、咯血,夜盲,痔瘡下血。
①《別錄》:"卻魚鯁,止久嗽,燒服之。"
②《藥性論》:"治上氣咳嗽,勞損疾。"
③《本草圖經》:"主(虛損)勞極,四肢寒瘧,虛汗客熱,亦主產勞。"
④《飲膳正要》;"治腸風下血。"
⑤《綱目》:"殺蟲。"
⑥《陸川本草》:"治目不明。"
⑦《四川中藥志》:"磨酒服,治心氣痛,療發痧。"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復方
①治癆病,使人寒熱、淋瀝,怳怳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死后復傳之旁人:獺肝一具,陰干搗末。水服方寸匕,日三,一具未瘥,更作。(《補缺肘后方》)
②治骨蒸氣日漸羸:獺肝(炙)十分,人參、沙參、丹參各三分,鬼臼、苦參各二分。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丸,飲汁下,日三服,加至十丸。禁生冷豬魚肉生血等物。(《廷年方》)
③治咳嗽咯血:獺肝、仙鶴草、蟲草、白芨、石斛。煎湯服。(《四川中藥志》)
④治虛勞咳嗽(肺結核),夜盲,角膜翳:將干燥的獺肝研細末,每次一至二錢,日服二次。或將獺肉焙成炭,研末,每服二錢。(《吉林中草藥》)
⑤治肝氣痛:獺肝、沉香,作散劑服。(《四川中藥志》)
⑥治腸痔大便常有血:燒獺肝服一錢匕。(《肘后方》)
備注
獺肝除上述品種外。尚有一種小爪水獺的肝臟亦同等入藥。分布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數量很少。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獺肝
英文名
Otter Liver
別名
水獺肝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
1. 陶弘景:獺有兩種,有BIN獺,形大,頭如馬,身似蝙蝠,不入藥用,此當取常所見者。
2.《綱目》:獺,狀似青狐而水,毛色青黑如狗,膚如伏翼,長尾四足,水居食魚,能知水信為穴,鄉人以占潦旱,如鵲巢知風也。今川沔舟,往往馴畜,使之捕魚甚捷。亦有白色者。按《朝野金載》云:竹節中水,瀝取和獺肝為丸,治心腹積聚病甚效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鼬科動物水獺、江獺、小爪水獺的肝臟。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utra lutra Linnaeus2.Lutra perspicillata Geoffroy3.Aonyx cinerea Illige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捕捉,捕殺后,剖腹,取出肝臟,去凈油脂,洗凈血液及污物,懸掛通風處陰干。
原形態
1.體細長呈圓筒狀,長60-80cm,體重2-7.5kg;雄較雌大。頭部寬而稍扁,吻端短粗,須粗硬,鼻墊小,眼小,耳小而圓。四肢粗短,趾間具蹼。爪短、側扁而尖銳;下額中央有數根短的硬須;在前肢腕墊后面有較短的剛毛數根。尾長,超過體長之半。全身毛短而密,有光澤。上唇白色,頰兩側及頸下為污白色。腹毛較長呈栗棕色,余者毛色為棕褐色或咖啡色。
2.江獺,外形與普通水獺相似,但體形較大,體重可達15kg以上。頭大,耳短小而圓,鼻墊裸露的上緣與毛區的交界處,除中央稍凸外,幾乎有一直線。四肢指(趾)爪,比小爪水獺略大。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尾形甚扁闊,末端尾毛甚短。體毛短呈淺黑褐色,兩頰、頸側和頦喉部針毛白色或灰白色,絨毛淺灰褐色。四肢毛色稍顯棕黃色。
3.小爪水獺,體形扁而顯和。體重一般不超過3kg。鼻墊上緣與毛區交界處一直線橫過;臉部觸須與水獺無異唯下頜的正前方和兩側有幾根短剛毛;爪極小,趾墊甚發達。牙齒特征與水獺相似,但缺第1上前臼齒,下頜門齒橫列整齊。全身被咖啡色毛,毛尖顯白色,具光澤。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1.棲息于河流、湖泊、水透明度較大、水生植物較少而魚類較多處。具夜行性,以各種魚類為食。
2.生活于江河流域與海岸。集群生活,以魚為食。性兇猛,也與犬斗。
3.小生活于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營半水棲生活。
資源分布:1.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陜西、甘肅、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廣東珠江口沿海和云南南部地區。
3.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栽培
生活習性,水獺棲居于河流、湖泊和兩岸林木繁茂的溪流地帶,以水流急,透明度大、多魚的水域為多。靠近海岸的小島嶼也常有水獺活動。穴居,晝伏夜出,感官司靈敏,善游泳和潛水。野生狀態下以食魚為主,也可捕食蟹類、蛇、蛙、水禽及鼠類。有貯食和固定地點排便的習性。
養殖技術,水獺繁殖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有發情和交配。每年可繁殖2胎,多為1胎2仔水中交配,多在黃昏時進行。妊娠期54-58天。到妊娠后期應人工設置產箱,讓母獺絮窩、產仔初生仔獺重約50g,閉眼,胎毛白色或淺灰色50天齡斷奶。2月齡后母獺即培養幼獺游泳,下水1星期后即可捕魚。3個月后即可完全營獨立生活。
飼養管理,水獺比較易于馴化。定向馴化的水獺可以為人類捕魚,也可以旱養(舍養或籠養),飼料以淡水魚類為主,適當搭配畜禽肉類、內臟、谷物、蔬菜、麥芽等。日喂量每只為0.8-1.2kg。日喂2次,幼獺可喂3次。為了增強運動和毛被光澤,夏季備水(水浴),冬季備雪(雪浴),使其活動和健壯。初生仔獺可接受人我哺乳,經過馴化可以群養。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呈大小不一的團塊,肝臟分6葉,每葉長4-6cm,直徑2-4cm,黑褐色,呈扁圓形,邊緣較薄。正面觀左右兩葉對稱,另兩葉較小,位于右側下方。各肝葉間為動脈血管,直徑達1cm。在知管后方的上部,有1對橘瓣狀的瘤狀物,由15-20個小瘤塊緊密排列而成。質硬不易折斷,斷面呈黑棕色,膠質狀。有魚腥氣,味微咸。
化學成分
水獺、江獺或小爪水獺等動物肝含大量蛋白質(protein),其次為葡萄糖(glucose),糖原(glucogen),三酰甘油,磷脂(phospholipids),膽甾醇(cholesterol)等,并含維生素(vitamin)A、D等。
炮制
燜軟,除去筋膜,切成小塊,晾干。
性味
味甘;咸;性溫
歸經
肺;肝;腎經
功效主治
益肺;補肝腎;明目;止血。主虛勞贏瘦;肺虛咳嗽,肺結核;潮熱盜汗;目翳;夜盲;咯血;便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復方
(1)治癆病,使人寒熱、淋瀝,避免避免默默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于死,死后復傳之旁人:獺肝一具,陰干搗末。水服方寸匕,日三,一具未瘥,更作。(《補缺肘后方》)(2)治骨蒸氣日漸羸:獺肝(灸)十分,人參、沙參、丹參各三分,鬼臼、苦參各二分。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丸,飲汁下,日三服,加至十丸。禁生冷豬魚肉生血等物。(《延年方》)(3)治咳嗽咯血:獺肝、仙鶴草、蟲草、白芨、石斛。煎湯服。(《四川中藥志》)(4)治虛勞咳嗽(肺結核),夜盲,角膜翳:將干燥的獺肝研細末,每次一至二錢,日服二次。或將獺肉焙成炭,研末,每服二錢。(《吉林中草藥》)(5)治肝氣痛:獺肝、沉香。作散劑服。(《四川中藥志。》(6)治腸痔大便常有血:燒獺肝服一匕。(《肘后方》)
各家論述
1.《別錄》:卻魚鯁,止久嗽,燒服之。
2.《藥性論》:治上氣咳嗽,勞損疾。
3.《本草圖經》:主(虛損)勞極,四肢寒瘧,虛法客熱,亦主產勞。
4.《飲膳正要》:治腸風下血。
5.《綱目》:殺蟲。
6.《陸川本草》:治目不明。
7.《四川中藥志》:磨酒服,治心氣痛,療發痧。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