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桃葉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桃葉

來源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的葉。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性味

苦,平。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用于瘧疾,癰癤,痔瘡,濕疹,陰道滴蟲。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瘧疾鮮品搗爛敷脈門;癰癤鮮品搗爛敷患處;痔瘡、濕疹、陰道滴蟲、頭虱均煎水洗。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桃葉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葉。

化學成分

桃葉含糖甙、柚皮素、奎寧酸、西紅柿烴、鞣質(約100毫克%)和少量腈甙。

藥理作用

不同品種的桃樹葉浸液(1%)殺滅孑孓的效果基本一致,能使孑孓在24小時內死亡95%以上;低濃度(0.25~0.5%)浸液作用不顯著;鮮葉與干葉療效相似,對庫蚊、中華按蚊、騷擾阿蚊等蚊蚴皆有作用。有人試驗證明,桃樹葉可代替氯仿或其他麻醉藥毒殺按蚊;嫩葉比老葉好,鮮葉比陳葉好,葉片搓碎比浸潰好。因桃葉含配糖體,搓碎時經酶作用可放出氫氰酸。用1:100以上稀釋度的桃樹葉煎液在體外直接鏡檢或試管內培養1、6、12、24或48小時后觀察,有殺滅鉤端螺旋體的作用。

桃樹的種子、花、葉及樹皮水解后均可產生氫氰酸。桃樹葉曾用作瀉劑、驅蟲劑及治療百日咳。桃樹葉、花及果仁均有毒。

性味

苦,平。

①《別錄》:"苦辛,平,無毒。"

②《綱目》:"苦,平,無毒。"

歸經

《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功效主治

祛風濕,清熱,殺蟲。治頭風、頭痛,風痹,瘧疾,濕疹,瘡瘍,癬瘡。

①《別錄》:"出瘡中蟲。"

②《日華子本草》:"治惡氣,小兒寒熱客忤。"

③《綱目》:"療傷寒時氣,風痹無汗,治頭風,通大小便,止霍亂腹痛。"

④《本草匯言》:"破婦人血閉血瘕。"

⑤《本草再新》:"發汗,除痰,消濕,殺蟲。"

⑥《現代實用中藥》:"洗汗皰及濕疹。"

⑦《貴州民間方藥集》:"煮水洗,治風濕;外用消癰腫。"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內服:煎湯。

復方

①治風熱頭痛:生桃葉適量,鹽少許,共搗爛,敷太陽穴。(《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眼腫:桃葉搗汁搽之。(《嶺南采藥錄》)

⑧治足上瘑瘡:桃葉搗爛,以苦和敷。(《肘后方》)

④治鼻內生瘡:桃葉嫩心,杵爛塞之。(《簡便單方》)

⑤治婦女陰瘡,如蟲咬疼痛者:桃葉生搗,綿裹納陰中,日三、四易。(《孟詵方》)

⑥治身面癬瘡:桃葉搗汁敷之。(《千金方》)

⑦治霍亂腹痛吐痢:桃葉(切)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溫二服。(《廣濟方》)

⑧治二便不通:桃葉杵汁半升服。(孫思邀)

⑨治痔瘡:桃葉適量。煎湯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瘧疾

取新鮮桃樹葉2兩煎服,每日1劑,連服5天為一療程。治療間日瘧18例,均獲痊愈。用藥2~5劑后,瘧疾癥狀未再發作,血涂片鏡檢3次均未查到瘧原蟲,隨訪半年無復發。亦可用新鮮桃樹枝5~8枝(每枝帶5~8片小葉),于瘧疾發作當天清晨煎服。據60余例觀察,多數1次即能控制發作,必要時可連服2日。

②治療陰道滴蟲

用鮮桃樹葉1兩,加水1000毫升,煮沸20分鐘,取煎液作陰道沖洗。必要時加灰5錢同煮以止癢。每日1次,5天為一療程。治療60例,治愈54例。

③治療瘡癤

取鮮桃樹葉50斤,加凈水100斤,浸透后煎煮1小時,過濾,濾渣再加水50斤煎煮過濾;合并2次濾液,熬成膏狀。外敷患處,每天1~2次。觀察30余例,一般36小時后即可消腫,最遲1周愈合。

④治療慢性蕁麻

取青嫩碧桃葉500克,切碎浸于5000毫升純酒精中,密閉靜置24~48小時后棄去藥渣。用棉球蘸浸出液涂布患部,一般每日3次,連涂3日為一療程。治療45例,結果痊愈39例,進步2例,無效4例。用藥后瘙癢迅速停止或減輕,皮疹在短期內即可消失,且不易復發。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桃葉

英文名

Peach leaf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本草圖經》:桃葉多用作湯導藥,標嫩者名桃心,尤勝。張文仲治天行,有支太醫桃葉湯熏身法,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以為鋪席,自圍衣被蓋上,安桃湯于床簀下,乘熱自熏,停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待歇,速粉之,并灸大椎。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mygdalus persica L.[Prunus persica (L.) Batsch.]2.Amygdalus davidiana (Carr.)C.de Vos ex Henry[Persica davidiana Carr.;Prunus davidiana (Carr.) Franch.]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葉,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1.桃 落葉小喬木,高達3-8m。小枝綠色或半邊紅褐色,無毛。葉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葉柄長1-2cm,通常有1至數枚腺體;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兩面無毛。花通常單生,生于葉開放,直徑約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無毛。葉柄長7-12mm,具腺點。花通常單生,直徑約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外被絨毛;花瓣5,倒卵形,粉紅色;罕為白色;雄蕊多數,子房1室。花柱細長,柱頭小,圓頭狀。核果近球形,直徑5-7cm,表面有短絨毛;果肉白色或黃色;離核或粘核。種子1枚,扁卵狀心形。花期3-4月,果期6-7月。

2.山桃 落葉小喬木,高5-9m。葉互生;托葉早落;葉柄長1.5-3cm;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8cm,寬2-3.5cm,花單生,萼片5,花瓣5,闊倒卵形,粉紅色至白色。核果近圓形,黃綠色,表面被黃褐色柔毛。果肉離核;核小,堅硬。種子1顆,棕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山谷溝底或荒野疏林及灌叢內。

資源分布:1.桃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2.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河南、四川、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1.桃 喜陽光和溫暖的氣候,在肥沃高燥的砂質壤土中生長最好。怕澇,在低洼堿性土壤中生長不良。幼樹抗寒力弱,容易凍梢。耐修剪,壽命較短。

2.山桃 喜光,在半陰處也能生長,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貧瘠、荒山均可種植。

栽培技術 1. 桃 以嫁接繁殖為主。用山桃、毛桃、為砧木,可增強其抗澇、抗寒性。供砧木用桃核在濕沙中完成春化階段,使硬殼容易裂開,易于發芽,3月播種,4月上旬即可出芽。有經沙藏的種子,可在秋季播種,選地勢高燥的圃地培育桃苗,苗木生長迅速,當年秋季幼苗可長20-30cm高。芽接一般以8月下旬、中旬為宜,多采用丁字形芽接法,或在春季4月上旬進行枝接,多采用切接、腹接和劈接法。

2.山桃 用種子繁殖。6-9月份摘下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將種子在水中沖洗干凈,撈出晾干,沙藏。春播,3月上旬進行至4月初播種,把經過沙藏種子取出,按行株距35cm×(20-30)cm,深5-6cm穴播,覆土,澆水,15d左右可出苗。幼苗在苗圃培育1-2年出圃定植。秋播于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可以當年采收的種子,不經沙藏處理,直接播種,于翌年春生苗。山桃苗木一般常作為桃樹品種的砧木。

田間管理 1.桃 注意整形修剪,加強土、肥、水管理。

2 .山桃 幼苗出土后,應及時進行追肥、澆水、中耕除草。定植結果后,于每年的冬季進行修剪,剪除徒長枝、過密枝、病蟲枝、細弱枝,使通風透光,提高果實的產量。

病蟲害防治1.桃 抗病能力弱,量易遭受蟲害。桃炭疽病,主要為害果實,也為害葉和新梢,發芽前噴波美3度石硫合劑,發芽后噴65%代森鋅500倍液2-3次。流膠病,發生在樹枝干,加強栽培管理,枝干涂白,預防凍害和日燒傷,防治蛀食枝干的害蟲。桃蚜,為害葉片,發芽前噴波美3度石硫合劑,生長期用2.5%溴氰菊酯5000倍液。

2.山桃 桃縮葉病,為害葉片、新梢、果實,嚴重時造成落葉甚至枝條枯死。發芽前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蟲害有桃芽、桃粉蚜。

性狀

葉片多卷縮成條狀,濕潤展平后呈長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2-3.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細鋸齒或粗鋸齒。上面深綠色,較光亮,下面色較淡。質脆。氣微,味微苦。

化學成分

葉中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熊果酸(ursolic acid),消旋扁桃酸(mandel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紫云英甙(astragalin),蠟甙(meratin),山柰素-3-雙葡萄糖甙(kaempferol-3-β-D-glucopyranoside-β-D-glucopyranoside),桃皮素(persicogenin),皮素(naringnin),香橙素(aromadendrine),橙皮素(hesperetin),桃皮素-5-β-D-吡喃葡萄糖甙(persicogenin-5-β-D-glucopyranoside),橙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甙(hesperetin-5-O-β-D-glucopyranoside),右旋兒酚(catechol),左旋表兒茶沒食子酸酯(epicatechol gallate),綠原酸和矢車菊甙(chrysacthemin),新鮮桃葉中的氰酸甙類按苦杏仁甙計算,其含量為1.32%-2.54%。

藥理作用

不同品種的桃樹葉浸液(1%)殺滅孑孓的效果基本一致,能使孑孓在24小時內死亡95%以上;低濃度(0.25-0.5%)浸液作用不顯著;鮮葉與干葉療效相似,對庫蚊、中華按蚊、騷擾阿蚊等蚊蝴皆有作用。有人試驗證明,桃樹葉可代替氯仿或其他麻醉藥毒殺按蚊;嫩葉比老葉好,鮮葉比陳葉好,葉片搓碎比浸漬好。因桃葉含配糖體,搓碎時經酶作用可放出氫氰酸。用1∶100以上稀釋度的桃樹葉煎液在體外直接鏡檢或試管內培養 1、6、12、24或48小時后觀察,有殺滅鉤端螺旋體的作用。桃樹的種子、花、葉及樹皮水解后均可產生氫氰酸。桃樹葉曾用作瀉劑、驅蟲劑及治療百日咳。桃樹葉、花及果仁均有毒。

性味

苦、辛,性平

歸經

脾;腎經

功效主治

祛風清熱;殺蟲。主頭風;頭痛;風痹;瘧疾;濕疹;瘡瘍;癬瘡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或搗敷。內服:煎湯3-6g。

復方

①治風熱頭痛:生桃葉適量,鹽少許,共搗爛,敷太陽穴。(《廣西民間常用草藥》)②治眼腫:桃葉搗汁搽之。(《嶺南采藥錄》)③治鼻內生瘡:桃葉嫩心,杵爛塞之。(《簡便單方》) ④治婦女陰瘡,如蟲咬疼痛者:桃葉生搗,綿裹納陰中,日三、四易。(《孟詵方》) ⑤治身面癬瘡:桃葉搗汁敷之。(《千金方》) ⑥治霍亂腹痛吐痢:桃葉(切)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溫二服。(《廣濟方》)⑦治二便不通:桃葉杵汁半升服。(孫思邈)⑧治痔瘡:桃葉適量。煎湯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藥》)

各家論述

1.《別錄》:出瘡中蟲。

2.《日華子本草》:治惡氣,小兒寒熱客忤。

3.《綱目》:療傷寒時氣,風痹無汗,治頭風,通大小便,止霍亂腹痛。

4.《本草匯言》:破婦人血閉血瘕。

5.《現代實用中藥》:洗汗皰及濕疹。

6.《貴州民間方藥集》:煮水洗,治風濕;外用消癰腫。

7.《本草再新》:發汗,除痰,消濕,殺蟲。

臨床應用

1.治療瘧疾:取新鮮桃樹葉2兩煎服,每日1劑,連服5天為一療程。治療間日瘧18例,均獲痊愈。用藥2-5劑后,瘧疾癥狀未再發作,血涂片鏡檢3次均未查到瘧原蟲,隨訪半中無復發。亦可用新鮮桃樹枝5-8枝(每枝帶5-8片小葉),于瘧疾發作當天清晨煎服。據6O余例觀察,多數1次即能控制發作,必要時可連服2曰。

2.治療陰道滴蟲:用鮮桃樹葉1兩,加水1000ml,煮沸20分鐘,取煎液作陰道沖洗。必要時加灰藜5錢同煮以止癢。每日1次,5天為一療程。治療60例,治愈54例。

3.治療瘡癤:取鮮桃樹葉50斤,加凈水100斤,浸透后煎煮l小時,過濾,濾渣再加水50斤煎煮過濾;合并2次濾液,熬成膏狀。外敷患處,每天1-2次。觀察30余例,一般36小時后即可消腫,最遲1局愈合。

4.治療慢性蕁麻疹:取青嫩碧桃葉500g,切碎浸于5000ml純酒精中,密閉靜置24-48小時后棄去藥渣。用棉球蘸浸出液涂布患部,一般每日3次,連涂3日為一療程。治療45例,結果痊愈39例,進步2例,無效4例。用藥后瘙癢迅速停止或減輕,皮疹在短期內即可消失,且不易復發。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