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天名精功效

《中藥大辭典》:天名精

別名

茢薽、豕首(《爾雅》),麥句姜、蝦蟆藍(《本經》),天蕪菁(叫、品方》),天門精、門精、彘顱、蟾蜍蘭、覲、地菘、天蔓菁(《別錄》),葵松、鹿活草(《唐本草》),杜牛膝(《圣濟總錄》),皺面草(《履巉巖本草》),皺面地菘草(《衛生家寶方》),鶴虱草(《傷寒蘊要》),母豬芥(《孫天仁集效方》),蚵蚾草(《經效濟世良方》),蟾蜍 (《本草崇原》),雞踝子草(《本草正義》),野煙、山煙、野葉子煙、癩格寶草(《貴州民間方藥集》),癩蟖草(《中國植物圖鑒》),挖耳草、額頭草、癩蛤蟆草臭草(《上海常用中草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菊種植物天名精的根及莖葉。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有臭味。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軟毛。莖下部葉互生;稍有柄;葉片廣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0~15厘米,寬5~8厘米,先端尖或鈍,全緣,或有不規則的鋸齒,上面綠色較深,光滑,下面有細軟毛和腺點;莖上部葉近于無柄;長橢圓形,向上逐漸變小。頭狀花序多數,腋生,近乎無柄,有時下垂;總苞鐘形或稍帶圓形,外層苞片稍短,卵圓形,中層和內層苞片長橢圓形;花序中全為管狀花,黃色;花序外圍為雌花,花冠先端3~5齒裂,花后柱頭外露;中央數層為兩性花,花冠先端4~5齒裂,花后雌雄蕊均外露,花藥基部箭形,柱頭2深裂,裂片線形。瘦果長約3~5毫米,有縱溝多條,頂端有線形短喙,無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果實(鶴虱)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部

生長于山野草叢中。分布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貴州、陜西等地。

性味

辛,寒。

①《本經》:"味甘,寒。"

②《別錄》:"味辛,無毒。"

⑧《開寶本草》:"味咸。"

④《綱目》:"微辛甘,有小毒。"

歸經

入肝、肺經。

①《本草再新》:"入肺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陽明、厥陰經。"

功效主治

祛痰,清熱,破血,止血,解毒,殺蟲。治乳蛾,喉痹,瘧疾,急性肝炎,急慢驚風,蟲積,血瘕,衄血,血淋,疔腫瘡毒,皮膚癢疹。

①《本經》:"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②《別錄》:"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

③《藥性論》:"治瘡,止血及鼻衄不止。"

④《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瘺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⑤《開寶本草》:"主金瘡,止血,解惡蟲蛇螫毒,按以敷之。"

⑥《綱目》:"吐痰止瘧。治牙痛口緊,喉痹。"

⑦《本草備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⑧《野生藥植圖說》:"嫩葉搗爛治腳癬。"

⑨《杭州藥植志》:"強力殺蟲藥,可以殺蛔蟲及絳蟲,并治失力黃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禁忌

①《本草經集注》:"垣衣為之使。"

②《蜀本草》:"地黃為使。"

③《本草經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無渴者勿服。"

復方

①治咽喉腫塞,痰涎壅滯,喉腫水不可下者:地菘搗汁。翎掃入,去痰最妙。(《傷寒蘊要》)

②治纏喉風:蚵蚾草,細研,用生蜜和丸彈子大,噙化一、二丸。如無新者,只用干者為末,以生蜜為丸,不必成彈子,但如彈子大一塊。(《經效濟世良方》救生丸)

③治吐血疾:皺面草,不以多少,為細末。每服一,二錢,用茅花泡湯調服,不以時候。(《履巉巖本草》)

④治產后口渴氣喘,面赤有斑,大便泄,小便閉,用行血利水藥不效:天名精根葉,濃煎膏飲。下血,小便通而愈。(《本草從新》)

⑤治疔瘡腫毒:鶴虱草葉、浮酒糟。同搗敷。(《孫天仁集效方》)

⑥治風毒瘰疬,赤腫痛硬:地菘一斤。搗如泥,敷瘰疬上,干即易之,以差為度。(《圣惠方》)

⑦治發背初起:地菘,杵汁一升,日再服,瘥乃止。(《傷寒類要》)

⑧治惡瘡:搗地菘汁服之,每日兩三服。(孟詵《必效方》)

臨床應用

①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取新鮮天名精(包括根枝葉)4兩,生姜2片(約1錢),加水1000毫升,煎至300毫升,上下午空腹時分服。服藥期間,忌食酸,辣、肥肉。治療10例,經服藥9~41劑,平均20劑后,9例痊愈,1例好轉。服藥后可見尿量增多,自覺癥狀改善。平均服藥15.4天黃疸指數降至7單位以下,19.4天谷丙轉氨酶恢復正常,11天自覺癥狀(除乏力外)消失,肝脾腫大與壓痛亦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程中未見副作用出現。

②治療急性腎炎

取鮮草2~3兩洗凈搗爛,加少許紅糖或食鹽拌勻,外敷臍部,上覆油紙以防藥氣外溢。每天更換1次,4~7天為一療程,必要時可連敷二個療程。治療期間須臥床休息,進低鹽飲食。治療急性腎炎患兒31例,其中29例水腫在3天內消退,2例在5~7天內消退;小便檢查在2~7天內蛋白及管型消失,紅白細胞減少;血壓于4天內絕大多數降至正常。經1~6個月的追蹤觀察,臨床癥狀無一例復發,僅有3例尿中仍發現紅白細胞及透明管型。治程中,少數患兒敷藥6天后,局部發生皮炎,有的起泡,糜爛;故在局部皮膚出現潮紅時即應停止敷藥。

③用于皮膚消毒

用100%鮮野煙煎液作術前洗手和術野皮膚消毒,先后成功地進行了膽囊造瘺術、腹部探查術、疝修補術、脂肪瘤切除以及割脂、埋線等中、小手術共297例,其中292例切口一期愈合,占98.3%。

④治療慢性下肢潰瘍

取50%野煙煎液100毫升,加溫浸洗患處,每次10~30分鐘,每日3次。治療11例,其中有2例曾加用"920"農藥濕敷,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手術取出死骨。病程最長者30多年,最短為2個月;潰瘍面積最大者為23x4厘米,最小者為1x1厘米。療程最長為4個月,最短僅5天,多數在1~3個月之內。計治愈6例,其余各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治療后創面分泌物明顯減少.對慢性骨髓炎和大隱靜脈曲張引起的慢性下肢潰瘍,宜取出死骨和剝脫大隱靜脈;否則,即使治愈,亦易復發。潰瘍面積較大者,植皮可以縮短療程。個別病人用野煙液濕敷時有痛感,可略加稀釋。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天名精

英文名

root of Common carpesium

別名

茢甄、豕首、麥句姜、蟆藍、天蕪菁、天門精、玉門精、彘顱、蟾蜍蘭、覲、地菘、天蔓菁、葵松、鹿活草、杜牛膝、皺面草、皺面地菘草、鶴虱草、母豬芥、蚵蚾草、土牛膝、雞踝子草、野煙、山煙、野葉子煙、癩格寶草、癩蟖草、挖耳草、癩頭草、癩蛤蟆草、臭草

出處

1.出自《唐本草》:天名精,鹿活草是也。味甘辛,故有姜稱,狀如藍,故名蝦?藍,香氣似蘭,故名蟾蜍蘭。

2.《夢溪筆談》:地菘,即天名精也。世人既不識天名精,又妄認地菘為火蘞,《本草》又出鶴虱一條,都成紛亂。今按,地菘即天名精,蓋其葉似菘,又似蔓菁,蔓菁即蔓精也,故有二名,鶴虱即其實也。世間有單服火蘞法,乃是服地菘耳。不當用火蘞,火蘞《本草》名薟,即是豬膏苗,后人不識,亦重復出之。

3.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

天名精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無毛。葉互生;下部葉片寬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0-15cm,寬5-8cm,先端尖或鈍,基部狹成具翅的葉柄,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或全緣,上面有貼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點,上部葉片漸小,長圓形,無柄。頭關花序多數,沿莖枝腋生,有短梗或近無梗,直徑6-8mm,平立或梢下垂;總苞鐘狀球形,總苞片3層,外層極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層和內層長圓形,先端圓鈍,無毛;花黃色,外圍的雌花花冠絲狀,3-5齒先端有短喙,有腺點,無冠毛。藥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路旁或草坪上。廣布于我國各地。

栽培

性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和陰濕環境、山區、平原等地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9-10月采集成熟種子,春季3-4月播種,條播,覆土僅蓋沒種子為度,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約經15-20d出苗。

田間管理 苗具4-6片真葉時間苗,按株距15cm定苗,苗高30cm進行松土除草,并延施人糞尿1次,適當增施過磷酸鈣。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不明顯,有多數細長的棕色須根。莖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有縱條紋,上部多分枝;質較硬,易折斷,斷面類白色,髓白色、疏松。葉多皺縮或脫落,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0-15cm,寬5-8cm,先端尖或鈍,基部狹成具翅的短柄,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或全緣,上面有貼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或腺點;質脆易碎。頭狀花序多數,腋生,花序梗極短;花黃色。氣特異,味淡微辛。

化學成分

全草含倍半匝萜內酯:天名精內酯酮(carab-rone),鶴虱內酯(carpesiolin)[1],大葉土木香內酯(granilin)[2],依瓦菊素(ivalin)[3],天名精內酯醇(carabrol),依生依瓦菊素(ivax-illin),11(13)-去氫腋生依瓦菊素[11(13)-dehydroivaxillin][4],特勒內酯(telekin),異腋生依瓦菊素(isoivaxillin)及11(13)-二氫特勒內酯[11(13)-dihydrotelekin][5]。

藥理作用

天名精內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較顯著的作用,給予小,在短暫興奮后即轉入抑制,四肢肌肉松弛,并呈麻醉狀態。大量則引起陣發性痙攣而致死。對小鼠腹腔注射之半數致死量約為0.1mg/g。能對抗可拉明(A分鐘o-cordin)和士的寧(但不如Myanesin)的致痙作用。與巴比妥類有顯著的協同作用。對神經末梢無箭毒樣作用,對貓的脊髓中間神經原亦無作用。主要作用部位可能在延腦及腦干部分。此外,尚有降溫、退熱作用(正常及菌液引起發熱之兔)。靜脈注射20-30mg/kg于兔、貓可引起血壓降低,阿托品不能阻斷此作用,對犬、鼠腦組織的呼吸有抑制作用。

性味

味苦;辛;性寒

歸經

歸肚;肺經

功效主治

清熱;化痰;解毒;殺蟲;破瘀;止血。主乳蛾、喉痹、急慢驚風、牙痛、疔瘡腫毒、痔瘺、皮膚癢疹;毒蛇咬傷;蟲積;血瘕;吐血;衄血;血淋;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3-6g;或搗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及含漱。

禁忌

1.《本草經集注》:垣衣為之使。

2.《本草經疏》:脾胃寒薄,性不喜食冷,易泄無渴者勿服。

各家論述

1.《綱目》:天名精,并根苗而言也,地菘言其苗葉也,鶴虱言其子也。具功大抵只是吐痰,止血,殺蟲,解毒,故擂汁服之,能止痰瘧,漱之止牙疼,挼之敷蛇咬,亦治豬瘟病也。

2.《本草經疏》:天名精,辛能散結,寒能除熱,故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小便不利,由于內熱,除熱則小便自利也。辛寒能散濕祛熱,則小蟲自除也。除痹者,去濕之功也。除胸中結熱,止煩渴,祛熱散結,益陰之功也。逐水者,濕熱散,則水自消矣。其主破血,生肌,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痿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涼血除熱散結之力也。

3.《本草述》:天名精,似以能除胸中結熱為主。蓋痰乃熱之所聚,毒乃痰熱之所壅,風乃痰聚熱壅之所化,病此數者,皆病平血,且凝或溢之不一,投此味得其能行能止而胥益也。

4.《本草正義》:天名精,其性寒涼,能滑利下行,據古籍則破血利水之力極大,《本經》、《別錄》所載主治是也。后人則惟用以解毒降火,《唐本草》以下諸書,所載主治是也。今則以治喉風腫塞,甚至腐爛危險之候,取莖葉搗汁灌之。冬令草枯,無從取汁,則于夏秋之間預收莖葉搗汁,澄定,俟其將干凝結之時,作為丸子,陰干密貯,臨用以清水化開,灌之亦效,甚者屢進之,探吐稠痰,大可轉危為安,微賤藥中之極有靈驗者。蓋消痰解毒,清熱降火,開結利竅,合數者之功用,兼而有之,宜其投之輒效。其余諸證之應用此物者,大旨亦不外此十二字之作用矣。

5.《本經》:主瘀血、血瘕。下血、止血,利小便。

6.《別錄》: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

7.《藥性論》:治瘡,止血及鼻衄不止。

8.《唐本草》: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瘺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己。

9.《開寶本草》:主金瘡,止血,解惡蟲蛇螫毒,挼以敷之。

10.《綱目》:吐痰止瘧。治牙痛口緊,喉痹。

11.《本草備要》: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

12.《野生植物圖說》:嫩葉搗爛治腳癬。

13.《杭州藥植志》:強力殺蟲藥,可以殺蛔蟲及絳蟲,并治失力黃疸。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