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網
中醫快速導航

土香薷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土香薷

別名

山蘇子、水荊芥、野香薷、香薷草

來源

為唇形科香薷屬植物土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 [E. patrini (Lepech.)Garcke],以全草入藥。夏、秋抽穗開花時采割,去凈雜質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一年生芳香草本,高達90厘米。莖直立,四棱形,紫褐色,多分枝,有短柔毛。葉對生,有細柄,葉片窄卵形或亂撞長圓形,長6~10厘米,邊緣有鋸齒,葉面有短毛,下面略呈紫色,密生腺點,脈上有短毛。夏末秋初開花,假穗狀花序頂生,直立或上部稍彎;花小,密集,偏向花序一側著生;每花有一明顯的大扁圓形、先端有長尖的小苞片;萼上有毛,5裂;花冠二唇形,淡紫色或紅紫色;雄蕊4,二強,花絲較花柱微短;花柱細長,柱頭2叉。4個小堅果卵形,棕褐色,包圍于被毛的宿萼內,萼齒刺狀。

生境分部

生于田園邊、路旁、山溪邊及陰濕草地。分布于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及臺灣、陜西、四川、云南及西藏等地。

化學成分

莖和葉含有揮發油0.26~0.59%,干莖、葉含量為0.8~2%,油中主要成分為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 C10H14O2)、倍半萜類,種子含脂肪油約38~42%。

藥理作用

土香薷的揮發油,內服可興奮延髓,而促進呼吸及血液循環,有發汗與解熱的表現;外用時,使局部血管擴張,增進血液循環,緩和肌肉痙攣性疼痛。

性味

辛,微溫。

功效主治

發汗,解暑,利尿。夏季感冒,發熱無汗,中暑,急性胃腸炎,胸悶,口臭,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1~3錢。

備注

(1)同屬植物萼果香薷Elsholtzia calycocarpa Diels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西藏地區以全草作土香薷入藥。形態描述參閱香薷附注項下。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土香薷

別名

小葉薄荷(《植物名實圖考》),滿坡香、野荊芥(《貴州民間藥物》),白花茵陳、香草(《江西中藥》),五香草山薄荷、暑草、對葉接骨丹(《陜西植藥調查》),土茵陳(《廣西藥植名錄》)。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7~8月開花前采收地上部分,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直立,高25~50厘米,有分枝。莖基部木質化,光滑,呈圓柱形,上部方形,表面淺棕紫色,有細絨毛,具節。葉對生,卵圓形,長1~3厘米,寬6~15毫米,先端鈍,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兩面均有腺點和細毛;葉柄長2~5毫米。花兩性,輪生2花,密集成頂生的穗狀傘房花序;苞片有短柄,卵圓形,兩面均有細毛;花萼圓筒狀,長2.3毫米,具5齒和脈紋15條,外面和齒緣上有毛,內有腺點;花冠粉紅色,上面有細毛和腺點,2唇,上唇直立,頂端有微凹,下唇3裂;雄蕊4,著生于冠筒喉部;花柱頂端2裂。小堅果4枚,褐色,光滑。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長于山坡草地、路邊或山谷。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主產江西、湖南、云南、四川。此外,廣西、甘肅、貴州,陜西等地亦產。

性狀

干燥全草,帶根或不帶根,長約30~40厘米,莖粗約2~3毫米,表面灰綠色,微顯棕紫色,密被毛茸,節明顯,節間長2~3厘米;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綠色。葉皺縮,綠色,完整者為卵圓形,表面有短小毛茸。多無花序。氣微香。以葉多、色綠,無花序,去根者為佳。

性味

《貴州民間藥物》:"性涼,味辛,無毒。"

功效主治

解表,理氣,化濕。治傷風感冒,發熱,嘔吐,胸膈脹滿,腹瀉,黃疸,小兒疳積。

①《貴州民間藥物》:"去皮膚濕熱,解表,止痛,治傷風發熱,止嘔吐。"

②《廣西藥植名錄》:"治黃疸,疳積,小兒熱瀉,水腫。"

③《陜西中草藥》:"活血祛瘀,止痛生肌,通竅利膈,調經。治跌打損傷,骨折,胸膈脹滿,崩漏,白帶。"

④《貴州草藥》:"解表,理氣,利濕。"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外用:煎水洗。

復方

①治皮膚濕熱瘙癢:土香薷(鮮草)半斤,熬水沐浴。

②治傷風發熱,鼻塞,咳嗽或嘔吐:滿坡香(干)三錢,紫蘇二錢,枇杷葉(干)二錢,燈心草一錢。煎服,一日三次,一次二杯。

③治氣阻食滯:滿坡香、閻王刺各四錢,土柴胡、走游草、土升麻香樟根、茴香根各三錢。水煎服,每日三次。(①方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白帶:五香草、硫黃各三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土香薷

英文名

All Grass of Common Origanum

別名

香草頭、土薄荷、土薷香、野上比蘇、魚香草、水芳藥、山蘇子、邊枝花、酒餅葉、排香草、蜜蜂草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香薷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Si-deritis ciliata Thunb.; Elsholtzia cristata Willd.; E.patrini(Lepech.) Garck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莖直立,本棱形,紫褐色,多分枝,被疏柔毛。葉對生;葉柄長5-35mm,邊緣具狹翅,披毛。葉片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9cm,寬1-4cm,邊緣具鋸齒,上面被小硬毛,下面葉脈被小硬毛,其余散布腺點;輪傘花序多花密集成假穗狀花序,長2-7cm,頂生和腑生;苞片寬卵圓形或扁圓形,先端針狀,外面近無毛而具腺點,邊緣具緣毛;花萼鐘形,長約1.5mm,外面有毛和腺點,萼齒5,前2齒較長,先端具針芒狀;花冠淡紫色,外面被毛,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半圓形;雄蕊4,前對較長,伸出,花絲無毛,花藥2室;雌蕊子房4裂,花柱內蒙古自治區藏,柱頭2淺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mm,棕黃色。花期7-10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可達3400m的山地、林內、河岸和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地區除青海、新疆外、全國各地均有產。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50cm,表面紫褐色;質脆。葉卷曲皺縮,展平后呈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9cm,寬1-4cm,上面暗綠色,有疏生硬毛,下面淡綠以,散生多數亮黃色腺點;葉柄長0.5-3cm,有小硬毛。頂生假穗狀花序,稍偏向一側,花淡紫色。揉搓后有特異清香,味辛涼。

以枝嫩、穗多、多香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角質紋理明顯,非腺毛單細胞,短小,呈錐形,也有多細胞非腺毛。下表皮葉脈上非腺毛1-4(-6)細胞,表面有疣狀突起。上、下表皮均有腺鱗和小腺毛。

莖表面觀:表皮細胞多角形,非腺毛5-9細胞,多呈扭曲狀,常中部1-2細胞縊縮,壁上有疣狀突起。另有腺毛及腺鱗。

化學成分

全草含黃酮類,甾醇類,三萜類,烷烴類及機酸類等化合物。

黃酮類:5-羥基-6,7-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6,7-dime-thoxyflavone),5-羥基-7,8-二甲氧基黃酮(5-hydroxy-7,8-dime-thoxyflavone),5,7-二羥基-4-甲氧基黃酮(5,7-dihydroxy-4-me-thoxyflavone),5-羥基-7,4二甲氧基黃烷醇(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ol),5-羥基-6-O-α-D-吡喃半乳糖甙(5-hydroxy-6-methylflavanone-7-O-α-D-galacopyranoside)[1,2],刺槐素-7-O-β-D-葡萄糖甙(acacetin-7-O-β-D-glucoside)[2]。

甾醇類: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卜甙(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2,3]。

三萜類:熊果酸(ursolic acid)[2,3],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3]。

烷烴類:6-甲基三十三烷(6-methyl-trtriacontane),13-環已基二十六烷(13-cyclohxyl-bexacosane)[2]。

有機酸類: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2]。

藥理作用

酊劑具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可使尿量及尿中氯化物排泄增加,民間作為利尿、發汗劑。浸劑可用于腸弛緩,能促進食欲,改善消化。尚有祛痰作用。試管試驗具有抗真菌作用。

鑒別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1)取本品粉末100g,用揮尾油提取器提出揮發油,吸取一定量,用乙醚制成10%深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石竹烯為對聯照品,制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CMC薄板上,以已烷展開15cm,用5%香草醛濃硫酸溶液噴后,于100℃烘5min。供試液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玫瑰紫色斑點。

(2)取上述供試品溶液,另取對聚傘花素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F254-CMC薄板上,以已烷展開15cm,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紅以斑點。

性味

味辛;性微溫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發汗解暑;化濕利尿。主夏季感冒;中暑;泄瀉;小便不利;水腫;濕疹;癰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禁忌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熱病汗多表虛者忌用”。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去皮膚濕熱,解表,止痛。治傷風發熱,止嘔吐。2.《廣西藥植名錄》:治黃疸,疳積,小兒熱瀉,水腫。3.《陜西中草藥》:活血祛瘀,止痛生肌,通竅利膈,調經。4.《貴州草藥》:解表,理氣,利濕。

摘錄

《中華本草》

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