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草藥匯編》:土良姜
別名
來源
為姜科姜花屬植物土良姜Hedychium spicatum Buch.-Ham.的根狀莖,果實也入藥。秋季采挖根狀莖,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秋冬收果實、種子,曬干。
性味
辛、苦,溫。
功效主治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用于胃寒痛,嘔吐,消化不良,寒疝氣痛;外用治膝關節痛。
用法用量
根1~3錢;果(草果藥)每次5分,研粉吞服;外用適量,鮮根狀莖搗爛敷患處。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土良姜
出處
《昆明藥植調查報告》
來源
為姜科植物草果藥的根莖。
原形態
植物形態詳"草果藥"條。
性味
《云南中草藥》:"辛苦,溫。"
功效主治
①《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氣痛,胃痛,腹痛。"
②《云南中草藥》:"溫胃,散寒,燥濕。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瘧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或研末。
復方
治膝關節痛:土良姜(鮮)搗爛,敷患處。(《云南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土良姜
英文名
Rhizome of Spiked Gingerlily
出處
出自《昆明藥植調查報告》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草果藥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dychium spicatum Ham.ex Smith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片曬干。
原形態
草果藥,多年生草本,高至1m。根莖塊狀。葉無柄或具長1-1.5cm的柄;葉舌長1.5-2.5cm,膜質,全緣;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0-40cm,寬4-12cm,上下兩面無毛或下面被極稀疏的長柔毛。穗狀花序長約20cm;苞片長圓形,長約2.5cm,每一苞片內有花1朵;花萼管長3-3.5cm;花冠黃色,管長5-6.5cm,裂片線形,長2.5cm;側生退化雄蕊匙形,白色,較花冠裂片稍長;唇瓣倒卵形,長2.5-3cm,深2裂,白色或變黃,花絲淡紅色,較唇瓣為短。蒴果球形,直徑約1.5cm。熟時開裂為3瓣。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200-2900m的山地密林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
化學成分
根莖含草果藥烯酮(hedychenone),7-羥基草果藥烯酮(7-hydroxyhedychenone),6-氧代半日花-7,11,14-三烯-16-酸內酯(6-oxolabda-7,11,14-triene-16-oic acid lctone),谷甾醇(sitosterol),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olβ-D-glucoside),柳杉二醇(cryptomeridiol)。
藥理作用
抗炎鎮痛作用,根莖乙醇提取物有炎和鎮痛作用。進一步分離表明抗炎作用主要在已烷提取部分,從中分離出有效成分草果藥烯酮,鎮痛作用表面在苯提取部分。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脾;胃經
功效主治
溫中理氣;止痛。主胃寒痛;消化不良;膝關節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氣痛,胃痛,腹痛。2.《云南中草藥》:溫胃,散寒,燥濕。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瘧疾。
摘錄
《中華本草》